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忌的游戏

战争片法国1952

主演:乔吉斯·伯乔利,布丽吉特·佛西,阿梅代

导演:雷内·克莱芒

播放地址

 剧照

禁忌的游戏 剧照 NO.1禁忌的游戏 剧照 NO.2禁忌的游戏 剧照 NO.3禁忌的游戏 剧照 NO.4禁忌的游戏 剧照 NO.5禁忌的游戏 剧照 NO.6禁忌的游戏 剧照 NO.13禁忌的游戏 剧照 NO.14禁忌的游戏 剧照 NO.15禁忌的游戏 剧照 NO.16禁忌的游戏 剧照 NO.17禁忌的游戏 剧照 NO.18禁忌的游戏 剧照 NO.19禁忌的游戏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4 05:56

详细剧情

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的炮火摧毁了平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无奈之下,他们只得踏上了逃亡的旅程。在一次敌方轰炸中,五岁的女孩保莱(布丽吉特·佛西 Brigitte Fossey 饰)目睹了父母和爱犬被炸死的场面。在恐惧和震惊之中,保莱找到了小狗的尸体,正当她伤心欲绝的时候,名叫麦克(乔吉斯·伯乔利 Georges Poujouly 饰)的男孩出现在了她的眼前。  麦克被保莱悲惨的遭遇所感动了,他说服了自己的父母收养这个可怜的小姑娘,并且为她的小狗制作了一个坟墓。可是,麦克所作的一切都不能减轻保莱的痛苦,看着她悲伤的神情,麦克想到了一个法子。两个孩子收集了战争中死去的动物的尸体,并用偷来的十字架为它们树立了墓碑,然而让两个孩子没有想到的是,正是这一善良的举动造成了他们最终的分离。

 长篇影评

 1 ) From an interview with Brigitte Fossey

When children are plunged into war, it's very powerful.
War wins out, and children are corrupted.
They are no longer children, but monsters.
Death is a game for them.
The term is "introjection".
When we're shocked by something as children, the only way to get over it is to reenact what initially shocked us.
So they kill animals, because they’d seen people killed in the war.
They create a cemetery.
It’s horrible.
It’s monstrous and macabre.
...
To me, lighting creates an emotional space.
Robert Suillard created light tinged with emotion, Like Rembrandt.
He used chiaroscuro to express the soul.


       - from an interview with Brigitte Fossey, 2001

 2 ) 生命也有轻重之分吗

看这部片子 其实内心是狠不舒服的

不是因为当时残酷的战争给人们带来了什么痛苦

而是 当你看到两个小孩儿 居然为了造一个灵魂皈依的处所

将小动物 包括蟑螂 老鼠等等生命残害

并去偷坟地的十字架的行为 难道不可怕吗

所谓“禁忌” 我的理解就是生命 不管是人的也好 其他生物的也好

所谓“游戏” 那就是杀死小生物再埋起来的这一举动

当时的社会 大人们的世界充满着杀戮和死亡 孩子们也许不会理解

可他们小孩儿的世界 也同样充满着杀戮和死亡

谁能说 只有人失去生命才可惜 其他生物失去生命就活该呢

战争中的两个小孩在他们自己的世界里进行自己的屠杀

狠佩服导演的一点 就是他并不是直白地表现战争的残酷

而是通过这两个小孩的无知的行为来表现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 以后也有可能走上大人们那种道路

所以 反战的主题从另外一种角度得到了狠成功的揭示

相比之下 中国通题材的电影中的小孩 往往是被拔高了的

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 中国通题材电影中的小孩政治色彩浓重

仿佛从小就失去了孩子的天真 仿佛从小就是觉悟狠高的神童

而《禁忌的游戏》中的小孩子 虽然天真无知

但是他们毕竟是孩子 孩子们就是要有孩子们的感觉

这样 才更真实 才能更扣紧主题

 3 ) 无情战火有情天,一部伟大的儿童题材电影

导演:荷内·克莱蒙
主要演员:乔治·波朱里(Georges Poujouly)
布里吉特·福斯(Brigitte Fossey)

1952年,它获得了嘎纳电影节Grand Prix Indépendant奖,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1953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1954年英国电影学院奖.
木吉他《爱的罗曼史》像流水般湿润着我们的心灵……

二战期间,德国轰炸机布满天空。小姑娘帕蒂的父母在逃难的人群中,死于飞机的机枪扫射。她追随着心爱的小狗的尸体,顺河而下。被战火惊跑的一匹马,拉着残破的一辆马车,也一直在走着。帕蒂跟着这匹马,来到了远离城市的一个小乡村。
米歇尔,一个乡村小男孩,为了追赶这匹马惊跑了的自家的牛,他在河边遇到了孤零零的帕蒂。于是,帕蒂来到了米歇尔的家,和他们的生活在了一起……

米歇尔成了帕蒂生活的全部。他是她生活的依靠。
他们埋藏了小狗,为了不使小狗孤单,他们又找来了其他小动物,陪伴在这里。他们把河边的磨坊,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公墓。小帕蒂在这里找到了幻想,找到了生活的意义,找到了不孤单的理由……她是如此纯真,战争真不应该毁了她的生活。她脆弱美丽,她梦幻般地远离战争,她只能虚拟一个死去的天堂世界,她只能在祷告和埋葬中,填充她被突如其来的变故抽空的生活空洞……只有如此,她才感到一点温暖。

米歇尔为她偷来14个十字架。他被父亲打得跳来跳去。他们犯了大的禁忌。可是,与整个世界的被毁灭相比,与全部漂白一个孩子的彩色记忆相比,这个禁忌,对他们来说,只是游戏。他们沉醉其中。

米歇尔喜欢帕蒂,他为她做一切事。他的妈妈挖苦他说,他留下帕蒂是要嫁给她。这是动人的花火,这是揪心的一刻。两个天真孩童的情感,真是无可比拟。
可是帕蒂被收容人员带走了。她哭着,他喊着,可是他们不能左右。马歇尔的童年结束了。他们的要求是那么小,又那么强烈,却那么惨痛,却不能如愿。

帕蒂在人潮涌动的收容大厅中,她得到一个标签,她的生活茫然无边。
她听到有人喊“米歇尔”,她要去找他,她的兄长,玩伴,亲人。她无力承受失去代表一切的米歇尔。于是这个小小的姑娘,喃喃哭着,没入人流中,追随一个马歇尔的名字……
这是让人心碎的一刻。

 4 ) 巧合

2021年12月12日凌晨两时多,失眠,想起大学时看过的法国电影《禁忌的游戏》,索性翻出大学时的笔记阅看。真巧,看这电影的日期正好是29年前的今天--1992年12月12日,周六。那天,初中同学覃军民来访,与覃及另一初中同学、当时也在武大的李爱明三人一起看的。当天放映的还有《大红灯笼高高挂》。笔记中对这两部电影评价都不错。大概七八月以后,我又在《当代外国文学》1993年第3期上看到小说--因为杂志6月28日出版。小说当时未细看,直到29年后,昨日才看了大半,并去订购刊载两个不同译本的杂志与书籍

 5 ) 禁忌的浪漫

2022年的除夕夜,在爆竹声和周身扑克卡片纷飞和大人小孩的喧嚣声中看完了《禁忌的游戏》。在一些安静的间隙会听见上面那段音乐,由于带着看过电影的余晖效应,播放音乐的同时便构想出一幅法式乡村的、末日浪漫的风情画。

也是在这样新年的、被多出几十岁的成年人环绕的时刻,才从几句交谈中发觉出自以为离他们更近的年代记忆也被许多许多新年的爆竹声冲散,良莠不齐的创作如同零食框般推到大众面前,香料十足的辣条和包装精美的巧克力同样吸引人,童年的炒货猪皮则全被抛掷脑后了。

偶尔会想到五年前或者还在念书的什么时候,刚看过几部众所周知的大名鼎鼎的电影,无赖地宣称我从不看黑白影片,喜欢的是两部爱情类剧情片,女同与男同,不喜欢Kurt Cobain,没看过希区柯克,也对大家都知晓的东西无感,用很流行的词语来说是个普信女(现在也没多大改变)。和不看黑白片同时产生的想法,还有讨厌儿童主角的电影,就像被投射了许多参与制作的成年人所承受的童年记忆一般,去追忆光怪陆离的过去时光,实在不让人感到快乐。

回到电影本身,影片的开头是二战背景下的法国乡村,逃难的人群等待时机向相对安全的地区迁徙。

影片的女主角葆利特穿着洋娃娃般的连衣裙出现,一同出现的还有一只黑白相间的小狗。在梭巡的轰炸机的轰鸣下,小狗挣脱了葆利特的怀抱,跑上一条短桥。葆利特奔跑、追逐生命,她的父母和轰炸机也一同奔跑,在短桥的彼岸,狗和父母的三条生命均迎来了死亡的命运。

葆利特第一次揉了揉脸颊,看过一动不动的父母,抱起尚存一息的小狗。第一次“收养”随后发生,逃难人群中的一对农村夫妇将她抱上板车,告诉她小狗已经死亡,像扔块破布似的将小狗抛向河的水流中——对普通人而言,人类以外的生命是无用的,在自己都危在旦夕的时日,其他的东西都能够被取代。

葆利特却悄悄跑走了。她顺流而下,再次奔跑,追逐随波漂远的死亡。与此同时,驮着无主行李的马也跑进了自由的田野,给米歇尔的哥哥来上了致命的一蹄。

第二次收养源于河边和米歇尔的相遇,葆利特捞起“死亡”,又遇见了“希望”。穿着破破烂烂,一看就是农村孩童的米歇尔答应给她一条新的小狗。她便抛下“死”,走向“生”。

米歇尔的家庭像所有那些农村家庭一样,居住在破烂的房屋,一大群儿女,对邻居家总是眼红,而在他们的生活中,战争像是另一个世界的事,是报纸上的、征兵令淘汰后的东西。战争的遗孤像一个新鲜的物品降临到他们的屋棚里。

桥上死去的人都被挖个洞随便埋了。像狗一样。

在得知这一讯息后,葆利特对狗死后的处所有了迷一般的执着。她将无从发泄的情感通通灌注进这个死亡的无用的生命中,埋去遮风挡雨的屋檐下,并在了解了十字架的作用后,处处留意更美的十字架。

两根木枝、两块木板、死去的哥哥的十字架、墓地、教堂,十字架们被想尽办法收集,用推车托运向所有无用动物的坟冢。

葆利特从不属于米歇尔,分离的日子随着警察一同到来,米歇尔早在分别到来前被父亲的一顿胖揍声明了这场告别。此前所有的欺骗、眼泪都带着儿童的狡黠,他们一边示弱,一边坚持理想的行动,此后的眼泪和黯然则全部归于悲伤。葆利特被送去了孤儿院,她的应许之地,她被挂上名牌,才在影片的最后哭喊着米歇尔的名字流出最最绝望的眼泪。

另一条故事线是米歇尔的姐姐和邻居逃兵儿子的爱情,不被祝福的爱情只能在乡野和谷仓偷偷进行,正是这样米歇尔的姐姐和米歇尔一知半解地偶遇了相互的秘密。

一个细节是故事刚开始不久,骑自行车的神父在河边教葆利特为死去的亲人祷告,并称赞米歇尔对主和教义的掌握,米歇尔却最终在“美”的诱导下做出了有违教义的行为。什么是“正确”?这部电影给予了人们新的思考。

在影片中,人的生命完全占了下风。不如自然、不如动物,也完全不如美,儿童瞧不上他们,他们是巨大的、遥远的、与童年生活无关的,他们用谎言创造的是一个彼得潘式的、成年人决计不理解的美丽新世界,因此葆利特、米歇尔,连同“叛逆的”姐姐一起,保守住了100岁猫头鹰目睹的秘密,并且在葆利特离开的同时,随着被米歇尔抛入水中的十字架一起永远沉默了。

作为一部文学改编电影,电影拍摄的年份欧洲大陆二战的战火已渐平息,战后的伤痛经历数年的沉淀翻腾而出,在艺术的各个领域均展现出不同的风貌,作者们用诗歌、图像、建筑嘶吼出无声的哀痛,但与其展现炮坑和残肢,《禁忌的游戏》用一手温柔的棍棒敲得人晕头转向,在弦乐器的柔波下漾出禁忌的愤怒。电影拍摄的空间不过是一座桥、破烂的法国乡村和心碎分离的车站。故事的点滴细节却在死亡的大背景下展现出极致的浪漫,假如在炮火中沿着漂流的河水追逐远去的生命、死于马蹄的一击、偷窃一个比一个更美丽的十字架为小狗小鸡鼹鼠和蟑螂安魂、在秸秆中秘密亲吻、高声呼唤米歇尔的名字却被人群冲散,或许我们能断定,浪漫本来就属于悲伤。

在抱怨春晚一年不如一年的声音中,一年又一年终结再开始,什么也别说了,看完难过的故事、听过悲伤的歌,祝福仍回到愿读者们新年快乐,毕竟我们总要将快乐的希冀假装成一生中最重要的追求。

 6 ) 孩子们天真地、无意识地干着“邪恶”的事情

整个影片充满了死亡,还有十字架。小女孩的父母和小狗狗被飞机扫射死亡,米歇尔的哥哥被马踢伤身亡。小男孩为了满足小女孩,误以为将很多死亡的生命放在一起埋葬,可以给它们带去希望。出于这样的理解,小男孩刻意杀死了几个本来活着的小动物。“它们不死,怎么能被埋葬呢”,这句话听着蛮瘆人的!小姑娘拒绝小男孩刻意杀死小生命,却没有阻止小男孩将自制的小墓地弄得更热闹的想法和作法。带着对死亡的好奇心,两个小孩子悄悄地偷了很多十字架来装饰这个小墓地。这部影片是在探讨小孩子的死亡观么?
十字架、基督、神父,其实要对基督教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才能更好地体会这部电影啊。我对基督教没有文化上的认知和理解,所以对这部电影的感受可能不太深刻。

 短评

至今觉得把小孩把控最到位的一部电影

6分钟前
  • 37°2
  • 力荐

克莱芒是模拟大师范儿里的高手!

11分钟前
  • 皮革业
  • 推荐

我觉得内个小姑娘简直有病..

12分钟前
  • mmm
  • 推荐

不要乱跑了,好吗

17分钟前
  • blb
  • 推荐

为你去偷十字架

19分钟前
  • 眠去
  • 还行

爱,才是地上的天堂。

20分钟前
  • 空羽
  • 推荐

23分钟前
  • 啸如
  • 推荐

7。女人从小是魔鬼,男人傻傻助魔鬼

27分钟前
  • Mannialanck
  • 推荐

黑白片

28分钟前
  • 吃 硬
  • 推荐

和蜂巢幽灵连看,所以各种特点都得到充分的放大。用儿童的故事拍战争片确实很容易让观众产生共情,最后结局尤其催泪,但同时也不小心就会落入用孩子展示成人视角的圈套。不过这个电影的两个主角实在是太有魅力了,尤其Fossey,不看演员表都不知道是她!真是从小到大都是实力派

33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我那一把老泪啊!

34分钟前
  • Vini_Kazma
  • 力荐

鲍世利·克罗佘认为,“此片兼具了《大幻影》的讽刺和《鸳梦重温》的真实,堪称法国电影鼎盛时期代表作,一部展示悲剧性人类缺陷的优美而动人的情节剧,对生活的观察如此之率真,从未被滥情或教条所侵染。”

35分钟前
  • 赱馬觀♣
  • 力荐

死是一瞬间 伤害却是持久的 Michel Michel Michel

38分钟前
  • 豆腐脑敢死队
  • 推荐

【B-】没见过比女主角更傻逼的小孩,为了追小狗把爹妈害死不说,小狗死了大哭,老鼠死了大哭,就连看到蟑螂死了都哭,偏偏自己爹妈死了没有一点反应,这是人类?

42分钟前
  • 掉线
  • 较差

两小演员比那些大人们演的出彩,看过最好的儿童片之一!

45分钟前
  • 兮称
  • 力荐

看到最后小女孩被送走,就像当年读到大观园被抄检,心都碎了。所有美好注定要被撕碎,大人们永远心如铁石。

48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孩子们把十字架来送给动物,“蟑螂死了才能给它下葬,送它十字架啊”,讽刺了战争。孩子们在十字架的世界里游戏,不畏惧死亡、不在乎道德,因为他们是纯真的无意识的;而成人世界信奉十字架有道德意识却互相掐架,真是鲜明的不得了,现在终于能看懂这种对比很含蓄的片子了。

49分钟前
  • 徐达多
  • 力荐

“把它保存一百年”,那是爱情的期限吗?战火下,喜欢上十字架的小孩们,你们是悲伤的,却也是纯真无暇,你们为小动物建造起的小小陵园,那是你们为自己建立的美好天堂。波莱特最后还是没有看见完成后的“十字架陵园”,多么的令人遗憾。米歇尔的小英雄梦,终于无法得到实现。

52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在叙事的细节上,这片子太虐了。

5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导演是否也有一个小女儿呢?对孩子的动作、神态、心理捕捉得如此传神。孩子是很难理解的谜,以一种既直接又难解的方式,反映出成人的世界镜像。很多评说偏于沉重,说是意在讽刺,我倒觉得片子相当轻盈,无需过度解读。刚读过《第三共和国的崩溃》,此片堪为注脚。唯一意见是稍有自怜感伤之态,五星减。

58分钟前
  • novich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