大明王朝1566

大陆剧大陆2007

主演:陈宝国,黄志忠,王庆祥,倪大红,祝希娟,徐光明,张志坚,郭广平,闫妮,郭东文,郑玉,张子健,王雅捷,王劲松,赵立新,徐敏,谭凯,肖竹,甘雨,刘毓滨,晋松,刘立伟,赵雍,徐成峰,王宇,陈之辉,杨涵斌,王戎,马小宁,胡灵灵,林海韵,三浦研一,穆泓屹,李婧,耿长军

导演:张黎

播放地址

 剧照

大明王朝1566 剧照 NO.1大明王朝1566 剧照 NO.2大明王朝1566 剧照 NO.3大明王朝1566 剧照 NO.4大明王朝1566 剧照 NO.5大明王朝1566 剧照 NO.6大明王朝1566 剧照 NO.13大明王朝1566 剧照 NO.14大明王朝1566 剧照 NO.15大明王朝1566 剧照 NO.16大明王朝1566 剧照 NO.17大明王朝1566 剧照 NO.18大明王朝1566 剧照 NO.19大明王朝1566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05 20:19

详细剧情

本剧讲述的是嘉靖与海瑞的故事。嘉靖三十九年,贪墨横行、民不聊生。奸臣严嵩(倪大红 饰)党羽密布、权倾朝野,清官海瑞(黄志忠 饰)不惧强权,敢于向腐朽封建的皇权发起挑战。皇帝朱厚熜(陈宝国 饰)练道修玄二十载,始终把控着大明朝的军政、经济大权。当时的中国经济发达,市井文化也算繁荣,但社会各阶层矛盾突出,国家大面积实施的土地兼并使千百万农民一夜之间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严嵩的专权引起了地方各级官员的不满,“倒严”之声甚嚣尘上,从上至下、从里到外,从朝廷到地方官府,到处充斥着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血雨腥风。忠臣良将与乱臣贼子纷纷登上了当时的历史舞台......

 长篇影评

 1 ) 再谈《大明》——风雪1566

“立国不正,亡国有日。”

虽然刘和平和张黎免不了还要多多的拍点烂片混饭吃,不过能让主角不动声色地说出这样的句子来,说明《雍正》和《共和》至少不是用的别人当枪手。隐讳啊,羞涩啊,含蓄啊,台湾人可以肆无忌惮地宣示其彷徨和焦虑,神神道道地怀疑“到底是国家承载着幻觉,还是幻觉成就了国家?”,我们只有平淡的压抑,水波不扬。大姑娘的盖头,谁也看不见,但种种迹象看来,似乎好像或许可能——真的是个丑的。

历史莫谈,虽然一多半属于子虚乌有,但也至少比吐血三升好得多。1566年,平静无波,远不如1644年吴三桂一怒为红颜广播(插:如果吴真的是为了红颜,我敬佩他!),这一个历史的片断,只在于我们著名的海青天以一个六品职官刚刚有权力上梳的情况下,上了一道著名的《治安疏》,此文采取先扬后抑的手法,写到后来,估计是挥洒之间不能自抑,越写越激动,把民间骂皇帝的土话也一股脑写上去了——停笔,荡气回肠,恨不得再加两句。

海大人是不怕死的。从小到大,他的寡母就以严厉名,我们的大人也以阎王称世。他有道德的高度。海大人牛×就牛×在,我可以指责你,你却不能指责我。当然现在我们可以说他的老婆女儿是多么多么的可怜,但是当初,那也是人家别人绝学不会的资本。可敬啊!没有缝的蛋,无懈可击的人——可怕啊!

大明莆开头,尚还趾高气扬做人不会低调的冯保用太监的通俗语调问“今年为什么不下雪?”于是我们终有一死觉悟的钦天监周云逸沉痛深沉地回答,奸臣当道,贪墨横行,民不聊生,皇帝不管——于是就廷杖死了,血慢慢地流出来——开始下雪,大雪,大雪纷飞里帝国的中心开始议事,苍老的帝国首辅严嵩佝偻着坐在椅子上,旁听严世蕃徐阶高拱和张居正吵架(于我等历史爱好者来说,这算是千年难遇的奇观),皇帝坐在幔帐后面,偶尔还上个厕所什么的,吵得再凶,好像也不过云在青天水在瓶,只是,缺钱啊缺钱,怎么办?

年尾不发红包,朝臣们不干了,又是大雪纷飞的夜里,举着奏疏齐唰唰在宫门外抗议,阁老们来劝,不听,皇帝没有办法——关门,放狗,让家养恶犬东厂太监咬人,心情惨死,摔东西说老子不搬家了,阁老尚书们跪在殿堂外哭成一片,道千错万错,都是臣的错。

千错万错,都是我的错。

这是大明里出现频率第二高的一句话,出现频率第一的话是——谁来担罪?

出了事,是你担罪,还是我担罪?

把这几句话联在一起,我们或许可以理解为什么嘉靖和万历二三十年不上朝,朱由校宁愿天天做木工活。我们老朱家的祖宗设计了一个太完美的制度,他像海瑞一样废寝忘食浑然忘我,不惜杀几千几万人以传诸子孙——可惜子孙担不起,必然担不起,谁有错,谁的错?

二十年不上朝的皇帝死了,开篇大雪,结尾大雪。不久之后,张居正和那个开头的小太监联手挤掉了高拱,事实上的摄政天下。以前我认为我很清楚,然而到至今我迷茫了,所谓的张居正的改革,到底是延长了明的寿命,或者,早该加速它的灭亡。

读史十年,越来越迷茫,反不如十五六岁的时候,崇拜张江陵的要死,半夜打着手电筒看万历十五年。

皇帝,太子,世子,一个山字,老百姓是江。这句话,放在一百年前说,或许还有人相信。

五千年,我们到底改变了什么?视界,非也;人心,非也;制度——非也。

我们还要改变什么?

——谁来担罪?

——千错万错,都是我的错。

 2 ) 一群大叔一台戏

观《大明王朝1566》 距离上回看全的电视剧(胡子版《西游记》)至少已经过去了一年有余,在这一年多中,我知道电视上的热剧已经播了一茬又一茬,事实上,我真的还都没怎么看,一则时间有限,二则真心不喜现在的标配整容脸,就连《甄嬛》,也只看了一集就溜走了。没办法,我好像对女人太多的戏(除了《红楼》)没有很大的兴趣,而加上又是一群辫子飞来飞去,除了孙俪,其余无不使我有十分脸盲的感觉,所以,诚然兴趣很低,可以忽略不计。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翻翻老剧,翻出了被自己忽略了很久的《大明王朝1566》。 现在锱铢积累,看掉了。史实什么就不追究了。说实话,完全符合24史的电视剧我还真没有看到过。我的吐槽点主要在官服设计上。比之上上周我在大都会看的一幅明朝《杏林雅集》,上面的大学士如何肃穆端然,衣帽如何方正简约,就觉得此片的官服还是流俗了一点。弄得还是更接近辫子的地气。 但是,便服头饰,物什摆设,甚是精美。取景找的也是明式风格的居所,除了不幸地板还是因为翻修原因是水泥地外,但看窗,瓦,都有明式的温婉精美。这自然是除了情节和演员外,吸引我看掉的重要原因。 情节上,以“倒严”为主线。贯穿始终的其实无过如何为官为臣。当然看后心情还是很沉重的,因为觉得其实今天的官场也没什么本质的两样。民生当然是要好些了。毕竟现在信息传播迅疾,有些事要一手遮天,瞒上欺下,难度太大至不可为之。但,所谓贪墨,所谓上意,所谓权衡,并非消失。为人为官,夹缝生存终居大流,逢迎拍马者总是多数,刚正清廉者依然屈指可数。 既然是大众化的电视剧,就不做长篇累牍的陈词滥调了,直接谈些对几个人物形象兼演员演绎的看法。 1 海瑞 对于清官的渴望,自古及今,依然如是。哀乎?无容置疑,本剧第一主角其实,当然是海瑞。虽然出场直到第五集,但之前的各种铺垫,都是为了刚峰兄的浪漫主义登场啊~~ 欣喜当然在于,这里的海瑞比历史上的那个怪诞之人有意思的多。 演员很本色。瘦的很实在。—— 诚然,演海瑞要是不够瘦,那就首先让人不可信。黄志忠年纪还很轻,但是却把中老年人的沧桑给演出来了。很不错。我本来是对海瑞完全不感冒的,但这个海瑞,刚直但不迂腐,清廉而不自高,居然还懂得体贴老婆(好吧,这个我们就还是不要管那个对老婆苛刻的要死的历史本尊吧),气场强大足以震慑人心(尤喜初任淳安县令面对郑徐二人的那段),虽然依然是一根筋的人,但并非不懂人情世故。反给人一种自然的坦荡情怀。因为坦荡,所以两袖清风,所以不惧死生,所以为民请命。 说白了,就是他其实什么都懂,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总之,这个海瑞,是很理想化的一个人。一个美化了的形象。 有时,我还是情愿看到故事里的人。 2 王用汲 把润莲兄直接提到第二位,不得不说有些私心。因为这本来只是一个小配角,而且存在的本义是为了反衬海瑞筒子的。 但个人很喜欢这个人物的形象。虽然出场不多,但是丰神朗朗,很得我意。 郑玉大叔演的很好。以至于我又有要HC的嫌疑~~~~~ o(╯□╰)o。 我之爱润莲有那么几点: 1. 温雅 —— 出场即便穿了过于灿烂的官服,但举手投足之间,温文尔雅。与刚峰的凌厉正好形成互补。而穿直裰拿个湖扇的样子,真是可以入文人画了。 2. 正直 —— 润莲从没有逼人的言语,但到了原则问题上,则毫不含糊。亦是可以舍生取义的真君子。无论是与刚峰的初相遇,共审案,还是到后来京师再遇,为友直言不惜丢掉身家性命。(命是没丢,不过挨了80棍子居然还能在诏狱里吃得下饭,即使只是走过场一下,恐怕至少也要将息一阵不是?这个,您老的身板也真够结实……)皆自正直之心。 3.真诚 —— 懂得世故但不老成狡猾,反而有一种自然的化世故为真诚的胸怀。 4.关怀 ——除却为民父母之外,剧中不遗余力叙述的是老王对海瑞的关怀。一直觉得,能对朋友慷慨解囊急人所急忧人所忧的人,心中的天地是很宽阔的。……非常的喜欢二人相处时流露的深厚友情。这样的友情,基于平等的地位和彼此的欣赏与理解,承受的,是共同进退,不惧丢官身死的结局,末了,是可以托付妻儿的担待与凝重。至此 —— 我想,这应该就是士大夫交情的最高境界了吧。 两位演员演对手戏的时候,也是有够投入的。郑玉大叔看着眼熟,再一想,原来是在《金蚕丝雨》里演了个大反角。演技了得,竟无一丝当年的奸邪之气。虽说我一开始十分担心海瑞要做孤臣去了,估计那个王用汲未必顶事,但是等到润莲一出场,起身一拱手,一个温暖微笑,我就知道,刚峰不会孤独了。虽然知道这个人物十分虚构,但是,只能说一句:假如是真的,多好啊! 唉,自古英雄多寂寞。

(这篇评论貌似一直都还有人会阅览,自六年前得观此剧之后,我已经很久无法再看国产电视剧了。大明在我心里已经成为了某种巅峰。轻易难以再被越过。

说起来,因为这篇影评,饰演王用汲的郑玉先生在新浪微博上私信我表示感谢。我也算是在人生头一回,对一位优秀的老演员有了直接的接触和认识。这份额外的欢喜,在我,当然也是写影评时不曾预料的。在此补记一笔。2018.3)

3. 胡宗宪,马宁远 演员王大叔我过去不大喜欢,老演个义正言辞的市长共产党干部什么的。但是这个胡宗宪却很不错。 我心目中的历史本尊应该是个老狐狸,老色鬼,老人精,但心还是好的正的。本剧的胡宗宪,却很国士无双。 是个绝对的为国为民之人,为了国家大计,不惜得罪上司,宁可自己受苦受非议,也要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好了,这样的人怎么能让人不喜欢呢? 不过我觉得太好了,太悲剧的英雄了,所以反而有点不觉得如何。 而且老拖了个病体在那边呕心沥血的样子,嗯…… 诸葛附体?!好吧,我还是喜欢健康的精力充沛的国家干部。。。 最喜欢的一段还是处死马宁远一段。在中国玩政治的要多少个心思才能装下这层层罗网?而依然能破茧而出? 据说把胡宗宪改的这么好,有拍马之嫌。不过我觉得被拍马者假如看了这个剧,一定要自拍2耳光。因为,事实往往是冲不破罗网,而心已老,人已倦。且事也没办好。 这里还想说说马宁远的演员,叫什么不清楚,就出来酱油了1,2集,但是却使人印象深刻。最后赴死时从内屋中走出,甩着袖子大步流星释然慷慨的样子,真令人心痛啊。 大概是我在全局中觉得最心痛的时刻了。 4. 严嵩, 严世蕃 倪大红大叔演了新的《三国》司马懿,我看到一则评论说他“状若中风”。现在看这个严嵩,也是状若中风的模样。笑。 首先,演技了得,把82岁的老人的表面的老迈昏聩,演的太逼真了。走路的姿势,说话的语气…… 一身是戏。 其次,这里的严嵩形象,仿佛很智慧,很高瞻,很有人情味,很心如明镜,很能享受生活…… 总之,这个严嵩不讨厌。看这个严嵩,我完全想象不出他曾经如此残忍的杀害了无数忠良。 估计是人都会想,都是严世蕃这个败家子给害的。其实老头子没有那么恶劣。 最后,老头子其实很恶劣。在严嵩昏聩的表象之下,一直都有一双忽然可以警醒的眼睛。这一双眼睛蕴藏了无数的官场哲学下残酷的杀机与心机。 这个倒和司马懿有那么一点点异曲同工之妙。只是一点点。 总之,严嵩虽然仿佛每时每刻都会中风,但其实人家筋骨好的很呐,最终活的令自己痛恨的长。。。 严世蕃的电视形象完全是个二货。二得惊天动地。演员也算是把这个二货演绝了。基本存在的意义就是反衬自己的狐狸老爹和展现严党的愚蠢腐败无耻等等等的一系列负面用词。 但必须肯定,这个演员其实面貌是很周正的。红披风穿在身上,很挺拔。甚至挺拔得超过了叔大。 5. 嘉靖 嘉靖这回还真是被编剧弄得精分到家了。我只能说,谁演这个精分的嘉靖都比不上陈宝国。 包裹从懦弱的唐高宗一路演到精分的嘉靖帝,唉,多少悠悠岁月。。。包裹是真的有演技的人。说句实在话,比明叔演技好。 嘉靖本人,我觉得算是一个极品。万历隔代遗传,到底也遗传了嘉靖的基因。 但这个电视剧里的嘉靖,就很不一样。聪明,神经质,偶尔耍脾气,挥霍而不自知,搞迷信同时紧紧的攥住实在的皇权,做法时常无情但心地还是善良的……于是,造成了最后的最后,好像是无心犯错而不顾民生,有心补救却无力回天的样子。 于是本剧结局里嘉靖的表现使我感觉特别假。这是本剧最失败的地方。到底还是主子圣明了!囧。。。 但是念在道袍很飘逸,我就不多说什么了。 6. 张居正 虽然叔大的戏份不多。但我很喜欢这个演员的声音。不知是不是本人。温和,沉着,儒雅,又有种坚定的力量。 演员也很周正。身材倾长,胡子也符合历史。和李妃的擦边球对手戏,使人不由起了八卦之心。搂抱着小万历在怀里的场景,很温馨…… 比起毛躁的高拱,过于宽厚的徐阶,这里的太岳显然已经具备了未来首辅的胸襟,远见,实干,抱负和一颗真正的良心。相比之下,那个唐老伯那个是什么玩意儿! 我要看这样的《万历首辅张居正》!!! 重复一千遍。 7. 吕方,陈洪,黄锦,杨金水,冯保 这几位太监都很到位。无论是演员形象本身,还是演技的发挥。 吕方的忠心宽厚,陈洪的阴险机变,黄锦的善良温情,杨金水的多面(实在是最最难以捉摸难以总结的一个经典太监形象啊~~),冯保的忍辱聪敏…… 可以写上几页书了。但是最近比较语塞,等有空了再补充一点感想吧。 8. 李时珍 李时珍的作用和王用汲差不多,但是表现就只能说中规中矩,没什么不好,也没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张子健因着李元芳算是半红了一阵。其实我认识他早在《甘十九妹》了。那时候还是个少年郎,这么多年过去,倒也不见老,也算是一个奇迹了。 基本上,李时珍发挥着武侠剧中神医的角色。他只要一出现,我就知道人有救了。海瑞赈灾后病倒那段,我的眼睛基本就停留在润莲身上,觉得李时珍的存在感太弱了,尽管这段他是戏份更多一点的。总觉得张子健演戏是不温不火的,总是少了点忘我的投入感。眼神比较木,演李元芳这样的角色,作为晚辈对长辈的关切,还称职,但表现同辈的友情,就寡淡了一些。 好吧,也许我口味比较重,或者是郑玉大叔的眼睛太有情了。。。。。 9. 裕王一家 裕王郭广平,古装扮相很清秀的一个大叔(现代装完全比不上古装,胡子修饰脸型的作用还是很大的!),看到他晕倒那段,忽然觉得可以去演六叔。但是,看着看着,又觉得温柔有余,内刚不足了。裕王在这里的表现还是很到位的,仁慈,宽厚,虽有优柔,不乏抱负和理想,且和李妃的对手戏,不多不少,正正好好。 闫妮的李妃,很好。这个女人演技也了得。假如李妃确是如此,那就难怪会受宠。陈洪来弄走冯保时,那段戏张弛有度,不过叔大一出来,她就泣走,这个……也太暧昧了吧~~~~ 小万历的娃娃很口耐,浓重的北京童声,耳朵大,面貌饱满,真有帝王之相呵。真实的万历1米64,嗯……我还是不要去追究历史比较好。嗯,做妈后对正太的热爱与日增加。。。 10. 沈一石 赵立新饰,我最近看到的是他在《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演男主(谁叫我是孙道临的影迷呢,所以就怀着爱屋及乌的心情去看了),于是先看现代装后看古装,觉得还是更喜欢现代装。大叔据说是个才子。沈一石这个人物,颇有胡雪岩之风,但,风度心机又甚多矣。 沈代表了中国至今为止的官商结合问题。唯一和古代不同的是,现在有办法把米转移到国外去了。 研究古代经济的人会对此有很多感慨。这个也可以写一篇小论文。题目是《论明朝成熟市民经济的缺失》。 11. 高翰文,芸娘 高翰文的演员很文气,文气里透着清高,疏离,还有一点点的迂。高翰文一出场,我就知道他属于清流派,肯定是个正直的人。 果然,一切如所预料。和海瑞初遇,那块玉佩的妙用,说明了他并非一个百无一用之书生,对于人情世故,早也沉浮其中。只是比起那些卑鄙的没有底线的小人,到底算计不足。 喜欢高翰文,一直到他接受了芸娘才开始。芸娘的形象是个可人儿。只是演员偶尔间会让我想起芙蓉。 高翰文最后和芸娘又成了皇商,福兮祸兮?只有天知了。高翰文毕竟无法放弃他心目中,自幼便根植的仕途理念啊! 其实,最好的结局,我想,应该是学范蠡。 12. 郑泌昌,何茂才 作为本剧的绝对反角,二位演员大叔的表演各有千秋,时而令人厌恶痛恨的牙痒,时而又令人感到树倒猢狲散的凄凉。 很到位。 演郑泌昌的这位大叔,好深的酒窝啊,要不是演个奸人,很萌的说。(酒窝啊酒窝~~~)特别是喝茶吃点心的时候,可爱的简直让我要忘掉这是个坏蛋了。声音不知是否本人,建议配译制片里的诙谐角色。 何茂才的这位,就是一个十足的恶霸了。虽说我一看到他就知道他肯定没好下场,但是其实,又有多少个何茂才能被正法啊。 13. 朱七 七爷威武。 杨光华很男人。面貌不算好看,但是个纯爷们。纯粹的男人的魅力。—— 健壮,忠诚,坚韧,重义,同时,有良心。 那一掌把严世蕃的轿子拍散了,真爽啊。 锦衣卫要真是这样的人,估计也没那么多臭名了。事实上,锦衣卫有什么好鸟?搞恐怖主义的一群坏蛋们!哼~~ 又是美化了国家特务人员。 14. 徐阶,高拱 两位老戏骨了。尤其是高拱,从《武则天》的长孙无忌,到《贞观长歌》的房玄龄刘毓滨大叔,不知道演了多少股肱老臣了。算是老臣专业户了。 这里,徐阶还是很厚道的。有这么位老臣谋国,至少不会出大乱子。高拱就叫嚣多了些,不过他的敢于说话,我还是很欣赏的。和叔大的不合拍,也能隐隐见出端倪。 就是年纪真的,太大了…… 15. 赵贞吉 看了半日,眼熟了半日,才猛然大悟,这竟然是《雍正王朝》的废太子!果然人老眼神不济了。 《雍正王朝》是少数看了两遍的电视剧。对里面的人物风貌,太熟记于心了。以至于看不下去后来任何一版的关于这段时期的电视剧,因为诸如王绘春的八爷,焦晃的康熙,都算是我心目中的经典了。 胤礽当然也是一个经典形象了。徐敏大叔,多年不见,演技更加精进了。 赵贞吉不是个可爱的人,虽然也有行事的原则,但功名心大过社稷心,于是就没有一种浩然正气,使人钦服。最后在陈洪面前不肯为润莲说句公道话,被众人冷落鄙视了,落寞独坐…… 忽然又有了废太子的影子。 16. 谭纶 王宇饰。虽说出场早得很,不过就像一锅清汤水,没什么特别的滋味。谭纶这样的形象,本来也就是一个比较清汤水的角色。所以假如能演出这锅清汤底下的波澜壮阔,就是上乘了。 可惜没有。 演员面貌也是很端正的,白净清秀。倒是更适合演腹黑。发挥么,基本上符合了导演要求。就是,眼睛里还是少点了东西。照理说和老胡的对手戏也是很重要的,但是没有让人感到很多的知交之情。 趁着年轻,多多练练眼神吧。(不是说要学章老师的孙悟空啊) 17. 齐大柱和老婆 看看我这遗忘劳动人民的德行。居然把大柱兄弟放到了这么后面。 作为小民百姓的绝对主角,大柱是个比较脸谱化的人。一般么,我们都知道的,人民都是善良滴,勇敢滴,勤劳滴,爱国滴,懂事滴……所以大柱就是这样的。所以无功无过。 晋松的身材很棒,和七爷啪的一起一脱衣服那一瞬,嗯,真是令我要喷鼻血啊。 演大柱老婆的演员也不错,这样的长相,正好就是有三分姿色的女子。 我真是恨死现在的千篇一律的锥子脸了!!!重复一万遍。 18. 还有很多的其他 还有很多其他的小角色,出场不多,却很生动。譬如那个田县丞。譬如戚继光。譬如海瑞妻子老母和女儿。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看到最后一集,忽然很意犹未尽,明史读得使人流泪。因为无奈。 看完片子又翻出《万历十五年》看了几页,一下子看不下去了。回到卧室,看着包子安睡的小脸,想,还好,我们都在今天活着。 文化悲观主义者会觉得今不如昔,我虽也有微词于今日种种不良现象,但,依然相信,the better angels of our nature. 写毕于2012.12.10

-----------------------------------------

 3 ) 改稻为桑和毁堤淹田

今天微博上看到一条消息,说是有券商的宏观研究小组开会专门研究了内阁阁老们的履历以分析国内各地区信用评级风险,以前听说过研究十九大报告的,哎,所以说理解中国不能以经济学那一套来分析,读懂中国还是该多读明史。明朝的官僚构成到了嘉靖年间,已经从明初的农民军+知识分子变成了彻彻底底的职业官僚群体。

说完了本文的前提,那我们来谈谈改稻为桑。改稻为桑是什么呢?是把浙江一半的稻田改为桑田。这事看上去好不好呢?很好,稻田改了桑田,蚕丝的价格比米高,农民可以赚钱,国家出口丝绸可以赚钱,这件事怎么看都是件大好事。但是到了地方上就是推行不下去,为什么?农民怕改了桑田米价贵蚕丝价贱,改了没饭吃只能卖地。政策制定者严党和府县一级知道么?当然知道,那为什么还能推行?为了补亏空,那不改行不行?不行,因为亏空有他们一份。皇上知道么?当然知道,毕竟亏空也有他一份,他不仅知道亏空,还知道下面会暴力推行。

那皇帝为什么愿意改?因为他不在乎农民饿肚子,他在乎国家稳定,财政亏空的国家肯定没法维稳,搞不好连维稳经费都拿不出。补了亏空他还能捞点钱,补不了亏空连给他干活的都会跑。总之,皇帝并不在乎农民赚钱不赚钱,他在乎的是国家机器运转不运转,所以他会推这条政策。严党不在乎农民赚钱不赚钱,他在乎自己明年脑袋还在不在,为了自己的脑袋他要满足皇帝的要求,要想着法儿的哄皇帝开心,皇帝不开心了一脚把他脑袋踢了顶徐党上。省一级府一级不在乎农民赚钱不赚钱,他们在乎自己能不能升官,今年的考核指标能不能达标,既然今年桑田不收税,那么他的税务指标就不是问题,保障蚕丝产量够出口就可以了。县一级可能希望农民赚钱,毕竟农民赚钱最大头的油水是他们的,虽说如此但他们也有可能不在乎农民赚钱,但他们可能是最不希望农民饿肚子的,毕竟农民饿久了会造反,造反了第一个吃县太爷父母官,可是没办法,不推没法升官,今年考核指标达不到,所以还是要硬着头皮推。(这就是《是!首相》里面所说的,机关最在意的是和该机构存在永久性合作关系/上下级关系的部门)。

但是地方在推行的过程中又发现了一个问题,农民自家种出来的桑质量不达标,织造局没法用来出口,没办法,地只能让沈老板买了种桑也就是俗话说的国有化(如果把沈老板的产业理解为国企央企的话),可沈老板钱不够,好田买不了那么多,那怎么办?只能把好田变劣田——毁堤淹田。俗话说,断人财路如挖人祖坟,这事确实伤天害理,不过在乌纱面前只能苦一苦百姓了。假设在和平年间,这样的政策或许如胡宗宪所说的,推个三五年还能成,但在嘉靖年间,内忧外患,财政紧张,就只能以一年为期了,于是悲剧就发生了。我认为毁堤淹田主要是政策制定端和执行端的目标差异所导致的,执行端的目的是达到指标,而制定端的目的就复杂得多。不过,古代科举不考经济学,所以供给和价格之间的关系曲线官老爷们不知道还情有可原,但在制定改稻为桑政策时没有把第一年桑田产量和所需田地面积算对就只能说是严党急功近利到无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了,制定者制定了一条本就不科学的政策,那执行端为了完成指标/从沈老板那边捞钱只能强行去推动政策的实施。皇帝事先知道毁堤淹田么?我猜大概是不知道的,他是事发之后才知道的,不过他的态度是默许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倒自家牛奶,社会主义经济危机倒别人家牛奶,这说明供给侧改革是传统,古而有之。

至于门清的沈首富,到了这个时候门清也没用,毕竟沈首富在这个过程中没什么发言权,平时财大气粗,到了这种节点,他也可怜,明年有没有得做只是织造局一句话的问题,他和农民一样,改也得改,不改也得改。

在大明朝,农民是没有话语权的,所以说,综上,有话语权的,最后变成只剩下两个,顶层发号施令者皇帝和不在乎升官的海瑞。但后来在赵贞吉的推动下这个事居然搞成了,所以赵贞吉能入内阁啊,这能力,能做皇帝的小棉袄了。为什么赵贞吉能搞成这个事呢?当然和郑何努力做成的毁堤淹田、徽商入浙有关系咯,和他的徐老师给他提供了坚强的后盾也有关系,最重要的是,他不贪,而且他可以保障地方层面贪污减少,如此一来,这一块收入就可以给国家了。

总之,改稻为桑是一件看似很好但实则很恶毒的事,所有人都知道这事乱来,如果办成了,收益的是财政收入、各级的官位和脑袋,收益概率最小/最不可能收益的是农民和沈首富。所以呀,织造局的工人不能怪沈老板工资低工时长,沈老板也是可怜人。

更多影评欢迎关注个人微信公众号“来之洲”

 4 ) 万方有罪,朕躬无罪

1566对于我2014年的观剧经历来说意义非凡,因其开启了俺全年一部部追看张黎导演剧的进程。这部1566我几乎是十几天内一扫而完,看罢之后仍恋恋不舍。

后来又因着对嘉隆万三朝的兴趣,翻起了沈德符的“八卦集”——《万历野获编》,从种种事迹中,终于知晓1566主角之一的嘉靖帝的历史真实品性(确属“难缠的主”),再联想到1566的情节和归旨,以及明清史研究中颇为着力的皇权问题,不吝浅陋地把这影评写出来。

1566前35集的“改稻为桑”事件,情节曲折,涉及面颇广。镜头时而转向庙堂之上嘉靖与群臣的权斗,朝堂之下严党与“徐党”的对峙,以及裕王府的动荡;时而转向千里之外的浙江,地方官员的奸诈欺上,官商勾结的情事,东南抗倭的状况,都表露无遗。这一系列的政事、民事、军事搅合在一起,让人觉得“改稻为桑”复杂无比。然而,追根溯源,这事究竟有没有这么的繁复呢?在第一集里我们早就看到,严党提出“改稻为桑”的主意,便是为了弥补财政上的亏空,通过内阁一干人的对账情节,可以知道,这财政上的亏空,很大一部分是嘉靖帝为了修万寿宫而花费的。不过群臣在对账时,只敢相互指责对方浪费了钱粮,丝毫不敢牵扯君上,连高拱和严世藩争嘴时,都急于撇清对方扣上的“皇上不该修万寿宫”的帽子。

在群臣争得不可开交时,嘉靖帝只是端坐于上,静观他们的厮斗,只关心最后严党提出的“改稻为桑”是否能弥补亏空的事。

当嘉靖帝听严党分析“改稻为桑”能带来六百万两的白银的收益,终于喜笑颜开,立刻将其定为国策,下令在浙江推行。上头一句话,下头跑断腿,在那个年代(现在也是),没有调研也没有考察,一帮对下情不够了解的官僚,窝在一室之内,就做出了天大的决策。上主听信群僚之言,也下了最终的决定,殊不知这已为东南的浙地,带来了无妄之灾。

于是我们看到,浙地的稻农甚至包括像齐大柱这样的桑农,都拼力抵抗朝廷的“国策”。杭州知府马宁远,以马踏秧苗的极端方式,强制执行。可胡宗宪的下属戚继光,又将军士和马匹撤回。马宁远和戚继光其实都是胡宗宪的人,但胡宗宪这种看似矛盾的作为,反映了他对“改稻为桑”的根本否定,但碍于“国策”,碍于师尊严嵩,他只好以这样一种半推半就的方式执行。后来严党麾下的郑、何二人,和宫里的杨金水公公、富商沈一石,居然策划了“毁堤淹田”的对策,这纵然是群小猖狂,奸佞当道,但归根究底,他们敢冒此大不韪,还不是嘉靖的拍板肇始的吗?

这个贻害万方的“改稻为桑”,危害不尽于人为的水患。浙地胡宗宪的抗倭大业,更是因此雪上加霜。原本倭寇中就已多大明自己的流民,都是因为时局所迫,吃不饱饭,才不惜落草入寇。如今毁堤淹田,更民不聊生,胡宗宪说,浙地的倭患,还要因此再肆虐数十年不休。

年初的一个庙堂决定,就让明朝的东南不稳,万民受灾,这“国策”制定的真是狗撵鸭子呱呱叫。不过始作俑者的嘉靖帝,依旧在他的仙观皇宫中,期待着他的子民为他种桑织丝,货于外商,再为他奉上白银,以供他的修仙大业。

剧情向后发展,“改稻为桑”造成的肆虐就更大更广,完全不符它的初旨,相反,朝廷还要拿赈灾粮,安抚东南局势。可这时嘉靖帝算计的,却是如何抄没沈一石的家财以饱国库。

但沈一石一案最终却烧到了嘉靖帝自己的头上。杨金水不惜装疯,为的就是掩盖隶属皇宫的织造局的贪墨情事。所有人都知道,再大的事,也不能摊到皇帝身上,否则自己死无葬身之所。当然,沈一石一案还牵扯了众多严党,“徐党”借机让嘉靖帝看清了严党的过度贪婪。嘉靖原本应该也是知晓自己的宠臣手脚并不干净,但也没想到严党的幽幽巨口甚至大过了自己,于是他真的愤怒了。剧中嘉靖伏在宝座之后,身子向前探出,恶狠狠地叫道“那是朕的钱!朕的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视万民为私财的皇帝,又怎能忍受臣下分割禁脔呢?于是,为害十多载的严党轰然倒台了。嘉靖恐怕此时在心中,已将一切罪责都归于严党,依旧不愿承认自己的过失。其实严党正是凭借逢迎圣意而屹立多年的。

也因着这个心理,后10集中海瑞和嘉靖的对抗,才会那么尖锐。海瑞的上书,在我们看来觉得并非那么严重,臣下直谏,历来有之,李世民几次三番被魏征的直言气到不行,但最终还是饶恕了他,甚至听从了劝告,何以这位嘉靖皇帝看到海瑞的上书,反应如此激烈呢?我想,这里面的水就深了。要知道皇权势力外在消长的表现,都是统治者暗中操纵、良苦用心的结果。这位以“大礼议”奠定威严的嘉靖皇帝,一生中不是没有放权的时候,但那都是他的权谋,不是真正的谦恭。而海瑞直谏他的时节,正是他决心逐渐淡出政事,真正安心修道,以伺“千秋万岁”之后裕王登基的时节。虽然他此时年岁已大,也决心淡出,但他依旧不敢放松,尤其是不允许他人对自己之前的作为指三道四,因这不仅会危及自己的当政声誉,更可能会危及自己清修安度晚年的生命。历史上的嘉靖帝以“二龙不可相见”为由,疏远与儿子的感情。原本历代君上与太子的关系就微妙无比,嘉靖和自己的儿子裕王更可以说没有什么感情,这时候嘉靖担心裕王为了早日得到皇位可能做出出格的举动,也就在情理之中。而此时,裕王曾举荐的地方小官海瑞,竟如此大胆指责自己,让嘉靖不由自主地视之为“逼宫”,岂能不发狠?

其实平心而论,可能嘉靖帝自己也知道,任用严党、一心修道等事,确实是自己为政中的污点。如果是一个普通人,可能也就承认了自己的过失,然而作为君王,除了自身“天命授予”的自傲,还有身在高位不胜寒的自怕。这些都决定了他不愿面对自己的过失,也不能面对自己的过失,只能将这一干罪恶,责于群臣,将罪恶的恶果,付于生民。当一个国家仅以一个人作为象征,这个人的心灵必扭曲不同于常人,取天下之膏脂以供我之淫乐也好,指责朕为贤主而群臣为佞臣也
好,都不过是看似威严权重、实则危若累卵的皇权的发展必然。

在承接皇权的人眼中,他们必然要认定,皇权天生无罪,也不能有罪。

万方有罪,朕躬无罪。

 5 ) 从中堂到部堂

大明里写胡宗宪,大体用的仍是走向共和里洗白李鸿章的套路,上下掣肘,左右胁迫,有报国戮敌之心,无奈命运乖蹇,不得不做下许多违心之事,十分悲情,也十分狗血。虽然海瑞才是编剧力主刻画的悲剧人物,但他是帝国根深蒂固的政治体制下的牺牲品,因道德的至高和精神的绝望而被塑造成自我牺牲的殉道者,正如海瑞本人的绝对孤独一般,他的悲剧不具备也不需他人关注以任何私人感情。胡宗宪陷入的困境却是一种常态,做人可独善其身,做官则必须兼济天下,私情公理,舍此存彼,几千年来如是,让人觉得亲切,也份外惋惜。

比较二人在剧中的境遇,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但走向共和里的李鸿章还是个私心过甚官僚本位的政客,大明里的胡宗宪却差不多可作为循吏的一种范本,编剧对这位浙直总督应该是充满厚爱的。要求一个政体里全是如海瑞的清流显然不切实际,多几个胡宗宪一样的治国能臣,则国事尚有可为。能作为范本当然不是说没有弱点,同样是一心求死,海瑞备棺上疏的行为是责任感的体现,而台州战场上的胡部堂,只是在两难的局面下希冀逃避。严氏父子在明史中归入奸臣传,一干阴附者著名如赵文华鄢懋卿皆隶属严dang,收录于同一列传中。胡宗宪虽结交赵文华在先,贿赂严家于后,加赋敛财,私生活奢靡,又有献祥瑞媚上行径,撰史者并未将其视为奸党一类,因其力行剿倭,惠及东南,功在社稷,曰“以奢黩蒙垢”。剧本里避开了正史中这些更富争议的表现,将他对严dang的攀附解为对严嵩个人的感恩之情,虽然依旧血肉饱满,无疑削弱了此人性格中的多面性和矛盾性。

这是个谨记为臣者本份的完美臣子,按剧中一再提及的“媳妇论”,称得上是一个孝顺翁姑,友敬叔伯,关爱后辈,勤恳持家的好“媳妇”,虽难为无米之炊,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还是勉力做到和光不同尘。嘉靖赞他“公忠体事,老成谋国”,固然是对臣下的最高肯定,又何尝不是最大的负担。

“顾全大局”是个很悲情的词。其时,东南局面可谓错综复杂。江浙是鱼米膏腴之地,又因诸多历史因素影响,明代赋税本已极重,负责内廷供给的织造局也设于此,由中央派内臣管理,常有威胁本地官吏之事发生,宫中又每每滥赏无度。嘉靖末,外有倭患猖獗,内有国库亏空,不得不在浙江推行“改稻为桑”的国策,为卖给西洋以补亏空的五十万匹丝绸提供原材料。胡宗宪身为封疆大吏,不可能不知道此事牵涉层面之广,只可徐徐图之。织造局勾结浙江布政按察两使毁堤淹田,欲强使百姓改植桑苗,两县耕地被淹,百姓死伤无数,面对这样严重的后果,他不能漠然视之,也不能波及内廷和内阁,只得将责任归于修建堤坝的河道督察和两县知县,并上疏自辞,所谓被人卖了还要护着他,此是无奈一。朝廷也知情势危急,不准辞呈,仍令其管理东南军事,国策也还要实行下去,朝中两派还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宁可无视饥民饿殍遍野,也不肯拨粮赈灾,此是无奈二。如胡宗宪自己所言,躲得过“改稻为桑”,却躲不过日益逼近的倭寇,该面对的毕竟要面对。“朝廷不可一日无东南,东南不可一日无胡宗宪”,他的身家性命其实全系于东南战事上,一朝东南靖平,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等待他的可能就是无休止的弹劾清算。这一点,他看得明白,严嵩也看得明白,但事已至此无路可退,此是无奈三,也是为臣者不可扭转的死局。

正史里胡宗宪最终病死狱中,剧中没有交代他的结局,算是给极尽险恶能事的朝堂留有一点念想。读史书往往感慨万千,盖因千年以来,无论循吏诤臣,抑或通常所说的奸dang,能青史留名者,善终的又有几人?

 6 ) 胡言乱语的观后感

好剧是值得反复观赏的。记得《大明王朝1566》首播是在2007年,那时候上高中,老爸守着电视看了一阵,于是我跟着看了几眼,当时只觉得节奏太慢,看到二十多集,中间漏了几集,再看就一头雾水不知所云了。后来上了大学,突然想起还有这么一部电视剧,重新翻出来看,顿觉无比惊艳。五年过去了,竟然没见过比它更精良的古装戏。总想写点什么,现在总算有时间写了。不要跟我计较剧评的规范、写作的格式,胡言乱语而已。 网上有人说,《大明王朝1566》是男版红楼梦,乍一看这个比方稍微有点囧,但是仔细一想,还有点道理。从剧情上看,这部电视剧乍一看节奏有点慢,但仔细看来,几乎没有一处闲笔,有些看似拖沓无用的情节,都是为了表现人物性格,或者为后文埋伏笔、做铺垫。从人物上看,剧中有主角配角、正面人物反面人物之分,但是没有一个脸谱化的好人或者坏人。正面人物也有性格的缺陷,反面人物也有人性闪光点,还有一些灰色人物,看到最后也难以评价他是好人还是坏人。每一个角色性格都很鲜明,他们不再是历史书上冷冰冰的符号,而像活生生的人。他们各自有各自的性格和立场,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为了自己的利益和价值观而挣扎奋斗,产生种种矛盾冲突,才有了这个故事。从思想上看,本剧探讨的不仅仅是“反腐败”问题,而有着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多层次的思考。有人说,《大明王朝1566》将的是嘉靖年间的事,但是和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形成互文。没错,万历十五年是一个平淡无奇的年份,但是黄仁宇先生告诉我们,这个时候,中国政治已经走进了死胡同。而张黎、刘和平通过电视剧告诉我们,嘉靖四十年也是这个样子的。中国传统政治体制和思想文化,使得资本主义萌芽没有办法正常的生长发育,中国也就失去了一次通过正常途径走进资本主义社会的机会,其结果就是在工业时代落后于西方,落后于世界。这是不幸的,但好像无可避免。另外,本剧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其中反映的种种现象,不是一地、一时、一代、一朝之事,照进现在,更觉得别有深意。比起同样是张黎作品的《走向共和》来说,《大明王朝1566》在思想表达上更加含蓄和隐晦,前者被禁,后者虽然叫好不叫座,但好歹还重播了一次,不至于彻底消失掉。 《大明王朝1566》好看,因为它是编导演三方配合极为默契的产物,其中,鲜活的人物是电视剧的一大亮点。这部戏出场人物众多,其中有历史人物,也有虚构的原创人物,每个人物拎出来都能写上一大篇文章。记得导演在访谈中说,剧组的演员都很用功,拍摄期间,演员居住的一座楼里永远寂静无声,看起来没人在,但其实所有的演员都在各自的房间默默做功课。观剧的时候能感觉到,剧中几乎所有的角色,特别男性角色,个个演技精湛,有气场强的,有气场弱的,但是没有出戏的,就连打酱油的龙套都演得很到位。相比之下女性角色就弱一点了,海瑞母亲、妻子不错,李妃、芸娘要更弱一些。书归正传,下面说下我对人物们的一点观感。 (一)皇帝,裕王,世子 《大明王朝1566》的副标题叫做《嘉靖与海瑞》,那么就先说本剧的主角之一嘉靖。 天地阴阳相生相克。如刘和平所说,在这个故事里,皇帝是太阴。 嘉靖不是个传统意义上的昏君,相反,他仙风道骨,多智近妖,智商、情商都很高,虽然二十年不上朝,但是对朝中局势了如指掌,将一帮同样聪明的强臣、权宦玩弄于股掌之上,自己稳坐钓台,坐收渔利。他喜欢给大臣模糊的指示,逼迫大家时时刻刻揣测圣意,事情办成什么样都不会损害皇帝的尊严脸面。他不动声色的挑动朝中大臣互相争斗,消耗文官集团的力量,达到政治平衡,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他极聪明,又极自私。他对严嵩父子的行为心知肚明,但他不管,利用严党做他想做的事,打击异己或者搜刮民财。举国上下都知道严党是奸臣,但未必知道严党是为皇帝背黑锅。而当严嵩父子没有利用价值了,皇帝就查办了严党,再物色下一位的背黑锅的人选。他生活奢华,国库亏空还不肯放弃大修宫殿,用六十年的茅台洗脚,每次洗脚都要用一个新木盆。他又极好面子,号称“四季常服不过八套”,绝不肯落一点污名。用粗俗的话说,就是典型的当碧池还要立牌坊。可恨。 将镜头拉远,我们可以看到,天地庙堂如舞台,群臣是台前的演员,皇帝是幕后的导演。那阴沉的目光从玉磬丹鼎后面透出来,从卷宗奏章后面透出来,从重重帘幕后面透出来。皇帝的目光无处不在,因为“君”字无处不在,“君为臣纲”,深入帝国运行模式的每一根毛孔。有人说剧中塑造的嘉靖是个明君,他洞察一切,他说“长江水清,黄河水浊,长江在流,黄河也在流。古谚云圣人出黄河清,可黄河什么时候清过?长江之水灌溉了两岸数省之田地,黄河之水也灌溉了两岸数省之田地,只能不因水清而偏用,也不能因水浊而偏废,自古皆然。”可是这样的洞察力换来国家昌盛了吗?没有。在这样聪明如神仙的皇帝治理下,国库亏空,内忧外患,朝臣相互攻讦无休无止,就在京城不远处,甚至路有冻死骨。国库亏空是为什么?沈一石的钱去了哪?严党坐大是谁纵容?新安江冲毁的良田,滔滔洪水背后有皇帝阴森的目光;大兴县冻死的灾民,铺地乱雪背后有皇帝冷漠的目光。严党的贪,宦官的狠,本质上都依附于皇帝,依附于至高无上不可置疑不可改变的君权。在圣明如神仙的皇帝将群臣玩弄于股掌之上时,遥远的西洋,西班牙、葡萄牙探险家正扬帆远航,已经发现地球是圆的;帝国的内部,关外建州,有个叫努尔哈赤的孩子正在长大。大明朝没有挨过下一个百年。 因为有这样一位聪明而自私的嘉靖大仙,《大明王朝1566》才高出其他写帝王将相的古装剧一大截。对君主专制的质疑便是全剧的一大亮点。可惜,嘉靖死了,皇帝制度完了,君权没了但君权的影子还在,还在影响着腐蚀着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 裕王就是未来的隆庆皇帝,性格温和软弱,没有特别的政治才能,身体也不好。但他重用徐阶、高拱、张居正等名臣,“隆庆新政”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明朝衰亡的速度。剧中,饰演太子的是一位话剧演员,长得有点像年轻的陈道明,文质彬彬的,台词功底也不错。裕王是不幸的,因为嘉靖迷信“二龙不相见”,长期疏远自己的儿子,因此,裕王见自己父亲的次数还不如大臣们见皇帝多。在权力的扭曲下,他们之间的父子关系十分不健康。裕王头上时刻悬着巨大的阴影,生怕乖戾的父亲一不高兴就把他给废了,活得战战兢兢。但是他的性格虽然软弱,却有正义感和责任感,他知道并愿意履行未来皇帝的职责,和徐阶、高拱、张居正站在同一战线,为扳倒腐败的严嵩一党而奋斗。如果后来他没有早早的去世,而是更好的教养儿子,也许明朝的未来会不一样? 剧中的小世子还是个包子脸可爱正太,对大伴冯保充满依恋,对老师张居正满怀敬爱。当得了势的陈洪将冯保强行带走做苦役,小世子心中种下了恨。看到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奶声奶气地对自己的老师说,张先生,帮我杀了陈洪。让人又心酸又背后发凉。历史是不能更改的,他终究会成为和爷爷一样孤独的独裁者,让那位曾经令他深深敬爱的张先生为拯救帝国所做的努力化为乌有。 (二)严嵩,严世蕃 说完了皇帝父子,接下来说严嵩父子。严嵩是历史上著名的奸臣,戏台上的大白脸,古代小说里的万能反派。传统戏曲小说里,太师都是坏蛋(@庞太师、潘仁美、董卓、蔡京……),太师的儿子(还有干儿子)都是恶棍(@庞龙庞虎、潘虎潘豹、吕温侯、西门庆……),严嵩严世蕃这对父子也不例外。严嵩老奸巨猾,严世蕃飞扬跋扈,一对父子狼狈为奸,把持朝政,闭塞言路,任用私人,迫害异己,贪污腐败,戕害百姓,种种罪状不胜枚举。但这些都是侧面交代的。如果不仔细看,还以为耄耋之年的严嵩是个忠心为国的老臣,他的一举一动都像个优秀的老政治家,白色的长髯,褐色的老人斑,缓慢的行动,苍老但依然雄劲有力的嗓音……直到他指示胡宗宪不能彻底结束东南的战争,才知道这个老人其实是大奸似忠,大伪似真。但奸臣能把持朝政二十年,说明他在某些方面很有能力。“逢迎圣意”和“任用私人”也都是技术活。伴君如伴虎,严嵩的如履薄冰让人心存怜悯;他和儿子严世蕃、弟子胡宗宪之间的复杂感情也十分感人。值得一提的是,剧中严嵩的扮演者倪大宏,当时的实际年龄四十多岁,演起八十岁的老人来十分逼真。 相比之下,严世蕃就坏得更明显。小阁老是个彻头彻尾的坏人,按照当年明月的话说,就是“坏人中的主要坏人,主要坏人中坏得掉渣的坏人”。严世藩三个字是明清话本小说的常客,总会充当贪婪邪恶、骄横跋扈、强取豪夺的角色,有时候夺人财物,有时候强抢民女和民男(至少看过不同的四五个野史和小说,民男从戏子、伙计到读书人都有),有时候还里通外国、图谋造反(海公案之类的),据说他还是西门庆的原型,真是一个万能种马反派。剧中的严世蕃,坏得理直气壮,歪理随口就来,发誓赌咒,振振有词,毫不心虚。有个老狐狸爹在跟前,显得小阁老智商情商都很抱歉。但仔细看的话,小阁老并不傻,相反,他相当机敏果敢,在正经分析问题的时候一点也不含糊,不然也不能充当严党的行动核心。但他嚣张自负,嫉妒心强,不如父亲那么沉稳,也正因为此,严党的垮台也因他而起。剧中,严世蕃做的最伤天害理的事情莫过于“毁堤淹田”,人为制造水灾,以便压低价格吞并受灾农民土地,强行推广“改稻为桑”政策,填补国库亏空。但是这不只是他一人的恶,归根结底,毁堤淹田的事,是皇帝默许的。造成国库亏空的,也不仅仅是严党众人。根源还是皇帝。而他成了皇帝的替罪羊、挡箭牌,最终身首异处——也是活该。 有人说严世蕃不孝,是的,他的行为正是给自己和父亲刨坑。但剧中严世蕃对父亲的感情是真的,他排挤胡宗宪,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独占父亲的爱。比起嘉靖和太子之间那种被权力扭曲的父子亲情,严嵩父子间的感情显得真挚的多。打伞、搬书两场戏,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极力希望得到父亲认可的儿子和一个对儿子恨铁不成钢的父亲,父子间的互动,真实而感人。以前读过严嵩的钤山堂诗,里面有一首写儿子出生的,“三十年过方有子”,在古代算是晚生晚育的典型了。想来父母溺爱孩子乃是人之常情,本乎天性,三十多岁的眉目舒朗的隐士严嵩抱着刚出生的宝贝儿子是一幅怎样温馨画面啊!谁能想到结局呢? 扮演严世蕃的演员叫张志坚,人长得帅,声音沙哑磁性,好像带着点南方口音。演员的形象跟历史上的独眼龙东楼相去甚远,但谁跟帅过不去。 (三)浙江的官员们 1.胡宗宪 接下来说严党的骨干,也会大明王朝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浙直总督胡宗宪。胡宗宪历史上确有其人,“君以此兴,必以此亡”,他靠攀附严党而当上了封疆大吏,也因为严嵩的倒台而玉石俱焚。历史上的胡宗宪坐镇东南,战功赫赫。但是他起家的过程非常不光彩,是通过害死了非严党的前任而得到浙江巡抚官位的,行贿受贿、制造“祥瑞”拍马屁等事情一件没落下都做过。电视剧可以说纯化了胡宗宪的故事,只突出他的公忠体国、苦苦支撑的一面,而隐去了他不干净的经历。于是,剧中的胡宗宪成了最有人格魅力的人物之一,他聪明能干,努力维持着朝廷、严党、同僚、百姓之间脆弱的平衡。海瑞一身正气,但胡宗宪的气场比海瑞还强。他有责任感,又深谙为官之道,对局势有着敏锐的把握,正可谓是国之栋梁。剧中,沈一石账目显示,二十年来浙江有无数官员上任卸任,只有胡宗宪没有收受沈一石的贿赂。他的同僚们个个都是贪官污吏,才不管百姓的死活,他只能尽力降低危害,无法根除种种黑暗。严党的政敌希望浙江出乱子,他的旧友为了利益不敢帮他。身为严党骨干,他会为了一省百姓而违抗严嵩父子的命令;但当清流派拉他改换门庭时,却绝不肯背弃自己的老师严嵩。他上下掣肘,左右为难。电视剧给了公忠体国的胡部堂一个开放式的结局,东南战事结束,严党倒台,尘埃落定,马放南山,归隐田园。但历史上,胡宗宪没有逃过这一劫,几年以后被罗龙文牵连入狱,在狱中自杀身亡。“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电视剧没拍出这段,致郁程度大大降低。 饰演胡宗宪的大叔叫王庆祥,长得一脸正气,演过宋慈于谦刘统勋等等,以及各种焦裕禄孔繁森型的党政干部,是个“清官专业户”,导致我每次看书看到古代忠臣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地带入他的脸。天涯爆过一张他的半裸照,身材非常好。完全不能想象他演坏人什么样。当年《天下粮仓》播出的时候,在他的气场作用下,我忽略了两个年轻帅哥。 2.杨金水 杨金水是个虚构人物,是宦权在地方上的象征。他是江南制造局的监正,是浙江地方上最有权力的太监。在地方,他就代表了中央,代表了宫里,代表了皇家的体面。他斯文优雅,风度翩翩,口音带着淡淡的京腔,听起来富贵而懒散。他精明强干,察言观色,一出场就和外国商人谈成了一笔大生意,分析问题头头是道。他和丝绸商沈一石结成盟友,织造局和沈家一起迅速发展,为明朝的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不是个清官,高翰文评价他“日霍斗金”,养着个江南美女做名义上的妻子,更是参与到毁堤淹田这等伤天害理之事中。他对手下太监恩威并施,紧要关头会毫不留情地将无辜的小太监推出去顶罪。他不在乎百姓的死活,会将责任全推给地方官。他站在主角的对立面上,利用自己宫廷的背景,试图逃脱罪责。 他不是好人,但又不能简单的说他是个恶人。他“坏起来比谁都坏,好起来比谁都好”,对干爹吕芳的敬爱,对沈一石的友情,对芸娘的照顾,都是真实的。后来,他的案子终于东窗事发,一朝失势,受尽折磨。卷进了浙江案,不死也得送掉半条命。但是他活了下去,一方面是他掌握的信息多,形势更加有利,另一方面也是他能忍常人之不能忍。到最后,他可怜多过了可恨。 另外,观剧的时候还有个发现,杨金水是个城府很深的人,脸上永远是气定神闲,但是当他内心情绪有变化的时候,会用力转手里的念珠。换句话说,当导演用镜头突出杨金水手中的念珠时,就表明他内心在起波澜。以前看过《恰同学少年》,王劲松扮演的军阀汤芗铭也有不少手捻念珠的镜头,不知道是巧合,还是编导有意安排。 3.郑泌昌、何茂才 这两个都是虚构人物,是千百年来腐败官僚的象征。剧中,他们是严党分子,是彻头彻尾的坏人。他们贪污腐败,官商勾结,消极办公,积极捞钱,出卖同僚,残害百姓,制造冤案,诬良为寇,一件件恶行伤天害理,他俩死有余辜。主管行政的郑泌昌打着官腔,张口朝廷、闭口国策,颇有某些领导的神韵。执掌司法的何茂才粗暴蛮横,制造冤狱、诬陷良民时,又难免叫人联想起“喝水死”“躲猫猫”。 这两个人,从道理上说,无疑是非常可恨的,但在电视剧中,似乎并不那么招人烦,贪官二人组从一出场就给这部整体气氛沉重的电视剧带来了一抹喜剧色彩,他们一本正经地演着滑稽剧,留下不少令人难忘的情节。演到后来,他们倒台入狱,每况愈下,被锦衣卫刑讯逼供,竟也让人心生同情。他们被卷入浙江政潮,自知难以幸免,却不想坐以待毙,拼命挣扎,还是越陷越深,每一次挣扎结果都是加速自己的灭亡。细细想来,从故事的一开始,这两个官员就注定成为各方势力博弈的牺牲品,根本不可能抽身。因为改稻为桑政策本身就存在问题,他们两个无论怎么做,做的好与不好,都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出来混的,迟早要还的。 剧中郑何两人出双入对,行动一体,颇有默契,但同中有异,倒台受审之后差异更加明显。尤其是郑泌昌,穿官服时弯腰缩背一脸谄媚,穿囚服时反而腰板挺得笔直,一身傲骨,不知道还以为他才是好人,前后反差特别有意思。这俩演员一个叫甘雨,是天津话剧团的,一个叫王戎,是湖北话剧团的,不出名,但是演技过硬。演郑泌昌的甘雨大叔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都很棒,声音也很有特点,一咬牙露出两个大酒窝还挺萌。这位演员好像老演文质彬彬的伪君子,最近演了个清官,看得我各种不适应,总觉随时要黑化。 去年听说王戎老师因病去世,十分感慨叹息,人生如露,当保重身体。 4.马宁远 马宁远也是个虚构人物,前任杭州知府,浙江政治漩涡最早吞噬的人之一。这个人同样具有典型性,他本性忠厚,学历不高,被胡宗宪一手提拔,满心感恩,一心为亲爱的胡部堂着想,在他心里胡宗宪的安危比他的命重要。他不是个聪明的人,被郑、何、杨卖了还帮人家数钱,身陷政治泥潭,最后被胡宗宪忍痛处死。他不是个善良的人,马踏青苗、毁堤淹田等伤天害理的恶事都是他具体操作的。但和郑、何这样的真•贪官不同,马宁远更加勇敢,一点也不心虚,因为他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所以在面对即将骚动的百姓时,他一脸英勇无畏,一脸大义凛然,说出了“全浙江死绝了都得改”这样的话。他是个典型的“唯上”的官员,只要政治正确,只要对得起领导,才不管民生疾苦百姓死活。现实生活中这种人还是挺多的,是一种平庸的恶,但是杀伤力很大。 这个演员还演了《新三国》的马谡,都是忠心耿耿的书呆子,还都姓马。严重怀疑高希希是看了《大明王朝》才找他演马谡的。 5.高翰文 高翰文还是个虚构人物。名翰文,字墨卿,名字就带着一股书香味。他代表了初涉官场的年轻知识分子。他本是典型是高富帅,世家公子,年轻有为,精通音律,多才多艺,二十多岁考中探花,在京城翰林院任职,研究理学,是小有名气的学术界新秀。他不安于整天跟文件打交道,针对南方水灾,写了篇文章,提出“以改兼振”的方针,被严世蕃看中,极力拉拢,举荐为新任杭州知府。于是他怀着浪漫的想法,意气风发的走,披枷带锁的回。 他是心地纯净的人,有点书生的呆气,但是比前任马宁远要善良的多,他不会无原则的听从老师严世蕃的指示,会在了解当地实情后为百姓的生计而跟上司抗争。结果郑、何、沈用了恶毒的计策逼迫他顺从,他在身体垮掉之前还强撑着为海瑞辩解。沈一石家破人亡,他被上司推出去顶罪,锒铛入狱。但是傻人有傻福,他能够得到胡宗宪的指点,海瑞、王用汲的支持,虽然经历了种种坎坷,最后结果还是不错的。不过还好没有续集,否则我怀疑沈一石的昨天就是他的明天。另外,高翰文、沈一石、杨金水、芸娘共同演绎了扭曲、纠结、虐心的织造局四角恋(加上倒霉的李公公其实是五角恋吧),是本剧中最狗血的爱情戏,虽然本剧也没多少爱情戏。 高翰文这个人物在剧中似乎是个移动的对照坐标。他和马宁远同为杭州知府,马宁远选择听从上级的旨意,同流合污,结果是被牺牲掉;高翰文选择了抗命,尽可能的本着道义办事,结果也被牺牲掉。换个别人做杭州知府,会比他们更好吗?高翰文已经是很幸运的了。再比如,他和沈一石形成对照,他们都是精通音律的雅人,但他是官,沈一石是商,他纯洁,沈一石肮脏,结果沈一石算计了他,他抄了沈一石家,一场大火,天人永隔。电视剧的结尾,高翰文弃官从商,追随沈一石的脚步而去。他们就像一个灵魂的两面,高翰文是纯化的沈一石,沈一石是被金钱腐蚀过的高翰文。又比如,高翰文是翰林出身,外放做官,剧中还有一个翰林出身的,是他的上司郑泌昌(小说里提到的)。二十年后的贪官也许二十年前和他一样意气风发充满理想。如果没有这些乱七八糟的事,高翰文安安静静的从杭州知府做起,顺风顺水的过个二十年,他会不会也成为郑泌昌那样的人? 饰演高翰文的演员叫谭凯。很久以后我才知道他演过好多男配,可能是这张脸辨识度太低,我愣没看出来这些角色都是一个人演的。《神话》里的项羽,《来不及谁我爱你》里的男二号什么的。而且我觉得这位的外形太高大粗犷了,整个一山东大汉,怎么看也不像能让美女一见钟情的江南公子。当然也许那姑娘的审美比较特殊。 (四)海瑞,王用汲 终于说到本剧第一主角了。海瑞,字汝贤,号刚峰,至刚至阳的臣子,重度道德洁癖,“古怪的模范官僚”,“天真的孤独骑士”,大战风车的堂吉诃德。历史上的海瑞,更加古怪不近人情。剧中的海瑞,虽然偏执,但基本是个正常人。他来自海南乡下,学历不高,是个举人,基层教育系统官员出身,但是为人正直勇敢,做事认真,思维缜密,一本《大明律》滚瓜烂熟,绝不通融。他待人非常严苛,但是对自己和家人更严,严到了偏执的地步。在中国官场,几千年来就出了这么一个海瑞。他正直,勇敢,不畏强权,追求正义,决不妥协。他清廉自守,不沾半点灰色收入。明朝官员的俸禄很低,如果官员只靠朝廷的俸禄,几乎没办法正常生活,全天下的官员,除了海瑞之外,恐怕或多或少都拿过灰色收入,连胡宗宪都收了马宁远的山参。只有海瑞,自己下地种菜,妻子亲自织布,穿着布衣就任,怀里揣着干粮,跟乡下人进城赶集似的。母亲过生日,海瑞买了二斤牛肉,都被大家当做爆炸性新闻传扬。可见他平时生活如何。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如果制度变态成这样,恪守规范的人过不了正常生活,那么我觉得,无论怎么表彰怎么宣传,恐怕没有一个脑子正常的官员会效仿海瑞的。 电视剧中,海瑞一家是色目人后裔,祖上是西域来的,这一节于历史上并无定论,但如果他是色目后代,似乎也符合某种刻板印象。海瑞身上有一种严苛的、极端的、毫不妥协到偏执地步的宗教信徒范儿,是讲究中庸之道的中国人身上所不常见的,两千年来也就出了一个,反而中东地区那些虔诚的、狂热的宗教徒身上会有更多的呈现这样的性格特点。海瑞似乎把《大明律》、把儒家道德当成一种宗教来信仰,非常虔诚,像个殉道的圣徒。我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他的正义之剑刺向敌人也伤害着自己和身边的亲人。道德圣徒的家庭生活简直一团糟,夫妻关系、母子关系、婆媳关系都显得十分扭曲。生为圣徒的家人是多么的不幸。 剧中海瑞是第六集才出场的,最精彩戏大概有这么几段:巡抚衙门和上司交锋,淳安县救灾民,审理浙江案,备棺直谏,天牢对峙,会面老中青三代皇帝。他简直是法律的化身,“天地正气”的化身。他的正气能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但是他真正的敌人是“无物之阵”,是制度,是文化,是一个衰落的时代。我不知道时代到底需不需要他这样的人,但显然,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海瑞是孤独的,并将长期孤独下去。 还好有王用汲这个完美的朋(ji)友。他是海瑞的同僚,一起经历了浙江案的狂风暴雨,一刚一柔并肩作战,感情十分深厚。他家境宽裕,温文尔雅,性格不像海瑞那样偏执激烈,在小事上比较圆滑世故,但遇到大事毫不含糊。王用汲本是昆山知县,被朋友谭纶一封信就说动去了浙江建德,尽力跟严党抗争。昆山当年是个相当富庶的地方,从昆山到建德就相当于从上海市区调走支援中部受灾贫困县。王用汲本来不用卷入这件事的,但还是去了。当他和海瑞成为朋友之后,就为了海瑞的理想赴汤蹈火。海瑞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追查浙江的案子,是他在一边记录口供,还要盖自己的印鉴分摊责任。海瑞没钱在北京租房,是他偷偷垫了钱,还不让海瑞知道。海瑞冬天病倒了,穷得连一床暖和被子都没有,家里女眷急的团团转,是他把自己的大衣盖在海瑞身上,又是他搀扶海瑞吃药。海瑞上书直谏,皇帝震怒,让文武百官给海瑞定罪,群臣要么连忙划清界限,要么含糊的说海瑞有罪,只有他敢顶撞风头正劲的陈洪,拒绝对海瑞落井下石。当陈洪命人逮捕他时,他留下奏章,参了陈洪手下太监一本,然后平静的跟着锦衣卫走了。才不会承认这个场面我看哭了……在阴森森的诏狱里,身上锁着虎狼套,吃着粗糙的牢饭,海瑞和王用汲相视一笑,阴沉的监牢都变得温馨宁静了。 交友如此,夫复何求! 海瑞的扮演者是黄志忠,一张扑克脸正气凛然,演出了海瑞的正直和偏执。这部戏让他被业内人士看好,后来通过《人间正道是沧桑》中的杨立仁这个角色红起来。我一直觉得杨立仁简直就是海瑞的民国加强升级版,那个轴劲儿颇有点共同之处。而王用汲的扮演者郑玉,貌似曾经是伊犁话剧团的,以前看过《铁血昆仑关》,他演戴安澜,那叫一个儒将风度。现在虽然已经不年轻了,但眼睛依然会放电,好一个天然的温(ren)润(qi)君子(shou)。隔壁《走向共和》里徐世昌看袁世凯的眼神跟王用汲看海瑞的眼神何其相似!导演你是故意的吧!【2014年补充,根据最新爆料,导演大大真的是故意的】 (五)太监 1.吕芳 虚构人物,司礼监秉笔大太监,大明朝最有权力的太监,宫里几万太监的“老祖宗”。他有能力,有手腕,能得到皇帝的信任,隐隐显示出与文官集团分庭抗礼的能量。开篇对冯保的调教,先硬后软,恩威并施,将冯保送去裕王府,是给得罪了裕王的冯保指了一条艰难的生路,也是给自己留了条后路。他教导冯保,“为官三思,思危,思退,思变”,可谓是至理名言。太监也是人,他们也有正常的感情需求,也渴望亲情和爱情。但太监不是健全的人,永远不可能得到正常的亲情和爱情,所以他们格外看重彼此之间的情谊。他对杨金水、冯保的疼爱,对高翰文芸娘爱情的成全,都说明吕芳心理上是一个正常的、慈爱的老人。但同时,身为明朝第一大太监,我不觉得他是个纯粹的好人。毁堤淹田的事他也是默许的,而杨金水在地方上贪污的钱,流入哪里了呢?食物链最顶端自然是吕芳。“淹了一两个县算什么,皇帝心里装着的是九州万方。”在他们这种人眼里,两个县人民的生命,也就是一张公文一个数字罢了。这是他的错吗?是,也不全是。在他的位子上,大抵都这样想、这样做吧! “哭吧,通通快快的哭一场,往后咱们爷俩就不用哭了,让他们哭去吧!” 最后,脱去官服的吕芳带着疯癫的杨金水,乘着破车,走在郊外的土路上,对他们来说都是莫大的解脱。 2陈洪 历史上确有其人,但性格完全不是这样的,而《大明王朝》中的陈洪融合了历史上好几个大太监的影子,也很具有典型性。本剧中,陈洪性格最大的特点是狠。他出身低贱,最初是个刷马桶的小太监,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升入司礼监,心理比较阴暗。他一心往上爬,终于挤掉了吕芳的地位,把冯保拉去做苦役,虐待杨金水,公报私仇折磨黄锦……他气场完全爆发的一场戏,是宫门口殴打百官。陈洪一身红色官服,站在城门黑色的阴影下,冷酷地实施着赤裸裸的暴力,如魔鬼一般。他心够高,够狠,他想成为吕芳,但终究不能成为。嘉靖只是拿他当一条不错的狗,利用他的权力欲和狠毒心肠,必要的时候放出去咬人,做一些皇帝想做但不便出面的龌龊事,用不着了也就算了。嘉靖对吕芳有点感情,对陈洪就只有利用。电视剧就演到嘉靖去世,并没有交代陈洪的结局,但可以想象,裕王登基,冯保得势,他的下场一定会很惨。 饰演陈洪的演员演过张纪中版《射雕》里的柯镇恶,但我对他印象最深的是《关中秘事》,小时候看的,他演一个土匪,非常有型。觉得陈洪比那土匪大叔还显年轻,大概是胡子的原因。前一阵子《圣天门口》里看到他,演个叫马鹞子的地方保安团军官,壮汉脸,娘娘腔,很有意思。 3.黄锦 历史上确有其人,性格略有出入。只说电视剧,剧中的黄锦是众太监中最善良的一个。他外表胖胖的,憨憨的,工作勤奋,为人正派,不会因为杨金水失势就去轻辱,不会因为陈洪得势就去巴结。他对嘉靖是真的关心,而不是单纯的谄媚,嘉靖因此信任他,生活上离不开他。一开始觉得黄锦只是一个普通的好太监、好奴才,但当他冒犯天颜为海瑞辩护,被打得不成人形,依然毫不屈服时,才真的感觉到,这个太监在心理上绝对是纯爷们儿、真汉子。 4.冯保 历史上确有其人,万历年间的风云人物。冯保是个有知识有才干的太监,聪明能干,一心往上爬。本剧的一开始,打死周云逸就是他揣摩皇帝的意思干的。但是他太着急往上爬了,得罪了不少人,要不是吕芳真心疼爱他,肯定也没什么好下场。后来他做了小世子的保姆,不管是真心还是假意,他们之间建立起深厚的感情,那种感情不仅仅是奴才照顾小主子,而像一个大哥哥呵护自己年幼的弟弟。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让裕王对他的态度一点一点好起来。当冯保被人从小世子身边强行拉走时,那种撕心裂肺的悲伤令人动容。 扮演冯保的这个演员,长得不怎么帅,但演技相当不错。《暗算》里的童副官,《生死线》里的长谷川,都是令人印象深刻的配角。再次印证了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的道理。 (六)倒严派 1徐阶,高拱,张居正 这三个都是历史人物,明代的名臣。徐阶城府很深,老谋深算,和严嵩明争暗斗二十年,是倒严势力的核心。严嵩倒台后,徐阶成了内阁首辅,在隆庆、万历时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拱性格刚直暴躁,大嗓门,是徐阶之后的内阁首辅。张居正是三人中年级最轻的,有一把美髯,是古代人审美中的标准美男子,在万历年间成为第一权臣,主持改革,推行“一条鞭法”,是明朝最出色的政治家之一。剧中他还处于成长期,跟李妃似乎有点若有若无的暧昧。他们三个戏份不多但让人印象极深,夭折的续集大概应该有他们的重头戏。顺便说一句,张居正的演员在《恰同学少年》里演过孔校长,戴个眼镜温文教育家的样子,但是没胡子的时候觉得没有那么帅。嗯,大概胡子才是本体。 2谭纶 历史人物,也是一时名臣,是个出色的军事文官。历史上,他不仅会打仗,而且在戏曲领域也有研究。在电视剧中,他和胡宗宪是好朋友,和王用汲是一榜同年,自请派到胡宗宪身边做参军,成为连结中央和地方的纽带。他是个正义、勇敢、颇具才干的人,但和海瑞比起来,差距在于,他是“党人”,清流派利益第一,而海瑞,正义第一。所谓结党营私,再君子的人,只要牵连了党派,即便不刻意“营”,也一定存了私。剧中的谭纶因为首先是个“党人”,党派利益影响了判断,他才会被赵贞吉三言两语说动了,不再彻查织造局的案子。 3赵贞吉 历史上的赵贞吉是嘉靖隆万时期的名臣,泰州学派的大学者,和剧中性格很不一样。这个电视剧,白了胡宗宪,黑了赵贞吉。翻过网上评论的帖子,基本一提他就能掐起来。原因之一就是他的性格可以说是全剧中最多面最复杂的了。 灰色人物掐点最多。 他是个典型的中国官员,有才华,有手腕,官声不错,笃信“无过便是功”,擅长卸担子,精通“打太极”,同时也容不得部下对他的权威有半点质疑,是官场的老油条、老狐狸。赵贞吉第一次暗中登场是第一集,大臣汇报河堤超支情况时,提到的应天巡抚就是他。而他正式出场是在胡宗宪应天借粮时。作为胡宗宪的好友,关系胡的身体,却不能借给浙江粮食,逼得胡宗宪感叹“官场无朋友”,动用将令强行征粮。作为徐阶的学生,赵贞吉是清流派的一员,但却站在主角海瑞的对立面上。面对浙江织造局一案,同样是拿到皇帝模糊的旨意,海瑞想到的是彻查到底,谭纶想到的是借此扳倒严党,他想到的是高楼深谷只在一步之间,做的好没准能入阁,出了问题可能粉身碎骨。由此可见,海瑞心里,正义第一;谭纶心里,派系第一;赵贞吉心里,自己的前程第一。但这些心理活动是小说版的内容,电视剧毕竟和小说不同,电视剧中的赵贞吉,真的看不出他是真心还是假意。海瑞说,赵贞吉跟郑泌昌其实是一类人,只不过郑贪财,他贪名。他在浙江的所作所为和前任没什么区别,百姓的田地依然被吞并,依然会民不聊生。也许海瑞是对的,但也许海瑞把赵贞吉想得太坏?因为赵贞吉后来的表现证明,他并不是一个完全虚伪的奸臣,关键时刻还是很有担当的。海瑞上书,嘉靖龙颜大怒,陈洪煽风点火,眼看就要兴大狱,赵贞吉被逼到风口浪尖,一贯推诿的他爆发了巨大的勇气,一番陈词,洗清了自己的嫌疑,也让徐阶等内阁群臣逃过一劫。到最后我都不能完全肯定,他的话哪些是真心的,哪些是谎言,他说的那么言之凿凿,那么情真意切。我不知道他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他的所作所为到底是对还是错,毕竟,海瑞是两千年才出一个的独特物种,赵贞吉这样的人才是中国社会的柱子,现在也是。 扮演赵贞吉的大叔叫徐敏,是个银屏上的熟脸。《雍正王朝》里的太子,《孝庄秘史》里的代善,《太祖秘史》里的李成梁,《走向共和》里的庆王等等。他的演技很好,脸上的细微表情非常传神,声音也很有特点。剧中赵贞吉打官腔的样子很讨厌,但被海瑞气得抓狂的小样儿很萌。 到这还有很多没说到的,比如代表商人阶层的沈一石(沈,杨,高,芸四个人的关系非常值得展开写,已经有很多人说的很透彻了所以我就不写啦),代表官僚体系最底层成员的田县丞,明显有故事的锦衣卫朱七等等,实在写不动了,有空再补完。 最后从头回顾一下全剧脉络: 一切的起因是国库亏空。国库亏空的原因如周云逸所说,上下开支无度。(“不能牵扯圣上”是大明朝四项基本原则之首,周牵扯了皇帝于是他死了。)为了解决国库亏空,严嵩严世蕃想出了改稻为桑之策,大力生产丝绸,得到皇帝赞同。严世蕃命令浙江的严党份子毁堤淹田,以完成改稻为桑的国策。郑泌昌何茂才作为地方官,要完成上级的任务,又要捞钱,因此积极执行。织造局的杨金水和外国商人谈成了一笔大生意,需要更多的丝绸原材料以完成供货,和他们是利益共同体。沈一石是织造局下属的丝绸商,为了扩大自己的企业,要多买田地生产丝绸,也参与其中。严嵩得意弟子胡宗宪看出整个计划有问题,出于公心,反对仓促上马。郑、何、杨、沈勾结在一起,利用马宁远,瞒着胡宗宪执行毁堤淹田。胡宗宪尽力救灾,从马宁远口中得知真相,在有战争的情况下,为了维护浙江的稳定,处死马宁远等四个官员,以河堤失修结案。杨金水进京,将一切内情禀报皇帝,皇帝对毁堤淹田持默许态度。但胡宗宪失去严世蕃的信任,被迫辞职。 严世蕃继续推行改稻为桑,启用高翰文。高翰文路遇胡宗宪,被胡宗宪点醒,就任后不与严党同流合污。裕王一党为了倒严,经过谭纶的举荐,派海瑞和王用汲出任受灾县地方官,跟严党斗争。郑、何、沈定计抓住高翰文把柄,又制造通倭冤案陷害灾民,逼迫海瑞镇压,但海瑞发现了其中的漏洞,顶住压力救下齐大柱等灾民,关键时刻得到了胡宗宪的帮助,转危为安。郑、何为了完成改稻为桑,逼迫沈一石以织造局的名义买田,以织造局的名义买田等同于以国家的名义吞并百姓土地,性质非常恶劣。杨金水很愤怒,跟郑、何决裂。沈一石放手一搏,把所有的家当换成了粮食,来到淳安,但被海瑞阻挡,于是他并没有买田,而且把粮食都赈灾了,耍了所有的人。 胡宗宪在前线指挥作战,急需军饷,国家拿不出钱,皇帝、内阁打起沈一石的主意,安了个罪名抄了沈家。沈一石留下记录有地方官贪污证据的账册,自焚身亡。高翰文查抄沈家,却发现沈已经破产了,前方依然缺乏军饷。高翰文被上司推出去顶罪。郑、何为了筹集军饷,和杨金水一起,将织造局的作坊变成了沈一石的财产,卖给胡宗宪的同乡,企图迅速筹钱,同时拉胡宗宪下水,让朝廷在动他俩的时候有所顾忌。皇帝看到沈一石的账册,下旨捉拿郑、何,让赵贞吉接替浙江巡抚,谭纶接任按察使,海瑞王用汲协助办案。赵贞吉摸不清皇帝的意思,又顾忌织造局的强大后台,不愿彻查。郑、何吃准了这一点,事事牵扯织造局,牵扯宫里,让审案的人不敢深究。可海瑞不管这套,将毁堤淹田、通倭冤案等事全都查了出来,逼疯杨金水,也牵连了胡宗宪,局势变得十分复杂。海瑞冒着极大的风险,终于惩治了两个贪官。但是严党未倒,赵贞吉也继续推行旧政策,民生没有得到改善。 胡宗宪打了胜仗,解决了国家安全问题,但在皇帝眼中,严党也就失去了一大利用价值。严党骨干鄢懋卿南下巡盐,收上一大笔钱,暂时解决了财政问题,但皇帝由此意识到他们贪污的太过分了,不可容忍。齐大柱被锦衣卫抓走。李妃通过芸娘、高翰文,献出沈一石遗留的张真人血经,皇帝龙颜大悦,赦免齐大柱,命令百官上贺表。贺表事件促使严党和倒严势力决战。结果是严世蕃被捕,严嵩被迫退休。徐阶接替内阁首辅。胡宗宪退隐。赵贞吉入阁。海瑞升官进京,成为赵贞吉的下属,王用汲做了都察院御史,齐大柱做了锦衣卫。海瑞进京时对六必居发表议论,引起嘉靖警觉,朱七齐大柱帮海瑞说话,嘉靖认为锦衣卫有问题,进而认为司礼监有问题,在陈洪的挑拨之下,吕芳倒台,陈洪成为首席秉笔太监。 年底了,户部发不出工资,群臣没钱过年,来到西苑门前抗议,陈洪在皇帝的默许下指挥卫兵毒打百官。京郊受灾,饿殍遍野,海瑞为了救灾到处奔忙,大年初五病倒,王用汲和李时珍前去探病。海瑞支走王用汲,“批龙鳞”直言天下第一事,一道《治安疏》毫不留情地戳破了明朝的弊病,让嘉靖再也没有办法自我陶醉。皇帝震怒,怀疑裕王、徐阶、吕芳串通一气逼宫,局势极为严峻。赵贞吉为了洗脱自己罪责,也为了不至于让局势更加恶化,放手一搏,气场全爆发。三堂会审,海瑞当堂戳穿赵贞吉的私心,赵贞吉被群臣鄙视。王用汲当众顶撞陈洪,陪海瑞坐牢。嘉靖微服私访,亲自提审海瑞,一场辩论,加重了嘉靖的病情,也刺伤了海瑞的精神。老中青三代帝王共同提审海瑞,嘉靖和海瑞之间展开了一场惊世骇俗的辩论。嘉靖病危,教导裕王任用徐阶高拱张居正,临死前赦免海瑞。全剧终。 第一集是全剧的总纲,是线头,所有的线索都汇集在这集里。概括起来有六点:君权(给皇上修宫殿的费用超支是没钱的原因之一,原因在皇帝,伏后半部分又一次超支修宫殿),吏治(浙江应天治河费用超支,后来我们知道是因为大小官员上下盘剥,原因在吏治,伏浙江案),内廷(严世藩提出河道监管是太监,让徐阶等人有所顾忌,伏内廷线),民生(加收赋税和改稻为桑都直接关系到百姓生计问题,伏齐大柱线),国防(倭寇骚扰,海路不通,伏胡宗宪抗倭),伦理(李妃生孩子成为政治事件,伏嘉靖祖孙三代关系线)。 具体内容以后有空再补完。 2012年初稿 2014年修改

 7 ) 所谓度

过年那会儿大秦帝国之崛起在热播,鄙人秉着有头有尾的态度,先把第一部裂变看完了看完真是觉得这类的拍的很好又把第二部给看了,本想接着把第三部也给看了,但有些审美疲劳,看了几集就没看了,又听说这部剧多么神,正巧优酷又重播,所以看了,结果就是因为崛起才看的这部,结果崛起没看。

说回这部剧。整剧的格局很大,塑造了很多生动的人物,也很成功,比如,沈一石,杨金水,严嵩,海瑞,嘉靖帝,吕芳,等等。

这里想说说度这个问题。嘉靖帝治国也沿袭了他所信的道,太极为阴阳调和,他也任忠奸共用。最后他和海瑞说的长江黄河,一清一浊都是水都有用,泛滥了就要治理,可以看出他的理念,站在他的角度,这是有道理的,他是想要最高的权力,最多的财富,却也不想付出,劳心劳力,耽误他的长生之业,于是变利用两方势力为他服务,同时让两方势力互相争斗,所以他之前对严党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他想要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下,但实际却已是脱缰野马,贪墨的比进贡的还要多。所以说这个度很难把握。

海瑞这个人物,剧里就很绝对化,刚直不阿,在他那里就没有度这个概念,非黑即白。所以他直言进谏,但在中国那个官场环境下,不懂圆润也是不行,所以他也是失败了。所以说这个度又是需要的。

度,真是门学问。

 8 ) 安利大家一部好剧

      说到《大明王朝1566》,首先要从导演张黎和编剧刘和平说起。2007年的《大明王朝1566》是张黎与刘和平自1997年的《雍正王朝》后的第二次合作,也是至今的最后一次合作,并且是张黎作为导演的唯一一次合作(在《雍正王朝》中张黎担任艺术总监一职)。

      张黎依靠这部作品和之前的《走向共和》彻底超越了胡玫,奠定了内地电视界第一正剧导演的身份,此后的《人间正道是沧桑》等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已。刘和平虽然争议更大,但此人在编剧界的地位也无须我在此处再多言,作为一名学者型编剧,虽然他的作品往往冲突激烈集中极富戏剧性,但他的骨子中往往还蕴藏着某些超越戏剧性本身的追求,这使他的作品往往在戏剧性的情节之下还有深厚且富于张力的内涵。如果说前者是对一线编剧的基本要求,那么后者就是编剧个人身上的独特烙印。

      除去两人本人各自的强劲实力之外,大家可能有这样的感觉,张黎和刘和平合作往往让人有种1+1大于2的惊喜,而事实也正是如此。刘和平擅写大场面大格局大冲突,而对于曾经的冯小刚御用摄影师,以《夜宴》的摄影师身份获奖无数的张黎来说,转行导演后,以镜头语言再现刘和平笔下的大格局不在话下。在这一点上,刘和平的上一个本子《北平无战事》就做的一般,远没有《大明王朝1566》那样令人印象深刻。山影+孔笙团队虽然近年拍了不少优秀的正剧,但是格局上显然较黎叔仍然有差距。此外,刘和平的作品整体风格较为内敛沉郁,其中又往往在深处蕴藉着某种民族的蓬勃之气,这样的独特风格,放眼内地电视界也唯有张黎可以最好地呼吸领会之。两人的合作可以说是真正的天作之合。这样的黄金组合为这部剧集的成功打下了一个很坚实的基础,试想,正剧领域的上古大神陈家林碰上朱苏进,照样在《江山风雨情》这么好的题材上走了麦城,而《人间正道是沧桑》虽然也是优秀的作品,但张黎极富个人风格的摄影与剪辑与江奇涛歌剧风格的剧本总有微妙的方枘圆凿之处,相较而言,《大明王朝1566》中的剪辑则往往令人印象极其深刻(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黑白闪回,当然有相当部分要感谢剪辑师刘淼淼)。

      张黎对刘和平的剧本的理解是深刻的,这使他在导演本剧时常有丰富剧情内涵的神来之笔。举个例子,在剧情的中后半段,司礼监掌印太监吕芳被嘉靖打发去南京守陵,这里有一段他与自己的干儿子冯保告别的戏,是刘和平原剧本中没有的,而张黎将这一段拍的十分精彩。

      这一段不仅在结构上呼应了第一集吕芳训斥冯保,指责他不懂为自己谋后路的情节,也进一步丰满了吕芳老成宽厚,冯保伶俐隐忍的性格,两人之间关于“一朝天子一朝臣”的一席对话也深化了全剧的主旨与内涵。这一情节甚至还为可能的续集剧情发展打下了草蛇灰线般的伏笔——冯保最终应验了吕芳的预言,爬到了吕芳的位置,而最后也遭到与吕芳相同的命运。

      仅举一例,可以看看导演对剧本的理解已经到了一个怎样的程度。接下来说说这部电视剧的选角。

      刘和平擅写群像戏,因此选角和表演是重中之重,他的戏如果选角没做好,起码要砍掉一半剧本的魅力。比如《北平无战事》中,很少有人在刘烨出场时会想到“方孟敖”出场了而非演员刘烨。这一点上,《大明王朝1566》做的相当好,甚至可以认为是整个内地电视剧工业上的一个巅峰,它的卡司选用了一群实力派演员,其中大量是话剧团的老演员,整个剧集的台词都拿捏的相当稳。几乎所有演员都和角色没有距离,皇帝说话有皇帝的样,高官说话有高官的样,小吏说话有小吏的样,平民说话有平民的样。即使是龙套角色,也少有苟且出戏的现象产生,这是相当不容易的。(《亮剑》几个主要角色形象那么经典,龙套一说话就出戏)

      这种集体演技爆发的现象至少可以证明一点:整个剧组是在认真对待这个戏,把它当成一个艺术品而非流水线上的作品来做。

      对此,张黎导演接受采访的时候有一个回忆:那个组出奇地平静。陈宝国也一样,也住在北五环的一个烂楼里面,他自己住一间,给他安排了一个套间。早晨起来,试装,对词,每天就这样,很松散,该锻炼就锻炼。给他们找了一个健身房,像严世藩,杨金水,他们都锻炼。黄志忠每天跑一万米。安安静静,这其实是一个摄制组应该有的状态。有的演员偷点懒,词不好,大伙那种不屑,他的压力太大了。所有演员词都溜溜的,戏都好好的,一个演员打磕巴了,那真是对不起,不用说,回去以后肯定是在背词呢。他形成的习惯是,一般早晨五点起床背词,七点钟出发。现场再背词的演员,全组人都看不起。

      倪大宏不拍戏时,我们就见不着他,据说天天憋在屋里琢磨呢,他从化装开始就进入到严嵩80多岁的状态,寡言少语、眼神呆滞、动作缓慢等。而扮演郑泌昌、何茂才的演员,要求住一个房间,哥儿俩没事儿就掰扯戏,很有上大学排一部话剧的感觉。他们在拍摄期间都是‘守得住’的演员。

      下面还是把这些演员列一下,感谢他们带来的精彩表演,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些实力派的履历,看完之后也大概能琢磨出当年看一群大叔飚群戏为什么那么过瘾了:

      陈宝国的嘉靖,雄猜与天威难测的最佳注脚,也是陈宝国皇帝戏的巅峰。


      黄志忠的海瑞,人物可能立的稍微正了一些,导致演员发挥空间有限,不过这是剧本的原因,黄志忠的表演几无可挑剔,几幕高潮戏中爆发出的台词功力真是百看不厌。


      王庆祥的胡宗宪。也有人物立的太正的问题,但王庆祥将其诠释的颇有层次感,绝非普通的忠臣形象所能概括。


      倪大红的严嵩。完美诠释大奸似忠,40岁演70岁应该可以作为教科书案例了。。可贵的是竟然还没用配音。
<图片4>

      张志坚的严世藩。形象和历史有所不合,但是演技没的说,一口京片子念白很有韵味。张志坚是南京话剧团一级演员,饰演过《人间正道是沧桑》中的董建昌。


      王劲松的杨金水。这个不多说了,经典角色。
<图片6>

      赵立新的沈一石。曾在《走向共和》中饰演罗文,本人毕业于中戏,现为中戏表演系主讲教师,其才子气质与沈一石的角色设置殊为相合。
<图片7>

      倒严三巨头:肖竹的徐阶(前立者),刘毓滨的高拱(前二立者),郭东文的张居正(后立者)。三人都是话剧演员出身,肖竹有一个典故是他1956年报考北影,成为北影第一批学生,当年的面试官是陈佩斯之父陈强,出的题目是朗诵《海燕》,肖竹刚念几句就被陈强打断。后来才知道原因是肖一开口就被陈强听出功底非常好。刘毓滨是国家一级演员,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古装剧常客,最有名的角色应该是《康熙王朝》中的朱国治。郭东文为广州话剧团国家一级演员。三人虽同属改革派阵营,而性格迥异,徐阶外示忠厚而内心机心深重,高拱刚直而嫉恶如仇,张居正才华横溢,进取心重。虽然三人经常在同一场景中出现,但演员的诠释都截然不同,观众甚至可以看台词便一眼猜出说话者。
<图片8>

      宦官群:徐光明的吕芳(右一),刘立伟的陈洪(右二),赵雍的黄锦(右三)。宦官作为可以左右政治局面的一大群体贯穿整部剧的始终,徐光明、刘立伟都是话剧演员出身,赵雍是北影78级学生(张丰毅、张铁林同学),功底都没得说。这群宦官的表演又是闻音识人的群戏经典,文字形容失味。
<图片9>

      此外徐敏的赵贞吉,甘雨的郑泌昌,王戎的何茂才,徐成峰的冯保,祝希娟的海母,谭凯的高翰文,郑玉的王用汲,等等……都是非常经典的角色。

      此外,《大明王朝1566》的思想高度是一大争议话题,很多人喜欢将他与《走向共和》对比,并得出前者思想性逊于后者的结论,甚至张黎本人也表达过这样的看法,他在一次访谈中表示:其实这次《大明王朝》观点上退步了。但我必须先退一步。其实我明是退步了,但比以前更加务实了。我还真是考虑到中国目前的国情,这种缓慢的,但仍然在行进中的这种体制改革。不怕慢就怕站。我为什么提海瑞,海瑞真正的存在的意义不只在于他骂皇帝啊,他清廉啊,反贪啊。海瑞的真正意义在于那六个字——正君道,明臣职。 我们还有一个想法,这个电影表现了君臣共治。现在董事长级的领袖很少了,各国领导人都是总经理。过去有毛时代、蒋时代、邱吉尔时代、肯尼迪时代、斯大林时代,现在已经很少了,现在都是责任制,总经理,任期几年,有个名誉上的董事会,管理人员多,这个时候都不可能再做到政由己出了。而这个政不由己出,在历史上,包括过去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都是因为有一个弱权皇帝,这种弱权皇帝造成了一种军臣共治的局面,我们呼唤一种君臣共治,一种稳健的改革。

     张黎的观点我部分接受,部分则加以保留。《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有现实关怀的戏,甚至其缘起也有部分出于反腐宣传的考虑(贺国强访问海南后表示要宣传海瑞精神),但若将这种现实关怀完全落在廉政文化上,未免落得太实,也不可能是刘和平的本意。很显然,《大明王朝1566》的模式绝非是那种传统的清官斗贪官,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理解这部剧,那么就会得出下面这样啼笑皆非的结论:中宣部文艺局副局长孟祥林认为,该剧中正面主角海瑞的形象有些单薄,不如反面主角嘉靖皇帝的形象鲜活。而且,对于抗倭名将戚继光这样一个应该着重表现的著名英雄形象,剧中的戏份太少。

      显然,孟祥林对此剧的理解是非常浅薄的,而张黎点出的这一层对渐进式改革的向往的意思,虽然在剧情中有一定对应,但我认为仍然不是刘和平剧本中冰山下的核心。我认为《大明王朝1566》真正宣扬的不是反腐,甚至也不是制度改革,而是对某种完美人格与社会形态的追求,这种追求背后坚实的支撑就是民族精神。

      王用汲在大堂对质中称海瑞有“古君子之风”,这是一个被刘和平寄寓了无限寄托的形象,也是他心中完美的古代知识分子形象——儒法结合,外法内儒。剧中不断出现海瑞口称“大明律”,将对方驳的哑口无言的场景,这是某种乌托邦式的美好想像,大明讼堂不是美国联邦法庭,引援数百年前的大明律于事无补,但我们至少可以在这样的场景中看出编剧的某种模糊的追求。法治与人治是剧中海瑞与嘉靖分执的天平两端,前者如海瑞手中的大明律,后者如嘉靖修道的房间中醒目的阴阳标志,还有他最后训示海瑞时说的一番话:君既不是山,臣民便不是江。古人称长江为江,黄河为河,长江水清,黄河水浊,长江在流,黄河也在流。古谚云‘圣人出,黄河清’,可黄河什么时候清过?长江之水灌溉了两岸数省之田地,黄河之水也灌溉了数省两岸之田地。只能不因水清而偏用,也只能不能因水浊而偏废,自古皆然。这个海瑞不懂这个道理,在奏疏里劝朕只能用长江而非黄河,朕岂可乎?反之,黄河一旦泛滥,朕便治理,这就是朕为什么罢严嵩杀严世蕃等人的道理;再反之,长江一旦泛滥,朕也要治理,这便是朕为什么要罢黜杨廷和、夏言,杀杨继盛、沈链等人的道理。比方这个海瑞,自以为清流,将君父比作为山,水却淹没了山头,这便是泛滥。

      这是一番充满中国人玄妙精神的对话,也于不经意间道出了中国封建王朝构筑的本质——所谓外儒内法,便是以调和阴阳为主,法律条文为辅。在道德的精心包裹下,再严明的法律也失去了自己的力度,日益腐蚀,和光同尘,就像紫禁城的回廊一样,无论是徐阶还是张居正,改革者依靠自己的力量无法走出这样的怪圈,因为他们对抗的不只是严嵩严世藩也不只是嘉靖,而是强大的传统。(说到这里,剧中有一集有一个镜头,张居正退朝时斥责严世藩,严世藩怒而离开,此时镜头俯视拉远,张居正站在紫禁城高大的城墙下,剧情中意气风发的他在镜头前显得非常渺小。本剧的镜头运用真是出神入化)

      作为完美的人格,海瑞秉承的是外法内儒的原则,行事的原则是大明律,支撑行事的动力则是儒家文化,也就是源源不息的民族精神。这也就意味着他在道德上必须保持完美,否则最大的支撑力便会瞬间坍塌,这个人物形象就会瞬间黯淡并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但在中国封建王朝的构建模式中,儒是一层包裹在外面的外衣,外衣光鲜,却可以肆意揉捏,内核灰暗,但必须保持坚硬。海瑞和嘉靖的冲突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的,这便是奥妙所在。

      但对人类来说,保持人格的绝对纯净本来就是不可能的任务,因此“外法内儒”这样的理想社会永远只能是不存在的乌托邦。但这并不意味着世界上不存在海瑞这样的人,不存在某种苍凉中的奋进。如此,《大明王朝1566》的悲剧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腐败是一时一事的悲剧,制度是一朝一代的悲剧,而这种纯净人格与社会形态和现实的冲突所产生的悲剧则是永恒的。当我们在观剧时不自觉地开始和剧中的衮衮诸公一样,对海瑞的一些不切实际的行为不以为然时,转而赞同更加实际也更加讲权谋的胡宗宪、赵贞吉时,我们也就成为了这种悲剧的一部分。这是其他剧集很少会带给我们的观剧体验。

      我想刘和平想告诉我们的是,一个大家全部是海瑞的世界是不存在的乌托邦,但如果世上多出一个海瑞,那么这一定是一个更好的世界。

      题外话:本剧的剧本严格来说是个未完稿,刘和平曾多次表示初始的构思中是要写到海瑞去世的,也就是胎死腹中的《大明王朝1587》。最后没有拍出来的原因大概还是第一部投资与收视不成比例的原因,这令人感到非常惋惜。

      上部中为下部作准备的草蛇灰线的情节也不在少数,除上述所述暗示冯保命运的情节外,万历朝的其他两巨头——张居正与李妃的性格与人物关系也慢慢铺陈开来。

      此外在剧集开始时亲密无间的倒严三巨头在最后几集中已貌合神离,暗示后来他们争夺首辅的情节,海瑞退徐阶田的历史情节也有了明确的暗示。此外高翰文和芸娘在剧集末尾再次出现,明显是为下部做准备,从张居正改革的悲剧结尾来看,这对夫妇多半要步沈一石后尘。芸娘曾哀求李妃不要令自己和丈夫再卷入政治漩涡,也草蛇灰线般暗示了这一悲剧结局。张黎接受采访时也曾印证过这一猜想:“女人戏”是我的弱项,李妃和芸娘的戏张力的确不够。但也有另外的考虑,她们将成为第二部《大明王朝1587》的主角,在《大明王朝1566》中只是铺垫,李妃在万历年间起到很大的作用,虚构的芸娘和高翰文将成为沈一石后的商人代表。

      湖南台好不容易制作了一次精品电视剧,结果收视率惨败(全剧未过0.7%,作为比较,《武媚娘传奇》的收视率一度破5%),计划中的后半部也因此流产,按照张黎导演担任摄影的另一部电影的名字来说,当真是“一声叹息”了。

来源:知乎吴易 链接:http://www.zhihu.com/question/22694023/answer/40519074

 短评

中国电视剧不行,缺的并不是好演员,缺的是好编剧和导演。

4分钟前
  • 白小茉
  • 力荐

看完这个,感觉《权利的游戏》只能改名叫《权利的斗殴》了。

5分钟前
  • May
  • 力荐

早就看过,比琅琊榜不知道高到哪去了。

9分钟前
  • 进击的蘑菇
  • 力荐

花时间又从头到尾看了一遍,才发现原来1566并不是指改稻为桑那一年,而是嘉靖帝崩那一年。嘉靖说“不因水浊而偏废,不因水清而偏用”,这话说出来,就知道搞政治的人全部都是恐怖分子,人只要站在这种地界里,就是手足无措、动弹不得,所以海瑞要“无党无派,弃国弃家”才能拿到发声权利。

11分钟前
  • 煮蓝
  • 力荐

你绝对想象不到这么牛逼的制作精良的历史正剧是湖南台拍的!

12分钟前
  • Colin Mahler
  • 力荐

中国拍了这么多历史剧《雍正王朝》《唐明皇》《武则天》《汉武帝》.....我觉得没有一部能比得上《大明王朝1566》。陈宝国扮演的不是嘉靖一人,而是隐喻了中国历史的千百帝王鬼影。中国这么多历史剧里,只有它根绝了权力的意淫,也许正因此,这部电视剧被观众忽略了。

15分钟前
  • 醋溜食人鱼
  • 力荐

同样是写腐败,《人民的名义》就像手术刀,只是剜下恶性肿瘤,摊开给大家看,这已经是近几年来文以载道的大进步了。但刘和平的《大明王朝1566》则将腐败的制度性肌理,即封建皇权的原罪精致的呈现出来,这更为难得,因此其立意就高出《人民》不少段位……

20分钟前
  • 半杯水
  • 力荐

二刷了。很多人说《人民的名义》是中国版的《纸牌屋》,这是高看《人民的名义》了。 而如果说《大明王朝1566》才是中国版的《纸牌屋》,这是高看《纸牌屋》了。

24分钟前
  • 南极蓝湖
  • 力荐

与《康熙》为了一个时期,一个固定的人相比,《大明》的眼界更开阔,所以从上至下每个阶梯都看个干净透彻,所见所闻更真实更深邃。

27分钟前
  • 罗弘霉素
  • 力荐

它带我的是惊奇和惊喜!真想不到,如此完美,厚重,华丽,特立独行!

29分钟前
  • 墨墨
  • 力荐

陈宝国真的演活了嘉靖,看完觉得《人民的名义》实在太浅!

33分钟前
  • 穆菀
  • 推荐

杀意写在脸上,宽恕放在心里,最后全靠天意,这太中国了

34分钟前
  • 人道主义之母
  • 力荐

属下揣摩官长,内阁揣摩皇上,太监揣摩主子,东宫揣摩父皇,君上揣摩臣下,师父揣摩子弟,官僚揣摩宫闱,地方揣摩中央,严党揣摩清流,清流揣摩严党。就像一幅太极,彼此牵涉,彼此牵制,彼此牵动,无一人为自由,无一事可清爽。书生为意气所激发而奋,即沦为问路之投石,杀人之刀枪。世相本是无奈。

36分钟前
  • 野马
  • 力荐

张黎的『走向共和」与「大明王朝」奠定了他国产电视剧第一导的位置。

37分钟前
  • [已注销]
  • 力荐

海瑞这艺术形象放在天涯情感区就一妥妥的渣男

40分钟前
  • 皆空
  • 推荐

文官袍服上织的是禽,武官袍服上绣的是兽。穿上这身袍服,你我哪个不是衣冠禽兽。刘和平写的台词,一个字都改不了

43分钟前
  • 狼顾鹿鸣
  • 力荐

能拍到这般水准确实也可堪称经典文人历史戏

47分钟前
  • 沐风庄主
  • 推荐

尽管历史不会是简单的重复,但在历史中不断反复的人性本质却有着惊人的相似。

50分钟前
  • 沉歌
  • 力荐

国剧良心之神作,还有一堆堆的美大叔飙戏~~看了就放不下了啊!以至于很多年以后依然会想念

52分钟前
  • 兮称
  • 力荐

最近只想看说中文的片子找来找去,找了在抽屉里放了很久的大明王朝期待有三:1说中文,有中国韵2有官场,有政治3调子扎实,真实一看就不可收拾,一直看到凌晨出乎想象的好,欲罢不能几个演员很到位,陈宝国自然不用说,太监们的表现让人信服,织造局的杨公公,有个性,又有应该有的味道,很厉害织造局的沈商人,也演出了真实感。很厉害就是海瑞在拼戏中,有点欠火候。如果一味强调人物的单一方面的个性,反而显得并不丰满但是官场的玄机,和古人的生活节奏已经呼之欲出了。一口气,连歇都歇

54分钟前
  • --->D<---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