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来的姑娘

剧情片中国大陆1984

主演:李羚,丁一,张筠英

导演:张圆,于彦夫

播放地址

 剧照

黄山来的姑娘 剧照 NO.1黄山来的姑娘 剧照 NO.2黄山来的姑娘 剧照 NO.3黄山来的姑娘 剧照 NO.4黄山来的姑娘 剧照 NO.5黄山来的姑娘 剧照 NO.6黄山来的姑娘 剧照 NO.13黄山来的姑娘 剧照 NO.14黄山来的姑娘 剧照 NO.15黄山来的姑娘 剧照 NO.16黄山来的姑娘 剧照 NO.17黄山来的姑娘 剧照 NO.18黄山来的姑娘 剧照 NO.19黄山来的姑娘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4 05:54

详细剧情

1980年代初,黄山农村姑娘龚玲玲(李羚 饰),为替家还债,只身赴京城当保姆。刚进城的农村人不免被个别城里人用异样目光看待,玲玲也不例外。初到齐家,主人一家总对她的行为产生不信任,连买个莱也怀疑她做了手脚。尽管终日埋头苦干,始终得不到主人的好评,最终因为一件毛衣的丢失,玲玲不堪侮辱,冒雨离开齐家。转入赵家照顾产妇柳红荣(赵雅珉 饰),相同的命运很快使两人情同姐妹。不久柳遭丈夫抛弃,生活的拮据使她无力承担玲玲的工资,玲玲无奈离开。后经同乡介绍,她辗转来到周家,周家待她视如已出,她不仅学了一手烹饪技术,还练就一手好书法,并在周家的帮助鼓励下,办起了知青饭店......

 长篇影评

 1 ) 黄山来的姑娘

还是被这样程式化的表演感动了。李羚真好。那个时候的京城,也许更贴近我的想象。其实保姆的故事,从过去到现在,从来都没变过。

 2 ) 经过那个年代的人会爱看

就算看一眼那个时代的公园,地铁,食堂式的饭馆,就已经很感动了。
而且你会发现,影片里表现出的外地人进城见世面的状态,
城里年轻人对前途的把握,
和现在比,有什么不一样啊?一样的,都没有变。
我们说世界变化快,但有时候想想,有些东西,是恒久不变的。

 3 ) 从第一代“北漂”看时代

1984年的电影,讲述了80年代初从黄山来北京做保姆的姑娘玲玲的故事,正值改革开放初期,第一代打工人还是极富冒险精神的。说到黄山,不得不提1979年7月,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登临黄山并发表著名的“黄山谈话”开始,黄山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国旅游业也融进了改革开放的大潮。第三个故事中的干部爷爷去黄山视察工作,也绘声绘色地说着黄山翻天覆地的变化。或许是改革开放的春风率先吹到了黄山,主人公玲玲设置成从黄山来的姑娘。

玲玲打工的人家也极富代表性,住楼房的小市民齐家,住大杂院的普通工人柳家,住四合院的干部家庭周家。在每一家的经历都能映射出那个时代独有的或者延续至今的问题。

第一段故事中的齐家,在玲玲每次买菜回家后,齐母都要挨个称重,吃饭连一个鸡蛋也斤斤计较,齐小娟对玲玲说过一句“农村姑娘就要有农村姑娘应该有的样子”,玲玲和大妈坐地铁,两个西装革履的人略微嫌弃地挪了挪身子,这些都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火遍网络的有“通天纹”的正黄旗北京大妈,地域歧视这一问题已历史久矣,在哪个年代哪个地域都正在发生。

第二段故事中的柳红荣是一个有些文化的工人,曾经和爱人一起相约考大学,可爱人却在当上编辑后抛弃了她和孩子,这无疑是那个特殊年代背景下的悲剧。在十年浩劫中已经死心或者认命的青年们,沐浴了知青返乡改革开放的春风后,也都蠢蠢而动起来,70年代末返乡回城,80年代中期的出国潮,在推动了时代发展的同时,也造就了不少孽缘孽债,影视剧里不乏这些题材的描写。

云南边疆,一群孩子知晓了自己的身世,他们结伴乘火车来到上海,只为找到生养了自己,却又将他们抛弃的父母……
女知青妥协于十年浩劫后,变身单亲妈妈继续妥协新时代

第三段故事中,高干子弟周星星为了能进歌唱团,求干部爷爷给自己开后门遭拒后,又让书法家奶奶写字作为礼物送给评委,最后还是惨遭落榜,也是从古至今都在谈论的“送礼之风”。

最后周星星无奈只能答应街道上去餐厅做经理,这也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国营饭店变私营餐厅,主任变经理,都是社会转型之路,票证逐渐谢幕,物资逐渐丰富。

周星星和男朋友的感情戏也是让人忍俊不禁,知道星星要考歌剧团,男朋友立马寄来磁带分手,借口是“你是歌坛新秀,我只是个普通工人,我们中间有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得知星星去做了餐厅经理,又马上来求和,理由是“你去了花竹餐厅,一下子缩短了我们之间的距离。”不禁让人感叹那时候人的感情还真的是单纯直接。另外还有全心全意帮助玲玲的大妈,宁愿自己受累也不想拖累玲玲的柳姐,教玲玲写字把她当亲人一样真心对待的周家,虽然80年代转型期有诸多问题,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失为一个纯真年代。

影片结尾玲玲和星星在火车站的一番对话也很有意思,“现在就是要消灭城乡差别,慢慢的农村也是高楼大厦,电视电话。”“到时候城里农村都一样,人们就不往北京跑了”“不见得,到时候农民富了,还要来北京旅游,兴许还要到国外去呢。”,将近40年前许下的美好愿望,在37后的今天才初见成效,脱贫攻坚战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是要消灭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仍然是任重而道远啊!

37前的玲玲穿着高跟鞋,穿着新衣服,说着流利的普通话衣锦还乡。37年后的今天,北京的火车站依然每天迎接着每个怀揣梦想的追梦者,送别着黯然离去的伤心人。

 4 ) 八零年代的北京

八四年上映的片子,彼时人口流动尚未完全解冻,第一拨离乡进京务工可以说极具冒险精神,热气腾腾的八十年代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有识之士都在如饥似渴地学习,机会主义者钻营投机也是恰逢其时。

国家部委既有哥哥式严己严人的青年,亦有妈妈妹妹般自私市侩者,所谓的资本家的丑恶嘴脸在八零年代的抬头,让人不由得想起剥削这个教科书中的词汇,斗争时代成长起来的国人在改开大幕初开时最先看到的也许是社会的不平等。

工人小市民阶层最有生活气息,邻里街坊大妈大爷的温情尚未被拆迁与暴富冲击,流氓老炮还没开始活跃,那还是知识倍受尊重,价值高于利益的文化热方兴未艾之时,北京城尚不喧闹,大隐于市的前朝遗民还在混迹菜场,尚未开始众星捧月般复起。

国朝老干已难以把握全局,这非是战争年代敌人目标明确,也非计划年代诸事依指令而行,而是商品社会带来的无数个困惑与抉择。影片没有采取赞歌的形式为,而是拉开帘子展现中顾委老同志在坚持原则与自家子弟要求帮助之间的矛盾,不帮似不近人情,子孙在斗争时代吃了不少苦头,帮的话岂不是徇私,这与革命初衷不符,灵魂深处闹革命一辈子的老干在八零年代的春风中困惑啦。

 5 ) 黄山来的姑娘

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剧情片。通过展现黄山来京的安徽姑娘龚玲玲生活境遇的变化,反映了八十年代初的社会风貌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影片生活细节的刻画十分完美, 很多预言性的台词如今全都实现, 为今天怀旧的人们提供了极真实的昨日重现。 26岁的上海姑娘李羚,因1980年的电影《苗苗》而崭露头角,4年后出演朴实的乡下姑娘获第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是80年代家喻户晓的明星演员。 影片选取的三个家庭,在那个年代很具代表性。住楼房有电梯的齐家,窘迫的胡同产妇家,四合院的领导干部家。小保姆辗转三家,尝尽眼色冷暖,终因善良与诚实,收获了生活的信心。 每次看这个电影,剧情都放一边,三十几年前的北京街头,地铁和车站,立交和高层,长城和北海,院门与石狮,才是最津津有味的地方。这些老影像,不会随着岁月流逝变淡,反而更加历久弥新,让时光重焕光彩,镌刻心底。

 6 ) 城·乡·往事

第一代进城务工的农民故事。其实就是小保姆的故事。

受冷眼,被歧视,被误解,被冤枉。到接受,认同。

女主是第一次坐电梯吗?那就太淡定了点。

还以为女二是痛经,却是生产。那时候没有救护车吗?也可能很多人家里没电话,只有亲自送病人去医院。

还出现了哺乳的画面。印象中80年代中国产片开始出现,多部可见。反而近年绝迹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有不少国产片还露点,不限于去外国参加电影节的艺术片。然后2000年后院线电影只有《让子弹飞》有过露点。

那时候的风筝有点单调。

雪天的北海公园真漂亮。

OK。学英语是当时的潮流。

不真实的是女主从安徽农村来,说的却是纯正普通话。配音应用带方言的不标准口音。

还有,电影是京城背景,除了女主和同乡,其他人应该满口京味才对。

那时候的电影多是一副“真善美”的模样,这是社会的一面,好人相对地多一些,毕竟大家的生活水平差不多,心理不平衡导致的恶就少了。但却不能否认假恶丑的存在,要不然就没有84年的严打了。那时候我们乡下的小镇上就活跃着小流氓,有帮派名头的,甚至在放露天电影的时候公然围抢走公安的手表。偷自行车,偷鸡贼之类更是常见,村里的小学老师宿舍就屡次被盗,不得不安排学生在假期轮值守夜。而拦路抢劫(我们乡下称为等埂佬)让人天黑后不敢在路上走。曾经有邻村的女中学生在傍晚回校途中被人拉上山试图强暴,幸得好心村民拔“竹竿”相助解救。

附录,关于农民工进城政策变迁:

限制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1984 年,政策基本上是不允许农村人口进城的。

松绑阶段:1984年至1988年,允许农民流动。1984年,《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规定,农民可以自带口粮落户城市。1986年7月,《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和《国营企业招用工人暂行规定》,允许国营企业招收农村劳动力。

收紧阶段:1989年至1991年,控制农民盲目流动。

引导阶段:1992年至2001年,引导农民流动。

放开阶段:2002年到现在,放开并支持流动。

 短评

1984年的电影说着“现在就是要消除城乡差别”“以后农村也是高楼大厦”“大家就都不往北京跑了”————北京2000多万人了。还在驱赶着女主这样的低端人口

9分钟前
  • 一条
  • 推荐

打倒小资产阶级作风,打倒小市民作风。

12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还行

安徽小姑娘到北京做保姆的故事,第一家刻薄又霸道,第二家善良又无奈,第三家开朗又热情。这几个月各大社交网站开放IP地址,最大作用是增加了大量的地域黑话题。每个地方都有好人坏人,底层人民不要互相伤害

14分钟前
  • 千寻亿选
  • 还行

终于等到了六公主再次重播高清版黄山来的姑娘。看到了美丽的胡惠玲早期的电影真是开心。胡惠玲后来就移民香港,并在九十年代台湾省拍戏,拍了台版红楼梦、爱在他乡、对对胡等电视剧。90年代末,拍对对胡时认识了一名美国议员,后嫁为人妻相夫教子,就很少有她消息了。直到最近几年红通人员施建祥在美国诈骗事件,胡惠玲险被其欺骗才又一次让我们知道她的消息。

15分钟前
  • 臭西装领带白袜
  • 力荐

现代/落后的二元对立式的理解思路当然还是贯穿着电影本身,整个片子三段结构工整,也切入了城市生活的多个侧面。特别有意思的是最后结局,玲玲带着主人家女儿周星星一起回安徽黄山老家,两个人在火车站热情讨论乡村发展的未来——注意这是1984年,那会正是城乡差距缩小的最后时刻。一切现在看来充满了乌托邦想象的味道,但谁也否认不了当时人们对于改革未来的热情期望的真诚。

19分钟前
  • 小泽君
  • 推荐

影片围绕主人公龚玲玲生活境遇的变化 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以及主人公在其间的成长 注重对于生活细节的刻画 使作品更富有真实感 并能更好地表现出人物性格 李羚饰演的小保姆 通过她的细腻表演 令人一看就知道她是农村来的 而且是那种没出过远门的 第一次出来闯荡社会的小姑娘 好片

22分钟前
  • 李小庫
  • 力荐

八十年代还改革开放,黄山来的姑娘在北京打工做保姆,在有些人家受气,有些人家患难见真情,有些人家待她如家人~黄山姑娘真好啊~又善良又淳朴又勤劳~在乡下的夜晚和奶奶一起看的。 P.S. 我也是黄山来的姑娘!

23分钟前
  • 山中的Annie
  • 推荐

从一个农村小保姆的角度观察当代社会在转型时期的千变万化,三段式的故事结构,既看得到城乡差距的无奈、城市对乡村的俯视,也有关于真善美的拷问与人性的一丝温情,无论是探讨时代还是揭示人心都按照生活的逻辑展开,如此朴实真挚,贴近生活,在当下的电影中几乎销声匿迹,不知道80年代的现实主义传统如今去向何方?

26分钟前
  • 少年forever
  • 推荐

清早重看1984年拍的电影<黄山来的姑娘>~真是喜欢那个积极淳朴的年代,脸上的笑容都那么真挚,更不要提人们的精神和内心的追求了.曾经的国产电影是塑造美好向上的人生观,现在则是物质下的个人情绪.时代进步了,美好也渐渐变质,起码真诚已经很少在电影里面呈现了.真想重回那个年月,物质不富足,但内心满满啊~

29分钟前
  • Roman T
  • 推荐

改革开放后版的《满意不满意》,服务不是伺候人,这样的观念必须普及到雇主和佣人双方。那个时候的人能有这样的信念,尚拥有集体主义,真的难得。现在已经被资本主义吞噬了,社会主义的光影已经不见。如果说,那个时候齐家是少数家庭,那么现在而言,齐家则是多数家庭,把保姆当奴才使,有的是。

33分钟前
  • 小袁同学
  • 还行

挺好看的 自己本身就很迷八九十年代的中国电影

34分钟前
  • Tweezlexhkdhj
  • 还行

李羚--好演员,上演国母,下演保姆。1985.04.27

39分钟前
  • 茶博士
  • 推荐

不只在说城乡差异,也讲了女性独立(第二个雇主家)、传统与开放的关系。为什么第一个“差”家的父亲公差美国准备往家里添置买大件电器,而第三个“好”家的爷爷是开明高干奶奶是和蔼书法家?显然职业背景地位身份都不是随便设定的,它们代表了导演对于八零年初新形势下中国社会的一种观点和态度:改革开放势不可挡,可崇洋媚外贪恋物欲却要不得,社会发展需要家庭稳固,而家庭稳固需要一个敢于担当的主心骨,往往是男性!就连通片被来信数落的女主哥哥最后都要浪子回头经商致富……PS电影是长影厂拍的,浦克客串街坊大爷,可配音听上去却是人艺的郑榕?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3921675169/

40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和老头第一次看我们出生前后的老电影。我第一次看老片不调台,而老头居然也没在饭后径直回身去打游戏,有种朴素的真实一直吸引我们静静的看完,连中间插播广告都没起身。

45分钟前
  • 赫美拉
  • 还行

80年代中期安徽姑娘结伴来北京打工的故事,一是剧情朴实却真实动人,二是记录北京当时的时代风貌,三是反映了社会整体价值观的变化,四是职务腐败现象渗透到各种领域。

48分钟前
  • 香径何寂寂
  • 推荐

中国电影人真的可以集体羞愧了,我们还有如此“真”、如此帖近大众生活的电影吗?或许现在,我们还可以从这部84年的老电影中寻找时代的记忆与共鸣,20年后,就真的只能回味各种版本的“三国”故事了。

50分钟前
  • 阿德
  • 推荐

改革开放的初期,处处洋溢着希望的八十年代,不知道为什么,看到四十年前的北京,竟然有些感动。曾经那些勇敢走出大山,来大城市打拼的“弄潮儿”们,如今都过上幸福的生活了吧~

53分钟前
  • Mia
  • 力荐

时过境迁,当时非农户口是多么吃香,农村人进城只能从事很卑微的服务性质的工作,吃饭买东西都是粮票,转眼间,现在连钱都不用了。

56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推荐

85年生人,这是双11当日下午播出的电影,我有幸在回放中看到了它。电影题材贴近于生活,女主角表现力极强,剧中人物各具特色,虽不能说表演完全不着痕迹,但和现今粗制滥造的网剧俗片对比,的确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投票最多的短评,表面上看似表达了大多数人的心声,但如果仔细思量,究其深刻的原因,不单是电影业的问题,而是人类随时代变迁,无论是生活方式,还是物质或思想,产生了巨大变化。简而言之,当年那代人的质朴和简单纯碎,才是让这部旧作于今日看来脱颖而出的主因。

1小时前
  • sinner
  • 推荐

八十年代有名的安徽小保姆的故事,多个故事的拼接,但主要还是突出女主的善良可爱,幸亏最后是好的结局,正能量,否则真不能忍受这么好的女孩受罪。大娘也不错,没有坑她,还多次帮助和提醒。赵雅珉饰演的悲惨产妇很漂亮,比刘晓庆有气质多了,可惜陈国军不珍惜。

1小时前
  • cilei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