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物语

动画片捷克/捷克斯洛伐克2018

主演:扬·布达尔,伊里·拉布斯,加罗米尔·杜拉瓦

导演:杨·史云梅耶

播放地址

 剧照

昆虫物语 剧照 NO.1昆虫物语 剧照 NO.2昆虫物语 剧照 NO.3昆虫物语 剧照 NO.4昆虫物语 剧照 NO.5昆虫物语 剧照 NO.6昆虫物语 剧照 NO.13昆虫物语 剧照 NO.14
更新时间:2023-09-27 20:29

详细剧情

捷克超现实主义大师杨·史云梅耶的最新作品,记录了一个业余剧团把恰佩克兄弟1924年的剧本《昆虫生活图鉴》搬上舞台的过程。作为一部低成本的众筹长片,观赏性、艺术性都很不错。原剧本有意把人比作昆虫,充满讽刺意味。

 长篇影评

 1 ) 依然是熟悉的荒诞幽默

杨·史云梅耶自己宣布,《昆虫物语》是他的最后一部作品。

目前,这部作品亮相于北京电影节,此前,《昆虫物语》只在鹿特丹电影节和捷克、斯洛伐克放映过,北京电影节是该片第一次的亚洲放映。然而,对于无数史云梅耶的老粉来说,《昆虫物语》作为一代动画大师的“封镜之作”却可能并没有达到他们极高的期望值,原因无非是——动画在电影中的比例太小了,不够过瘾!

本部影片改编自恰佩克兄弟的《昆虫生活》,强烈建议密集恐惧症观众谨慎观看,一帧昆虫一帧人类的镜头,让影院的一小部分妹子都惊呼了下。

影片开头和《幸存的生命》一样,还是导演自己本色。不同的是除真人与动画结合之外还添加了场记,颇有些纪录片的味道。导演说:“这只是少年的厌世主义”。

故事结构也很简单,一群小人物热衷课下加入表演培训班释放自己的演员天赋。看似毫无关联的事物:打毛衣,偷偷装入火柴盒的屎壳郎和小粪球,伪装成怀孕肚子的坐垫。当你正在纳闷导演的含义时,下一秒就关联到被粪球追,演员生小孩,这些滑稽的小人物扮的小昆虫似乎很随意,但下一秒镜头就提到被导演不断要求忘记自己会表演,释放出来最最不会演戏的状态。越往后看越发现导演的黑色幽默真的一点都不幽默。因为你刚要入戏的时候,下一秒导演就把拍摄过程放上,时时刻刻提醒你是假的,一切都是假的。

剧情中,排练的时候就排练念台词,讲完台词下来后就织自己的毛衣,调自己的情,吃自己的食物。小昆虫们就是应该这样生活的,而人类呢?

我们追逐着,患得患失着,勾心斗角着,不开心着。我想我是被我自己钉在生活那块案板上的,我不自知,还是扑腾着,以为生活就是那样的。

这部影片拍的很松弛,这个杖朝之年的老人并没有刻意评论这些现代人的活法,说出残酷的真相。

排练结束后大家出门,阳光正好,孩提欢笑。

正如导演所说:“我告诉过你的”.

END

有兴趣的小伙伴,关注微信公众号:终极电影网 (id: btdygod )

 2 ) 理性有余感性不足!

捷克超现实主义大师杨·史云梅耶的最新作品,记录了一个业余剧团把恰佩克兄弟1924年的剧本《昆虫生活图鉴》搬上舞台的过程。作为一部低成本的众筹长片,观赏性、艺术性都很不错。原剧本有意把人比作昆虫,充满讽刺意味。动画大师以讽喻名著为题材,遗憾动画和昆虫都只是惊鸿一瞥,粪球变大变小、昆虫标本复活等超现实桥段还挺一惊一乍。《昆虫物语》的故事简言之就是”看史云梅耶如何拍摄话剧团排练《昆虫物语》”,自我指涉做得还算有趣,尤其对道具师拟音师的暴露在同类型套层结构中较为罕见!理性有余,感性不足!

 3 ) 昆虫虽死犹生,有人虽生犹死

这只是少年的厌世主义

在北影节看这部电影之前并不知道史云梅耶导演,作为鲜少在国外公映的片子来讲又得知是老爷子的封山之作的时候,感觉很欣慰又很惭愧,第一部和最后一部。赶紧抽空看了另一部作品《幸存的生命》,看过之后一直在超现实主义是否真的是超现实呢?还是把现实更露骨滑稽的表现出来了?露骨是为了深刻警醒,滑稽是怕你接受无能。

本部影片改编自恰佩克兄弟的《昆虫生活》,强烈建议密集恐惧症观众谨慎观看,一帧昆虫一帧人类的镜头,让影院的一小部分妹子都惊呼了下。

影片开头和《幸存的生命》一样,还是导演自己本色。不同的是除真人与动画结合之外还添加了场记,颇有些纪录片的味道。导演说:“这只是少年的厌世主义”。

故事结构也很简单,一群小人物热衷课下加入表演培训班释放自己的演员天赋。看似毫无关联的事物:打毛衣,偷偷装入火柴盒的屎壳郎和小粪球,伪装成怀孕肚子的坐垫。当你正在纳闷导演的含义时,下一秒就关联到被粪球追,演员生小孩,这些滑稽的小人物扮的小昆虫似乎很随意,但下一秒镜头就提到被导演不断要求忘记自己会表演,释放出来最最不会演戏的状态。越往后看越发现导演的黑色幽默真的一点都不幽默。因为你刚要入戏的时候,下一秒导演就把拍摄过程放上,时时刻刻提醒你是假的,一切都是假的。

剧情中,排练的时候就排练念台词,讲完台词下来后就织自己的毛衣,调自己的情,吃自己的食物。小昆虫们就是应该这样生活的,而人类呢?

我们追逐着,患得患失着,勾心斗角着,不开心着。我想我是被我自己钉在生活那块案板上的,我不自知,还是扑腾着,以为生活就是那样的。

这部影片拍的很松弛,这个杖朝之年的老人并没有刻意评论这些现代人的活法,说出残酷的真相。

排练结束后大家出门,阳光正好,孩提欢笑。

正如导演所说:“我告诉过你的”.

 4 ) 昆虫虽死犹生,有人虽生犹死

这只是少年的厌世主义

在北影节看这部电影之前并不知道史云梅耶导演,作为鲜少在国外公映的片子来讲又得知是老爷子的封山之作的时候,感觉很欣慰又很惭愧,第一部和最后一部。赶紧抽空看了另一部作品《幸存的生命》,看过之后一直在超现实主义是否真的是超现实呢?还是把现实更露骨滑稽的表现出来了?露骨是为了深刻警醒,滑稽是怕你接受无能。

本部影片改编自恰佩克兄弟的《昆虫生活》,强烈建议密集恐惧症观众谨慎观看,一帧昆虫一帧人类的镜头,让影院的一小部分妹子都惊呼了下。

影片开头和《幸存的生命》一样,还是导演自己本色。不同的是除真人与动画结合之外还添加了场记,颇有些纪录片的味道。导演说:“这只是少年的厌世主义”。

故事结构也很简单,一群小人物热衷课下加入表演培训班释放自己的演员天赋。看似毫无关联的事物:打毛衣,偷偷装入火柴盒的屎壳郎和小粪球,伪装成怀孕肚子的坐垫。当你正在纳闷导演的含义时,下一秒就关联到被粪球追,演员生小孩,这些滑稽的小人物扮的小昆虫似乎很随意,但下一秒镜头就提到被导演不断要求忘记自己会表演,释放出来最最不会演戏的状态。越往后看越发现导演的黑色幽默真的一点都不幽默。因为你刚要入戏的时候,下一秒导演就把拍摄过程放上,时时刻刻提醒你是假的,一切都是假的。

剧情中,排练的时候就排练念台词,讲完台词下来后就织自己的毛衣,调自己的情,吃自己的食物。小昆虫们就是应该这样生活的,而人类呢?

我们追逐着,患得患失着,勾心斗角着,不开心着。我想我是被我自己钉在生活那块案板上的,我不自知,还是扑腾着,以为生活就是那样的。

这部影片拍的很松弛,这个杖朝之年的老人并没有刻意评论这些现代人的活法,说出残酷的真相。

排练结束后大家出门,阳光正好,孩提欢笑。

正如导演所说:“我告诉过你的”.

 5 ) 史大爷抢电影编辑饭碗的玩票之作

我不看电影幕后,还配当影迷吗?

我是怎么敢给史云梅耶这样的大师打三星的?

讲良心话吧,大师出手,虽然是玩票之作,也是值四星的。

但谁叫他抢了电影编辑的活。

众所周知,我们这些编辑,主要是靠幕后活着的。

一般来说,我们这个行业呢,是这个模式——

导演拍了个片,观众一看,嚯,这个厉害。

我们呢,提前就去问导演,你这个太厉害了呢,是咋拍的呢?

导演半推半就:

哎呀其实还是观众自己体会最重要啦,不要剧透了啦,我拍这场戏呢,其实是这样这样想的,出了那样那样的岔子,但是呈现出来的效果能让观众感受到就太好了。

然后我们这些有趣的灵魂,就把这一切写进公众号里。

影迷一看,我就说这个厉害吧。

由此完成了电影产业链的大和谐。

重要的是小编能吃上包子了

所以你要问,不看电影幕后还配当影迷吗?我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只能昧着良心说不配。

我给[昆虫物语]打五分,也是一个道理。

[昆虫物语],讲的是一个蹩脚剧团,重演捷克著名作家恰佩克兄弟的《昆虫物语》。

这没啥。

但史云梅耶,总是讲着讲着这个故事,又突然跳出来了,告诉你刚才那段画面,我作为这部电影的导演,是怎么拍的。

也就是一边放电影,一边放电影幕后。

是的,就是这样

我颤抖了,大佬都要跟我抢饭吃了

导演半推半就才是一个健康的电影圈生态啊!如果都自己下场爆幕后,缺乏中间渠道,吃相就难看了对不对【露出虚伪的笑容。

所以,出于对电影大师的尊重,[昆虫物语]的正片部分我打满分;出于小编我自私丑陋的人性,幕后部分我得打零分。

大佬比小编萌,我要回家喝西北风

[昆虫物语]的正片部分,依然很史云梅耶。

比如,他小时候得过厌食症,在疗养院的经历,给他带来了阴影。

于是,他的作品里,就总把食物和嘴无限放大,让人生理不适。

而[昆虫物语]中,史云梅耶刚说完长长的“序言”,镜头就转到剧团团长蠕动的嘴。

油腻腻的感觉

食物也很恶心。

啤酒里有虫

咖啡粉突然变成虫

但其实,也很不史云梅耶。

至少,大多数影迷心中,史云梅耶电影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定格动画,而且是利用一切手边就有的素材,创造你意想不到的定格。

比如他最鬼斧神工的短片,[对话的维度]。

其中一段,主角是文具组成的人、食物组成的人、餐具组成的人。

他们互相吞噬、消化后再吐出来

最终成为最像人形的现代人

日常用品,展现了一出残酷的进化史。

或是另一段,两个人,互相吐出各种日常用品。

开始还能匹配。

牙刷配牙膏

皮鞋配鞋带

到后来,就完全成了鸡同鸭讲。

面包穿鞋带

牙膏刷皮鞋

依然是最常见的事物,却绝望地呈现了交流的难以为继。

而在[昆虫物语]中,定格动画却没有几分钟。几乎都是真人演员演绎。

这样的设定,有趣是很有趣,真人场景中突然出现几帧定格动画,荒诞感迎面扑来。

往桌底一看,人的腿成了蹬啊蹬的虫脚

开窗一看,巨大的屎壳郎欢快推着粪球

但冲着动画来的观众,还是会觉得导演人设崩了。

非也。

史云梅耶在电影中做出了说明:

这次,真人是我的木偶,而我还是木偶大师

你看,史云梅耶大爷对动画的理解已经突破了物理和类型的限制。

可他还是要跟我抢饭吃。

这忍得了吗?

比如正片中,啤酒里出现了蟑螂。

角色正在疯狂的尖叫

幕后突然强势插入,亲切的史云梅耶大爷手里逮着蟑螂,吆喝着让工作人员快点拿啤酒来。

酒再不来,蟑螂要不新鲜了噜

还吐了个槽:你们那么为蟑螂着想做什么

依然是正片:

角色看着蟑螂恶心地想吐

正片还没吐出来呢,幕后先吐了。

史大爷还贴心让女演员吃一点(心疼食物脸)

还预告了将吐出一只背面着地的蟑螂

谢谢导演,接下来正片的呕吐,都恶心不起来了呢。

大师跟小编抢饭吃已经不可原谅了。大师连剧透都比小编萌。

同行们,天台再见。

大佬无形装逼,我躲在角落瑟瑟发抖

我相信史大爷不是有意的,他只是要表现两种戏剧理论。

这才是大师风范对不对。

我强行研究了一下,觉得正片中剧团导演和花絮中的史云梅耶,两个“导演”,就正好对应这两种方法论。

1.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

也就是常说的体验派,完全相信自己就是这个角色,进而合二为一。

在正片中,剧团演员们越来越像自己扮演的虫子。

比如蟋蟀先生和太太,正繁衍后代;而演员们也发了嫉妒和轻佻的病症。

台上,蟋蟀先生强调传宗接代,完全是个直男癌。

当然啦,物竞天择的虫子不直男癌才奇怪

而太太演员,在台下,同另个演员调情。

宛若蟋蟀求偶

而先生演员,也是导演,越来越不高兴,打发那个男演员收拾道具。

像雄蟋蟀在宣告所有权

更明显的是屎壳郎的扮演者。

他没背熟台词,因为老婆让他收拾花园

可想而知,陷入了日复一日枯燥的劳动。

而整出正片,他就在跟一只大粪球斗争

2.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

斯坦尼斯让演员入戏,最终是为了让观众入戏,让观众体验一个故事,而不计较它是电影,是虚构。

而布莱希特,强调间离,要让观众打破“第四面墙”,迫使他们把电影当作一部电影来思考。

不过现在,间离效果也不一定要故作高深了。

最大众向的当然是[死侍]。

无时无刻不打破第四面墙

提醒你正观看一部小成本X战警电影。

[昆虫物语],拍一小段就由导演为你讲述拍摄的秘辛,明显是间离效果了。

然我装逼了半天,这两种理论还是对应了两种观众。

一种,是浸入式的,看故事乐在其中,幕后啥的关我什么事。

一种,是研究式的,看个电影要把自己抽离出来,再结合幕后条分缕析,将人生升华到新境界。

So,我们又回到了这个问题:不爱看幕后的影迷是好影迷吗?

大佬云淡风轻,我只是个努力保住饭碗的小编

史云梅耶在[昆虫物语]的开头,来了个“序言”:

但我们的电影不讲这个,那它讲什么呢?我不知道。

也就是说,连他自己,都没打算理解什么电影的中心思想,或是理解自己。

他的正片中,一如往常,充满令人困惑的意象。

比如一名演员把另一名吃了,分不清剧里剧外

看了心里犯嘀咕:这里大概是想说点啥的吧?想说啥呢?

逼着你抽离出来去思考。

可是真正作为间离元素而存在的幕后,却异常轻松。

比如你正看着插刀的画面,血溅三尺,吓得要命。

立刻告诉你插刀的声源是插一只死鸡

想到这只不幸的鸡,立刻放弃思考剧情,容我先笑一分钟。

史大爷摆出了一副架势:观众一思考,我就要他们发笑。

别想了别想了。

史大爷一直也是这个态度:我的电影,观众自行体会。

看我的电影不需要说明书,我的作品有不少意义,我宁愿观众用自己主动的象征主义去解读。

事实上,很多创作者们都是在摇摆的。

一会儿觉得,你们自己去看,知道幕后太多,破坏了电影的美感。

一会儿又觉得,这场戏的幕后曲折,不说出来太亏了。

然而其实他们说了都不算。

观众自有答案。

[昆虫物语],如果和史云梅耶从前的[对话的维度]、[食物]等旷世杰作比,当然算不得惊人。

人家本来也是众筹玩票之作。

但依然有趣。

想思考电影的,自然可以去分析正片中令人眼花缭乱又迷惑不已的意象。

想轻松点,体验电影的,也可以被史老爷子的诙谐幕后逗得哈哈大笑。

如果你处在这两个极端,大概也要给这片打五分,毕竟,只爽到一半嘛。

但如果你问我,不看幕后,配当影迷吗?

难道,我不说写这篇推送喝了十杯水,上了八次厕所,啃了半小时指甲,就不配写这篇推送了吗?【这么艰难我说什么了吗!

我冒着失业的风险告诉你,如果有人言语之间流露,不看幕后就不配当影迷,八成是个阴险的电影小编或影评人。

导演爱说不说,观众爱看不看,哪种能从电影获得乐趣,你就选哪种。

-

文:姜不停

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电影解毒

 6 ) 昆虫物语,人的故事

史云梅耶拍电影,资金无着落,靠众筹才搞定,超现实主义大师被现实打败,听着像天方夜谭,谁料确有其事。

放眼当下,好莱坞模式风行,万国影像,或多或少,都受其影响。时代裹挟下,能保持自家风骨,拍出特色的,屈指可数。

史云梅耶之于捷克电影,就像小津安二郎之于日本电影。

有自己创作理念,不献媚权力,不苟合资本,不趋时从众,将自身潜力发挥至极致。以此为大师试金石,观望电影圈,登堂入室者,寥寥无几。

不是力所不及,是经不住诱惑,行活与大师之间,隔着的那层纸,薄如蝉翼,却万夫莫开,资本捅不破,权力亦无可奈何。

拿今日华语电影来说,大师胚子很多,成型的凤毛麟角。侯孝贤算一个,李安算半个,至于张艺谋,陈凯歌这些头角峥嵘之辈,原本是有戏的,怎奈走到半途,资本涌入,心性不定,都改弄潮儿了,连半个都算不得。

东施效颦,生搬硬套,挂几个中国符号,美其名曰文化输出,其实是蹩脚的资本游戏,徒增笑耳,比如《长城》。

没有自己东西,一味模仿好莱坞,学得再像,也是赝品,最多算高仿,A货,韩国电影就是典型。那些鼓吹以韩片为样板的中国影人,无异邯郸学步,更等而下之,炮制出来的,只能是赝品的赝品。

就算你以假乱真又如何?在师傅眼里,学徒永远是学徒,更何况是学徒的学徒。

好莱坞看不起学徒,唯有真正的“异类”,才能让其折服。比如史云梅耶。

《纽约客》评论,影迷有两类,一类是从未听过史云梅耶的,一类是看过史云梅耶作品,并知道自己遇见了天才的。

在东欧高压政策下,史云梅耶电影长期被禁,上世纪90年代,捷克极权随着苏东剧变瓦解,其作品才逐渐为人所知。

李敖说,活得长就能到仇人的坟头小便。

二十一世纪,极权坟头,野草萋萋,在人间创造天堂的乌托邦妄想,早已被娱乐至死的物质狂潮淹没。史云梅耶老爷子大半生跌宕,本该在这无物之阵中衰老寿终,但他举起了投枪,以84岁高龄,拍出《昆虫物语》,这还不够尿性?

昆虫物语,人的故事

《昆虫物语》是封靴之作,可视为史云梅耶夫子自道,自己盖棺,自己论定,将一生创作理念大白于天下。

故事简单,讲一个业余剧团,将恰佩克兄弟的《昆虫生活》搬上舞台的过程,不时穿插史云梅耶自己拍摄本片的花絮。以戏中戏的方式,传道解惑。

先看作法,此片延续史云梅耶风格,很少用手工绘画,更与3D动画、电脑特效无缘,多采用实物道具,如大小不一的粪球,诡异的昆虫眼罩等,人物则类似提线木偶,用最简单最笨拙最廉价的方式呈现最真实的梦魇。

有人说,史云梅耶每部电影都在讲政治。这句话似是而非,持这种观点的人,只看到政治层面。

这一回,老爷子走到镜头前,亲自辟谣。史云梅耶说,本片的蓝本,是恰佩克兄弟创作于1924年的《昆虫生活图鉴》,哥俩创作这部剧本时,希特勒那小子还默默无闻,因此,这个剧本,没什么政治隐喻,纯粹讲少年的厌世。

史云梅耶讲这句话, 并非年纪大了,喜欢絮絮叨叨,而是告诉观众,你们以为我是讲政治的,那是你们眼皮子浅,不只政治导致悲剧,人类的存在本身,就他妈是个悲剧。

毋庸讳言,史云梅耶就是个地道的悲观主义者。

选恰佩克作品为蓝本,并非心血来潮。恰佩克是捷克数一数二的作家,他创造了“机器人”(Robot)这个词,被欧美各国语言吸收,成为世界性名词。很少有人知道,这个词源自捷克语Robota,原意为“苦工”。

1924年,恰佩克同哥哥约瑟夫共同创作哦《昆虫生活图鉴》,描写昆虫们不堪的生活,贪婪成性,尔虞我诈,淫荡无耻,弱肉强食。按照两兄弟的理解,昆虫世界就是人类社会。

不难看出,恰佩克的创作观,也属于悲观范畴。自然而然,史云梅耶将他引为同道。

史云梅耶,卡夫卡,克尔凯郭尔

除了恰佩克,史云梅耶的另一位老乡卡夫卡,对他影响更大。在《变形记》里,推销员格里高尔莫名变成了一只大甲虫,而德语“肮脏的甲虫”,即指一个衣冠不整的人。萨姆沙家的老妈子,就直呼格里高尔为“老屎壳郎”。

人变成屎壳郎,是重工业版的“庄周化蝶”。

《昆虫物语》中,变形的屎壳郎推着粪球,喃喃地说,你是我的幸福所在,你是我的全部寄托。后来,粪球突然变形膨胀,追着屎壳郎碾压,寓意显而易见——底层被赖以生存的粪球(工作)所毁。

推着粪球得过且过的底层屎壳郎,枉花心机荒淫无度的中产蟋蟀,以民脂民膏饱食终日贪婪凶残的寄生虫,构成了混乱世界的三个维度。

影片末尾,一观光客向周遭路人打招呼,先是三两个蓝领工人,接着是衣冠楚楚的中产,最后是在垃圾箱里上下求索的乞丐,观光客说,你要去上班吗?你们都要去上班吗?天气不错,祝你们拥有美好的一天。

这时,镜头转到史云梅耶,大师惜字如金,说出最后一句话:我早告诉过你了。

看到这里,不妨将进度条往回拉,史云梅耶确实早就告诉观众,我们活在一个荒诞的世界,道德无意义,理性无意义,逻辑无意义,读读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卡夫卡,恰佩克,都跟史云梅耶是一头儿的,但居于他们谱系中央的,是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卡夫卡曾在日记中写道,克尔凯郭尔和我生活在世界同一边,他像朋友一样,证明我是正确的。

克尔凯郭尔孤独,恐惧,忧郁,他认为,所有人都处在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绝望之中。思辨和理性无法解决问题,唯有信仰的一跃,能到达彼岸。就像身处悬崖峭壁,纵身一跳,相信上帝会接住自己。也就是说,克尔凯郭尔,卡夫卡,史云梅耶,都是以非理性来证明信仰。

好莱坞电影的思想内核是人类中心主义,将人的能动性和理性发挥到极致,上天遁地,无所不能。欧美电影人对史云梅耶推崇备至,正因史云梅耶和他们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路子,相冲相克,又互相关照。

上帝已死,人类越俎代庖,将文明之手伸得太远,看似不可一世,其实是沐猴而冠。人类中心主义肇始于文艺复兴,催生了工业革命,酿成两次世界大战,当好莱坞仍不遗余力地为人类中心主义火上浇油时,史云梅耶等非主流导演的存在,无疑起着冷却降温的作用。

理性最大的局限就在于不知道自己的局限。

 短评

3.5 怎么讲,感觉还是很值的,正片和the making of一锅炖了,史云梅耶还实力卖萌,比较遗憾的是期待很高的动画部分占比过低,未免有点坑。

6分钟前
  • Lycidas
  • 还行

屎壳郎被自己囤积的屎球财富所追逐亦或跳出窗口追逐屎球;独占空巢的蟋蟀夫妇的电影死亡与舞台死亡;寄生虫控诉着黄蜂占有了剩余价值而断其后代美其名曰追求绝对平等;绿灯里的小人出走了,他只能永恒地等待在斑马线前……戏中戏中戏的层层互文与梦境叙述,史云梅耶的《八部半》

10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超级有趣啊!和纪录片穿插加入了一些幕后花絮,就更有趣了!本以为杨史云梅耶是冷峻拧巴褂的,没想到这么可爱啊!!!

11分钟前
  • 虚清
  • 力荐

演员们应该是深入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验式表演技巧,每个人都跟磕了药一样,很“飞”,主要就是把自己幻想成为戏剧中扮演的昆虫,命运和臆想也像实拍和动画部分一样,杂糅到了一起。镜头多为中近景搭配特写镜头,中间无缝穿插拍摄花絮和老爷子的访谈,如果区分开来,影片观感痛苦,花絮部分轻松。

12分钟前
  • 幻影刺客
  • 推荐

和这个粪球世界没必要说再见了。“I TOLD YOU SO” 剩下的就是想要极力压抑的感动吧(泪)。

16分钟前
  • voidance
  • 推荐

表演太多,动画体量不够,太不过瘾。。。一个文本,三重叙事结构,将纪录片剪入故事中,穿插梦的解析,坚定的超现实主义者。还曝光了动画制作技法,镜子中昆虫变形记动画,居然是多层拍摄台做的!总体感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动画太少!不够史云梅耶的成色!

18分钟前
  • 卫卫卫
  • 推荐

关于一次糟糕的小剧场排练的元影片。导演讲话与制作现场的插入,令人焦躁的音效设计,坚持不休的民族乐派交响名曲,时间的蒙太奇。不断的分心是合谋,不讨好观众不意外。“顽劣”,是对讽刺使用得当的最高赞美。史云梅耶真是个帅老头,昆虫物语让我想到布鲁诺舒尔茨。

22分钟前
  • 12
  • 力荐

#BJIFF#配乐牛逼,依然是熟悉的荒诞幽默,玩的挺嗨,史大爷借弗洛伊德的理论拍出了自己的《变形计》

24分钟前
  • 尘埃眠于光年
  • 推荐

动画大师以讽喻名著为题材,遗憾动画和昆虫都只是惊鸿一瞥,粪球变大变小、昆虫标本复活等超现实桥段还挺一惊一乍。《昆虫物语》的故事简言之就是”看史云梅耶如何拍摄话剧团排练《昆虫物语》”,自我指涉做得还算有趣,尤其对道具师拟音师的暴露在同类型套层结构中较为罕见。

25分钟前
  • 喻鸣
  • 还行

4.14 BIFF 陌生化。拒斥概念。4.15 读了原作,是戏剧 making of 嵌套进了电影的 making of 里,且只表述了第二幕和落幕,流浪汉一带而过,原作的讽刺性已经非常不明显,概念几近消失

27分钟前
  • arlmy
  • 力荐

改编自Čapek兄弟的剧作,robot这个词就是他们兄弟俩发明的。弟弟Josef Čapek可以说是20世纪捷克最伟大的作家,七次提名诺贝尔文学奖,1920s的剧本R.U.R是"机器人”这个概念的始祖爷爷。史云梅耶的封山之作致敬他们也是很圆满了。

31分钟前
  • 猫咪建筑师
  • 力荐

北影节第三部,能抢到票真的很开心,一直是史梅云耶的粉,能在电影里看到他本人拆解电影太棒了!众筹拍的这部电影,说是最后一部,但还是希望他能一直拍下去!

32分钟前
  • 蔡粘粘
  • 力荐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一个傍晚,杨.史云梅耶从颤抖的电影中走出来,告诫众人这里外里都是一场梦。

37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有听谣言说是史云梅耶的最后一部电影了,他老人家拼了命在自己电影里卖萌刷存在感

38分钟前
  • 蘑菇张
  • 推荐

大师建构一生,最后以解构谢幕。大师通过这部封笔之作告诉我们:超现实主义电影像梦,不受理性和道德的控制,但会受到资金的限制。

40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第一次在大银幕上看杨老爷子,太感动!不过最期待的动画部分确实略缩水,心酸。

43分钟前
  • strongman
  • 力荐

我好喜欢这种混乱感。我十分相信剧本是一气呵成的,行云流水般的剪辑。戏剧,怎么拍戏剧,电影,电影拍摄花絮。好想看电影拍摄花絮的拍摄花絮。电影里的戏剧导演在追求艺术真实,而史云梅耶一次又一次在这部电影里剥离真实感。啊,我真的好喜欢。又被大师教育:原来电影可以这样拍。

44分钟前
  • 林文
  • 力荐

2.5 明明是《昆虫物语拍摄花絮精选》,反阐释的前言没错,故事没错,手法没错,部分对白还引用莎士比亚《李尔王》,但没想到还真的炖成了大杂烩,各有各的味,就是下不了口。

45分钟前
  • ChrisKirk
  • 较差

对于史大师的影片,我毫不犹豫的给五星,为啥,你们给烂到极致的片子都能看在娱乐的份上给两星,这点是长久以来就是豆瓣的耻辱

46分钟前
  • Palesaint49
  • 力荐

老爷子的退休之作,老爷子玩的非常开心,偶动画,舞台剧,纪录片 ,肆意杂糅。如老爷子片头所说,作品为什么要承担使这个世界更好的使命,这个世界不会因为一个作品变得好,或者变得坏。作品是无意义的,没有任何义务。媒介,剧本,观念,精神性,意义,规则,在这个片子里都是那微不足道的蟑螂腿。

51分钟前
  • Mr.no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