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厅

海外剧英国2015

主演:马克·里朗斯,戴米恩·路易斯,克莱尔·芙伊,安东·莱瑟,琼妮·威利,乔纳森·普雷斯,理查德·迪兰,马克·加蒂斯,托马斯·布罗迪-桑斯特,杰西卡·雷恩,布莱恩·迪克,查丽蒂·维克菲尔德,汤姆·赫兰德,杰克·劳登

导演:彼得·考斯明斯金

播放地址

 剧照

狼厅 剧照 NO.1狼厅 剧照 NO.2狼厅 剧照 NO.3狼厅 剧照 NO.4狼厅 剧照 NO.5狼厅 剧照 NO.6狼厅 剧照 NO.13狼厅 剧照 NO.14狼厅 剧照 NO.15狼厅 剧照 NO.16狼厅 剧照 NO.17狼厅 剧照 NO.18狼厅 剧照 NO.19狼厅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7 20:35

详细剧情

根据两届布克奖得主,希拉里·曼特尔(Hilary Mantel)的热销历史小说《狼厅》Wolf Hall和《提堂》Bring Up the Bodies改编,讲述了亨利八世统治下的都铎王朝宫廷权力斗争的故事。

 长篇影评

 1 ) 背景知识解读

随着与西班牙关系的恶化,亨利八世对于自己的婚姻问题日益不满。到1527年,他的王后阿拉贡的凯瑟琳已年逾40,只有一个女儿玛丽而无男嗣,都铎王朝的王统面临断绝的危险。这时亨利八世爱上了在法国宫廷受过教育,倾向宗教改革的贵妇安娜?波琳,便决心离婚再娶。按教会法规,国王的婚姻问题必须由罗马教皇批准,方为合法,亨利八世便向罗马教皇克雷芒七世提出请求。但教皇此时完全受制于查理五世,阿拉贡的凯瑟琳是查理五世的姨母,所以教皇使用各种手段,拒不批准亨利八世的离婚。国内的旧贵族和教会人士也对离婚案持反对态度。指靠罗马教廷和教俗旧贵族解决这个问题,显已全然无望。在此关头,亨利八世毅然改弦易辙,转向全国要求改革的乡绅与资产阶级等阶层寻求支持,于1529年10月罢免了民愤极大的沃尔西,并在11月召开议会,开始实行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引起了国内外反改革势力的强烈反对。教皇将亨利八世开除教籍,神圣罗马帝国威胁要入侵和断绝贸易。亨利八世审时度势,依靠全国民族情绪和新兴资产阶级力量的支持,进行强硬反击。他宣称:“那怕教皇开除教籍一万次,我也不在乎。我要向所有的国王证明,教皇的力量是多么微不足道。”“西班牙人要是来的话,就别想回了。”“弗兰德尔若没有英国贸易,就只有垮台。”他利用法国与西班牙的矛盾,在一些问题上取得法国国王支持,并与一些信奉路德教的德意志诸侯结盟。亨利八世在国内加强镇压,1534年议会通过“叛逆法”,规定凡是用言论、文字、行动诬蔑国王为异端、裂教者、暴君等恶名者,不承认国王是教会首领者,否认国王婚姻合法者,均为叛逆,罪当处死。依此法案,杀掉了一大批反改革的教士,托马斯?莫尔也因不承认议会有权进行宗教改革,而被处死。但同时,一些信仰各种改革教派的人,也作为“异端”被处火刑。     随着宗教改革运动的深入,巩固国家统一成为迫切的问题。当时封建旧贵族在靠近苏格兰的北部地区,威尔士和西部边区及爱尔兰的英占区,仍有着强大的割据势力。他们勾结教皇与西班牙反对改革,阴谋暴乱。1536—1537年北方的旧贵族和教会势力利用农民的不满,掀起了名为“求恩巡礼”的叛乱,向南进军,要求取消一切改革,并惩办改革派。亨利八世依靠改革派广大群众的支持,坚决镇压,杀掉废掉了一批北方旧贵族,成立由改革派主持的“北方法院”进行统治。在威尔士和西部边区,则成立了由改革派主持的“威尔士边区法院”,惩办了大批不法的旧贵族,推行英国的行政司法制度。议会于1536年和1543年通过法案,把威尔士正式并入英国。由于改革派取得的成就,1536年的议会法案规定,国内原有的一切封建特权区必须在国王的名义下治理,实行统一的行政司法制度。从此,国内的封建割据基本被消灭。1536—1537年,亨利八世还镇压了爱尔兰英占区旧贵族的反改革叛乱,派改革派人士为代表进行统治,他自己于1541年兼称爱尔兰国王。1538—1539年,亨利八世以勾结教皇的罪名,杀掉了最后一批约克王朝王族,至此据地自雄的旧贵族基本被清除掉。     宗教改革运动,尤其是没收大批修道院地产,带来了深刻的社会经济变革。王室由于财政需求和谋求政治支持,把大批地产转卖或赠送给新贵族和工商业资产阶级,使这些新兴势力发财致富,成为宗教改革的既得利益者。他们大搞圈地,提高地租,赶走佃户,造成大批农民流离失所,社会秩序动荡不安。1531年和1536年议会通过法案,用肉刑、奴隶劳动和处死等血腥手段,残酷镇压流浪者。惩办流浪者、安置劳动力、征救济税、维持治安,管理地方行政司法事务的权力,则交给由乡绅担任的治安法官和教区职员,使他们取代教俗封建主,成为中央在地方上实行统治的工具。

 2 ) 克伦威尔--身背重物前行

    托马斯.克伦威尔,BlackSmith's son,Low Born,身背年少受虐,妻女病亡的负重,寄身心于大主教沃尔西的麾下,然而主教大人无法帮助亨利八世从无子的婚姻中解脱,政敌们将他置于死地,克伦威尔减缓了沃尔西的悲剧,但不能阻止大主教走向末路。
    为了生存,为了复仇,克伦威尔和野心勃勃的安妮.博林暂时结盟,他团结岛内的宗教力量对抗教皇,使亨利成为英伦教会的首领,从而宣布其与西班牙公主凯瑟琳的婚姻无效。结果是,安妮.博林成为亨利的第二任皇后,克伦威尔成为枢密院首。
    然而,亨利的无子噩梦仍在延续,安妮.博林也不能为其诞下皇子,她的苟且和不忠加速了亨利对他的厌烦,后者正被纯洁的西摩小姐所吸引。克伦威尔抓住时机,扳倒安妮.博林,连同当初对沃尔西下手的博林家族。
    反复无常的亨利对服帖能干的克伦威尔张开双臂,但克伦威尔浑身颤抖...

 3 ) 王后有几个身体?

亨利八世的王后常常难以善终,凯瑟琳王后在孤寂愤懑中死亡,安妮·博林王后在战栗胆怯中被斩首……但她们的死亡又有着不同常人之处:一个死后回避了男性的凝视;一个死后禁止男性的触碰。

所以,如果说摩尼教是全体无身体,天主教是部分无身体(教士阶层无身体),清教徒是好像没(as if not)身体,那么,国教运动前后的王后有几个身体?

肯定不是2个,她们并不拥有不朽的政治身体,但也不是1个,她们的身体总被赋予特殊的政治与宗教意义。也许有1.5个,多出的0.5个显示出其不充分的政治权力,但也许只有0.5个,缺少的0.5个源自肉身的意义总是被无限的政治化。

但也许只有1个。王后死了,不可挽回,不会复活,没有不朽的天国,没有身穿白衣的圣体,身体彻彻底底地灭亡了。

甚至是0个!王后从未拥有自己的身体,甚至死亡这一本该证明身体实存的事件也被用于证明身体的匮乏。王后之死均与无法诞下子嗣有关,国王承认了王后缺乏身体,缺乏可以生殖的身体。凯瑟琳死后,唯一可能的吊唁者是教宗的大使,一个同样被拒绝拥有身体的神父,然而他并未成行,为什么?这既是因为国王的阻拦,另一具身体的阻拦,更是因为王后从来不曾有过身体。博林临刑前后,侍女充当隔绝男性亵渎与污染身体的作用,不是为了保护身体的神圣与纯洁,而是为了强化身体空无的白色神话,空无的身体在常人的目光中消失,或者说从未存在。死刑真的发生了吗?王后真的尸首分离了吗?也许王后的身体从不存在,唯有通过禁忌的设定,才能塑造不可触碰者的存在。

那么,国王为什么需要王后?为什么需要既可交媾寻欢又可诞下子嗣的王后?王后的身体是怎样的身体?王后真的有身体吗?

 4 ) 亨利八世,这个君主不简单

一、喜新厌旧的亨利八世

今年,在读有关克伦威尔的小说《狼厅》。

这本小说,拿过布克奖。

实话说,作者的闪回式碎片写作,加上略晦涩的翻译得略难懂。

冲着戴米恩的亨利八世去的。

戴米恩在《国土安全》、《亿万》里,演的都是大男主,精明强干,十分有人格魅力。

但是,这部剧里,戴米恩完全就是个工具人,沦落为里朗斯的陪衬。

港真,戴米恩,真的,不适合演风流倜傥的花花公子。

他是那种,哪天爆出来桃色新闻,你第一反应一定是:“啥?不可能!他对美色完全不感冒。”或者是“啥?还有能破他金身的人?我倒要看看,是哪个美女,这么牛。”

他身上有那种“终日只顾打熬气力,不以这女色为念”的豪雄调调。

所以,他演亨利八,特别没有说服力。

毕竟,亨利八世是个负心汉,他的宫闱秘闻养活的文人,不知凡几、若恒河沙数。

二、权斗高手亨利八世

这部剧,虽然以克伦威尔为主线,但我想写亨利八世。

一则,我最近在读另一本克伦威尔的传记,打算把对克伦威尔的看法放在那篇读书笔记里。

二则,亨利八世,这个人,实在值得大书特书。

先说结论:此君,真雄主也!

我一向对宫闱秘闻没啥兴趣,对亨利八、克伦威尔的私生活也不咋关注。

虽然,亨利八世声望不佳,但从功业上看,他是英帝国的奠基人,无疑了。

亨利八世,跟唐高宗李治的路数有点像。

不是长子,不是王位第一继承人。

看起来,也不是那么靠谱。

但,就是这么不靠谱的人,总能干出罔顾世俗人伦的大事件。

李治,力排众议,娶了自己爸爸的后妃。

亨利八世,力排众议,休妻、杀妻、停妻再娶,这种事情,干了不知道多少回。

亨利八世,面临的问题与李治类似,就是父亲给自己留下一个王朝的同时,也留下了一个勋贵集团。

王朝想要发展,就要削藩王、清勋贵。

王权与贵族群体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是主要矛盾,宫闱秘闻,那都是边边角角的花絮。

孰轻孰重,一望便知。

他要进一步巩固王权,就必须要起用克伦威尔这样的寒门士子,同时,拿婚姻问题大作文章,解除外患。第二任王后,安·博林及其家族,主要功能跟武则天及其家族的作用一模一样,就是用来抗衡贵族。

坏事让克伦威尔、安·博林家族做,自己坐享其成。

一旦这些工具人完成了历史使命,立刻换掉。

所以,在亨利八世一朝,他回收了教会的税源,对勋贵阶层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大清洗。

无非,就是确立了王权的集中地位,同时,让新生代、少壮派迅速崛起。

当然,大清洗必定带来人心动荡。

但亨利首开了先例,给英帝国的崛起奠定了钱脉、权脉的基础,打通了下层寒门上升通道。

这不是雄主,是什么?

 5 ) Wolf Hall, 有情与无情之人

本剧从Thomas Cromwell的角度讲述了Anne Boleyn从上台到上断头台的历史,需要对英国历史有一定了解程度才能看得比较明白。 我在看《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的时候,就觉得电影为了追求讲述波琳姐妹故事的传奇性,太过强调爱恨情仇和个人的影响力,将帝国之命运置于姐妹花的角色美貌自然是太过幼稚。《狼厅》则向我们揭示君主制政治个人情欲、宗教信仰和党派斗争交织的复杂性。我对《狼厅》所描绘的亨利八世统治下的英国社会和政坛最大的印象就是人的兽性。群众在看两次断头的时候的表现就像当年北平菜市场斩戊戌六君子时群众的反应一样,不但愚蠢,更表现出一种嗜血性。议会权贵在几次审判的时候(Kahterin of Aragon, Thomas More, Anne Boleyn)那种喧嚣狂躁的表现,像围在将死的动物身边徘徊的秃鹫。而亨利八世在决定了要抛弃断头皇后另立新后以求能诞下子嗣后,他和波琳皇后以及公主殿下在一起的画面中一点都不阖家欢乐,他直盯盯地看着母女,用手掏了掏牙缝里的肉屑,极像要咬死猎物的猛兽。所以说,群众是无情之人,议员是无情之人,国王是无情之人。克伦威尔在一群群人之间周旋,演员用比较收的表演,像是一面镜子一样反映出了一幅政坛的浮世绘。 除了全剧的克伦威尔,我最喜欢的两段表演,是克伦威尔和Thomas Moore在伦敦塔的周旋和皇后上断头台的那两段,演员做了非常精彩的诠释。 另外我比较喜欢的设定,是克伦威尔,这个忠于自己的master,即使在他失势之后依然衷心耿耿的有情之人如何变成一个设计逼死皇后的无情之人的。克伦威尔在剧的前半部分还是比较温情的,忠心地帮助失势主教、和自己妻子和女儿的互动也比较友爱。但在自己和女儿相继死亡、主教被逼死之后,克伦威尔的视野就基本上转到了政治活动上来。他慢慢地收到亨利八世的宠爱,接近了权利的中心,步步高升,在遵从皇帝懿旨处理并赐死自己尊敬的Thomas More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已经无法后退了。亨利直接帮他戳穿了现实:你觉得我是因为你的人格魅力而重用你的吗?我就是要你去帮我办这些“棘手”的事。所以在后面亨利和他的交谈中明确表现出后悔和安波琳结婚的时候,他很清楚的了解到,"Henry wants to divorce her... I have to push her (to death)."亨利八世需要一个无情之人来帮助他做无情之事,比如帮助他和皇后离婚,那么他就要揭发皇后和多人通奸(我们在剧中从来没看到有任何证据真的能证明皇后偷情了),那么他就要想尽办法威逼利诱“情夫们”认供,制造证据。他需要设计皇后偷情,做无情之事,好让皇帝做那个无辜之人,有情有义的perfect prince。至于皇后是否真的偷情了?Doesn't matter anymore. 我们可以看到演员在开头演绎克伦威尔的时候还比较放,虽然是个谨慎之人,但还开得起玩笑、唱的出小调,到最后亨利拥抱他庆祝砍掉波琳皇后脑袋的时候,他的眼神你已经读不出来什么信息了。另一方面,他“陷害”的基本上都是当年还是主教的人,报仇又是一个有情的举动,使得克伦威尔的人格更加的复杂化,组成了我们所见到的这样一个有情与无情之人。

 6 ) 装潢精美的历史肥皂剧

我抱着很高的期望来看这剧的。结果发现剧情就是亨利八世换老婆,到第5/6集基本就是cat fight,mock trial,津津乐道的断头台啥的。上一部很喜欢的伊丽莎白迷你剧,也是这范儿。大概用连续剧来演宗教改革神马的,确实没人看?

我错了,不该把这剧认作历史剧。其实它是个肥皂剧。不过肥皂剧真的很华丽啊,各种戏骨啊,各种细节考究啊,背景音乐很给力。Damian Lewis每次出场都好帅啊,直接忽视国王陛下本人的各种渣本性。

 7 ) 控制皇帝的小弟弟,就是权力

1

克伦威尔可以跟三教九流对话,丝毫不显得威势逼人。他那双老虎般的眼睛,一直关注着周围的变化。他观察着每一个人,剥析的眼睛毫不留情,把每一个人像洋葱一样撕扯的层层清楚。

他总迈着稳健的步伐,走向他被需要的人。第1个,他当年的靠山:沃尔西大主教。第2个,迫切想离婚、娶安的英国国王亨利八世。第3个,用身体钓鱼的安,以及她的舅舅诺福克公爵等一干同党。

曼特尔的得体写得恰如其分,这便是高妙。它让读者不断产生兴趣,一个都铎时代的人会怎么说话?如何应对各种挑战?

他看得太清楚了,权力就是被需要。而性,就是权力一母双生的兄弟。

而在这场血腥的情色游戏中,连穆斯林的军队打到了贝尔格莱德的消息,都成了电视机上的白色噪音。克伦威尔以“从不拒绝”为心诀(Never Refuse),像一个忠实的心理医生呵护着患者的欲望。

只要不拒绝,并达成心愿,肮脏的交换条款,都不需要他启齿。别人追求一言九鼎,他只喜步步为营。他是一只多么耐心的大猫啊。

就像中国书法的藏锋一样,只要你学会把自己的欲望压抑的嵌入到别人的欲望里,你就会渐渐发现:别人都要来玩你的游戏,连皇帝都不例外。

2

虽然一切权力来自于渣男皇帝,但某种程度上,是大家在玩一个带“皇帝”棋子的游戏。人来人往,升升降降,都如芸芸众生,而我归然如山不动。这才是权力。

连常被人提及自己是铁匠的儿子的侮辱,都不过是个游戏。

语言的双关极为巧妙。

比如第3集亨利8世喝醉,克伦威尔主动把他的肩膀接过来说了一句,lean on me。也像是种请求的意味:依靠我吧。

亨利八世吐露心言,“在安面前,我会颤抖。” I shake。在莎士比亚时代,粗俗的双关语中,就是我打飞机的意思。连handshake都可以是那意思。

不要忘记,从都铎亨利八世开始,英国抛掉了天主教的道貌岸然,追寻无节制的世俗欢愉。哪里管什么圣女的克里斯玛大指责呀?

 8 ) 油画一样的古装剧,经典的演技,动人的配乐

I read New Yorker’s profile of Hilary Mantel in 2012 after she became the first female writer to win two Man Booker Prize. I was very intrigued by Mantel then, and put “Wolf Hall” on my to-read list. But never got around to do so.

http://www.newyorker.com/magazine/2012/10/15/the-dead-are-real

BBC’s 6 episode “Wolf Hall” mini TV series got lots of praise. It is said that the screenwriter adapted Mantel’s work very nicely and captured the essence of the book.

I fell in love with it after watching Episode one.

The custom, setting, lighting were so well done, every frame looked like a painting. The acting was marvelous as well. Even though most of them were not familiar to the US audience. But supposedly all of the main characters were seasoned stage actors in England, and it showed.

See the album link below for some interesting comparison between the actors in the TV series and their actual portrait from the 16th century. Mostly by Hans Holbein the Younger, who was the official painter for the court of Henry VIII.

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155586258/

Apparently the soundtrack of the TV series was also a hit in Britain. Too early to tell how it will fair in the US. I myself really loved the music.

http://music.163.com/#/album?id=3111229

The Guardian had episode by episode explanation of the story line, it was very helpful for people who is not familiar with the Tudor history (such as myself), which was pretty complicated.

http://www.theguardian.com/tv-and-radio/series/wolf-hall-episode-by-episode

 短评

有都铎王朝在先还是拍得更好 BBC果然牛 还有音乐太棒了 ~ 可惜小乔霸气的颜早已经深入人心 这部的选角各种让人不适应

6分钟前
  • 完颜穆尔登格
  • 推荐

获过布克奖就是不一样,改编的剧比《白王后》可要对味儿多了。麦哥可萌( ^_^ )///对里朗斯产生了深深的好感,竟然是演亲密的那位大叔!

11分钟前
  • 昀在
  • 力荐

“你们可能都忘记了,但我还记得。”

14分钟前
  • 百五言
  • 推荐

画面美,光影分分钟都像伦勃朗。叹一下惊人的细节,连给Anne行刑露面仅数分钟的刽子手都都处理得一丝不苟。

18分钟前
  • vin
  • 力荐

剧情节奏的确让观众需要耐心,如果你对历史感兴趣,里面有乌托邦的作者托马斯莫尔,有英版圣经的翻译丁道尔,此克伦威尔非彼克伦威尔,但没有他英国没有能够真正独立富强起来,亨利八世之后是短命的爱德华,血腥玛丽和伟大的童真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三者都是亨利的子女,但是因为出身不同走上了不同道路

20分钟前
  • mark
  • 还行

制作真是很精良啊。可怜的安妮博林,在历史的舞台上,她被送上断头台。之后,再无数次在戏剧电影电视里被送上断头台。幸好之前看过乔美人的《都铎王朝》,当时还查了不少亨利八世和他几任妻子的生平事迹。不然单独楞看这剧的话真的搞不明白人物关系和历史背景。

25分钟前
  • 烟视媚行
  • 推荐

铁匠儿子儿子复仇记

28分钟前
  • 水水
  • 推荐

总算【放】完了六集。最大的感想是一定要读完原著小说。电影的大部分镜头可以直接镶上画框变成伦勃朗的油画。亨八很抢戏,克伦威尔很好地还原了小说中的感觉。等看了小说以及周边准备再看一遍。必须什么都不做地,全神贯注的去一帧帧还原每个镜头。英剧实在是五星重灾区。

33分钟前
  • 本来老六
  • 力荐

作为一部关于政局之凶险的史诗,迷你剧[狼厅]却看上去如此安静,这也许很符合史实:历史本身说不定即是如此毫无波澜地残忍着。我们则被一位在银幕上颇为消极的男主角带入了这场旅程,如果说前半段我们还能通过某些不甚聪明的闪回了解他的想法,后半段他就变的过于神秘。整出剧就这样忽然变得有些肥皂。

37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推荐

飞机上看完了第一季,超!好!看!最近少有的优秀历史剧,Cromwell的表演尤其好,很内敛含蓄,又很有层次。看上去就是一张扑克脸,但是怎么看怎么觉得好有味道~~~好喜欢这样的男人啊~~~

39分钟前
  • FluorineSpark
  • 力荐

菲茨杰拉德奶奶曾经说,她觉得传记应该写你崇敬的人,小说则要写你认为被深深误解的人。从电视剧判断原著应该是把上述合二为一了。很好看,就是太短了像纪录片,沿着历史一溜儿下去,看客等着瞧角儿们各就各位。克伦威尔最后与亨八拥抱的表情,你们瞅着像谁不?我看可不就是乔治史迈利吗。

42分钟前
  • 别的熊
  • 推荐

第七十三届金球奖电视类最佳迷你剧

46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这个才真正叫历史剧。细节精准到具体饭菜都严格按都铎时代呈现,作为一名历史考据癖实在是对BBC充满敬意。整个剧集宛如茴香豆,味清而弥久。君王无常,安博林的现在就是克伦威尔的明天,最后那个拥抱着实意味深长。另,扮演安的姑娘我从《小杜丽》起就十分欣赏她,此处演技更加炉火纯青

49分钟前
  • 灵感贪吃蛇
  • 力荐

画风精美,故事就是亨利求子换妻。。

54分钟前
  • prost
  • 还行

Mark Rylance棒棒棒,安妮博林的选角各种不合适,亨八由于大乔先入为主,觉得Damian Lewis的气场稍弱?但是每场和克伦威尔的戏眉来眼去简直_(:з」∠)_制作已经能算很好啦,只可惜剧集篇幅限制,有些地方走得太快了。

59分钟前
  • 生煎馄饨秃子
  • 推荐

一口气看完,节奏明明就是太快不是迟缓。好在写出了每个人的多面性,与之俱来则会有很多观点暧昧不明的缺点。服装道具等对历史神还原。总体来说,我不是很认同把Cromwell定位成为红衣主教复仇而染手坏事的定位,一个出身寒微却有野心和雄才大略 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更真实点。没必要装那么憋屈。

1小时前
  • steflover
  • 力荐

先去熟背欧洲近代史。

1小时前
  • 🐶
  • 力荐

强力推荐,剧本到演员摄影极其nb,好作品的前提真是得好本子,book奖得主。Mark Rylance演技太厉害,戴米恩第一季就出来一下,国土太深入人心,我还觉得有影子在。byw麦哥不愧是大英政府,亨8时代就开始干了,太资深

1小时前
  • tintin
  • 推荐

在都铎时代做一条狗都很难

1小时前
  • 埃尔贝瑞苏
  • 力荐

太好看了,还原了那段历史

1小时前
  • 苏晓晓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