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炼成钢

大陆剧中国大陆2021

主演:王雷,夏德俊,汪涵,朱刚日尧,刘威,陈晓

导演:毛卫宁

播放地址

 剧照

百炼成钢 剧照 NO.1百炼成钢 剧照 NO.2百炼成钢 剧照 NO.3百炼成钢 剧照 NO.4百炼成钢 剧照 NO.5百炼成钢 剧照 NO.6百炼成钢 剧照 NO.13百炼成钢 剧照 NO.14百炼成钢 剧照 NO.15百炼成钢 剧照 NO.16百炼成钢 剧照 NO.17百炼成钢 剧照 NO.18百炼成钢 剧照 NO.19百炼成钢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22 15:19

详细剧情

剧集讲述百年党史,既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又是重大现实题材。沉浸式音乐剧元素的巧妙深度融入,让音乐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正面力量,串起从大革命到新时代的重大事件和人物。同时,与“歌以叙志、舞以宣情”的中国古典美学一脉相承。剧集首度采用百年党史的“通史”表达,在剧情中对百年党史进行全景式描绘和传播,让《百炼成钢》不仅是对建党百年的献礼,更是为当下年轻人创造了一次与先辈跨越时空的价值碰撞和对话。

 长篇影评

 1 ) 《百炼成钢》,他们的青春曾这样怒放

堆来枕上愁何状,

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总难明,

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

剩有离人影。

一钩残月向西流,

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这首颇具婉约风格的词,出自毛泽东之手,是他早年写给杨开慧的,流露出伟人性格中深情、温存的另一面。在电视剧《百炼成钢》中,这首词被几度提起,甚至杨开慧烈士(赵樱子饰)就义前,也在吟咏着它。

乍一看,生死关头,如此儿女情长,是否有些突兀?这符合历史真实吗?

仔细推敲,却又别有滋味:如果不是深爱着这个世界,不是渴望更美好的生活,前辈们又怎会走上革命之路?他们又如何坦然面对牺牲?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必有对人性、对世界的极大的赤诚,所以才能如此勇敢。

这就涉及一个根本问题:什么才是历史剧的真实?“历史剧的真实”与“历史的真实”,区别是什么?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对此曾有精彩论述:“我们固然应该要求(历史剧)大体上的正确,但是不应剥夺艺术家徘徊于虚构与真实之间的权利。”

黑格尔的意思是:艺术家有重新书写历史的权利。毕竟,历史剧的目的不是记录历史,而是创造一个审美结构,以将历史与当下结合起来。换句话说,只有观众热爱、有益身心,才是历史剧,至于与史实是否有出入,属于末节。

从这个角度看《百炼成钢》,就会发现,它与黑格尔的论断高度契合。

没有人的现代化,就没有真正的现代化

黑格尔的论断,给出了一个重新思考历史剧的立足点,即:从“过去与当下”联系的角度看历史剧,而不是苛求史实是否准确、历史人物还原度如何。

事实上,好的历史剧之所以引人关注,恰恰在于,它准确把握了“过去与当下”联系,让观众从“旧事”中获得启迪、得到审美快感;而一味泥古,不与当下关联,不回应今天观众的关切,不考虑现实需要,这样的历史剧绝不可能成为佳作。

剧中李大钊就义的场景震撼观众心灵

可问题是:“过去与现在”的连接点究竟在哪?

过去百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剧变:从战争走向和平建国,从不断革命走向可持续发展,从谋生存走向谋发展……曾经的一些观念、经验、方法,在今天已不适用,一些观众甚至已无法融入当时的情境,无法真切理解前贤们的行为逻辑。

《百炼成钢》则独辟蹊径,站在大历史的高度,重启“人的现代化”的命题。

从传统到现代,“人的现代化”是最重要、最基础的工作。从没有一个人,能身体进入现代,脑袋却留在过去;同样,也没有一个社会,有了铁路、轮船、计算机等,却依然沉浸在往昔的观念中。

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在现代化之路上屡遭挫折,正如陈独秀先生概括:一开始,我们以为是技术落后,所以“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继而以为是制度落后,推翻了千年帝制;可帝制推翻了,又是军阀混战,掀翻了一个皇帝,却冒出无数个土皇帝。

传统力量过于强大,窒息了现代人格的形成,而没有现代人,变革也就无法实现。当此之时,唯有热血与牺牲,方能唤醒民众,再造国魂。

这是一个“百炼成钢”的历程:

一方面,革命者要主动与传统的背景、文化、情感等进行痛苦剥离,如电视剧中,当青年毛泽东(王雷饰)开始革命,族人中的长辈毛棠圃等竟暗中举报,试图加害。

另一方面,革命者自己也可能被传统拉下水,比如剧中的陈独秀(刘威饰),他特立独行,反抗封建主义,自己却摆脱不了家长制作风,不仅给家庭带来灾难,也给党造成重大损失。

老戏骨刘威(背影)扮演的陈独秀有层次、有特色,加入了个人理解

正是沿着启蒙与反启蒙、现代与反现代的矛盾线,将“前贤们的奋斗”与“当代的需要”捆绑在一起。

效率低下的背后是道德低下

在《百炼成钢》中,前辈们的青春如此壮烈、如此盛开,引人深思:同样是青春,为什么他们的能这样灿烂,我们的却平淡无奇?每个曾经青春的人,都对自己有过期许,可为什么我们没能实现自己的梦想,究竟是谁“偷走”了我们的青春呢?

于是,《百炼成钢》打通了“过去与现在”的联系——青春的烦恼总是相似的,曾困扰前辈的问题,也会困扰今天的人们。

问题的关键在于:什么才是理想?是为了满足个人虚荣与成功,还是为国家求解放、为民族争尊严,为人类谋幸福?

在《百炼成钢》中,刻画了太多先烈的牺牲:李大钊、张挹兰、陈延年、陈乔年、瞿秋白、杨开慧……他们中最年长的(李大钊),才38岁,最年轻的(陈乔年),还不足26岁。先烈们的热血,铺就了一条从传统到现代的艰难之路。

主持人汪涵扮演的李大钊充满理想激情,比较好地呈现了革命者的风骨

《百炼成钢》不仅刻画出革命者个性之间的差异,也刻画了他们的相同——他们都有更高的理想、更大的寄托,所以才能超越小我,才拥有了不断革命的力量。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叫日月换新天。

在《百炼成钢》中,蒋介石、吴稚晖、张静江等,也都有一定的个人才能,但在内心深处,他们依然是传统人——将私愿置于公义之上;只相信手段,不相信原则;崇拜权力,追求权力;一切努力为个人;没有理想,只有口号。

吴稚晖因文章犀利,一度被视为革命者,可当革命之火给他“带来麻烦”时,他立刻翻脸不认人,当面背叛弟子陈延年。陈延年被捕后,吴稚晖想的不是国家会不会损失一位青年才俊,而是气急败坏于昔日弟子不听他的话。

在黄埔北伐中,共产党员在战场上表现越好,蒋介石、张静江越不安,生怕抢了自己的功,生怕失去手中的权力。

事实证明,靠吴稚晖、张静江等传统式人物,根本不可能将一个大国带出“亡国灭种”的危机境地,更不可能带领一个古老民族走上自强、自立的现代化之路。表面看,他们败于效率低下,但实质上,效率低下的背后是人格低下、道德低下,吴稚晖只想革别人的命,不愿革自己的命,而不完成自我改造,又如何领导一个大国实现脱胎换骨的改造呢?

从小我走向大我,所以他们成了“大写的人”

历史注定会牢记那批年轻人,他们笑傲时代风云,为信仰甘洒热血。

在《百炼成钢》中,塑造了许多鲜活的革命者的形象,比如瞿秋白(陈晓饰),他个性文弱、温和,他与杨之华(刘烨饰)的爱情如此甜蜜,以致他有太多的理由活下来。在《多余的话》中,他写道:“这世界对于我仍然是非常美丽的。一切新的、斗争的、勇敢的都在前进。那么好的花朵、果子、那么清秀的山和水,那么雄伟的工厂和烟囱,月亮的光似乎也比从前更光明了。”

然而,走上刑场时,瞿秋白又是那么坚决。

陈晓扮演的瞿秋白感人至深,读过《多余的话》的读者再来看剧,有似曾相识感

正如一首诗中写到的那样:

我是人

我需要爱

我渴望在情人的眼睛里

度过每一个宁静的黄昏

在摇篮的晃动中

等待着儿子第一声呼唤

瞿秋白烈士身后只留下一名继女——瞿独伊。革命者也会有种种痛苦,但从小我走向大我,使他们成为“大写的人”。

在《百炼成钢》中,类似的感天动地的英雄比比皆是,比如李大钊烈士(汪涵饰)就义前,他的学生、共产党员张挹兰拦住他说:“先生,让学生先走。”李大钊平静地回答道:“我是老师,走在前面,应该,应该。”

把这些闪耀的珍珠串联起来的,是影片中不断响起的《国际歌》,这是《百炼成钢》创作者们的精彩一笔——《国际歌》中蕴含的崇高感,以及理想主义气质,与《百炼成钢》的主题彼此共振,强化了感染力。

毛泽东在词中曾写道:

国际悲歌歌一曲,

狂飙为我从天落。

“国际悲歌”非常传神——《国际歌》确实充满悲怆,但这份悲怆绝不肤浅,它涤荡着人们的心灵——不麻木,不退缩,从小我走向大我,因为正义与光明就在前面。

无数烈士牺牲了,成就了中国革命的传奇,他们中许多人没留下姓名,但他们的精神与日月同辉

这部剧可为今天人的精神“补钙”

经过40多年经济高速发展,如今中国已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今天,我们已彻底走出百年梦魇,将“东亚病夫”“一盘撒沙”“有家无国”等传统糟粕基本剥除。如果前贤们能看到今天,将多么欣慰。

然而,高速增长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过度关注物质生活,消费主义文化侵蚀等。

今天的年轻一代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富的一代人,可他们中不少人却最爱抱怨,一边埋怨“内卷化”,一边又用“躺平”对抗,他们看不到老一代人都是从996走过来的,以为自己最不幸。明明更富裕了,为什么反而会花式喊穷?这恰恰说明,物质生活不能补偿一切,人依然需要精神力量。

不向往崇高,一切个人努力都会落空;不追求公义,私民的挣扎只是虚度人生;不追求精神的丰满,物质的丰盈只能让灵魂更痛苦;不接受真实人生的伤痛,注定会留下精神上的疤痕……

《百炼成钢》的价值在于,它帮助人们在精神上“补钙”——战争年代过去了,但为人类谋幸福的理性并没过去;今天不再需要普通人去抛头颅、洒热血,但牺牲精神、奉献精神依然决定着一个人的价值。

人是万物中最主动的过客,世间万物,只有人类能构成大型社会,事实证明,在基因层面,只有人类具有组织化的天赋,再孤独的人,都会用自己的方式融入群体、为群体做出贡献,因为崇高是与生俱来的天赋。

唤醒心中的崇高,点燃自己的天赋,这是“过去与现在”的枢纽,更是历史剧的责任。从这一点看,《百炼成钢》为今后的历史剧立下了一个标杆。

 2 ) “百炼成钢”的不只是时代经典歌曲,还有故事里的他们

“有没有一首歌会让你跟着轻声和”,当时代专属BGM响起,你会想起谁?

流火七月,主旋律影视作品齐齐献礼,在一众优秀的作品中,有一部作品尤为亮眼,它就是《百炼成钢》。

伴随着一首首时代歌曲,那些曾经在课本里出现的人物与故事浮现于眼前,是不是挺特别的?

鲜:“以歌咏史”串起百年

当别的献礼片还在用时间和人物成长作为轴线开始讲故事,不走寻常路的《百炼成钢》首先抛出的是八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

实话说,这些脍炙人口又充满年代感的歌人人都会唱,可仔细咂摸,有多少人知道这里面每一首歌都是代表那个时代专属的BGM,这些歌之所以广为流传,不仅仅是因为朗朗上口、意义特别,更有不能割舍的故事。

剧中,李大钊、陈独秀等革命先驱们在黑暗中寻求光明,他们都曾经被同一首歌所深深打动。

从一开始只能简单地哼唱,到几经修改终于翻译出中文歌词;在音律之外,这首歌《国际歌》里藏着的正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革命火种,至今都是学生们音乐课上的必学歌曲。

看过不少谍战片的我们对于那段处于黎明前黑暗的历史绝不陌生,当时,曾经创作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曹火星与哥哥立场理念不同,因为这首歌兄弟间产生过不小的分歧。

可这首歌在当时,直至现在都依旧深入人心并非仅仅因为朗朗上口,这首歌里代表的正是广大群众的信任以及共产党人必胜的决心。

新中国诞生之初,在《歌唱祖国》这首无比振奋人心的歌声中,设计出“两弹一星”的元勋钱学森、郭永怀、邓稼先等科学家们选择放弃国外舒适的生活,要以知识报效祖国。

在物质极度贫乏的条件之下,他们凭借着简陋的设备克服困难不断验算,立志要靠自己的力量让中国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实现真正的“繁荣富强”。

70、80后的小伙伴都听过《祝酒歌》,这首歌走俏时,恰是改革开放春风吹遍神州大地的时刻,也是国有企业的改制正在经历阵痛之时。

但和平年代亦是求新、求变、充满希望的年代,《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当年也曾经也红透了半边天,这背后有澎湃汹涌的激荡,也有像简凡、宋勤勤他们这一代人渴望突破的心。

用时代金曲歌单打开百年故事,《百炼成钢》的视角特别就在于,将歌声和历史、音律和影视的跨圈融合。这些音乐的存在不仅仅是大众耳熟能详的作品,它也让这些真实的人物变得鲜活起来。

活:角色饱满有血有肉

有了让故事鲜活的叙事模式,《百炼成钢》八大版块中的海量人物如何在曾经熟悉的故事里“活”起来也经过了一番精心设计。

首先是角色“活”,在故事主线格外精彩的同时,《百炼成钢》里每一个部分中都有令人眼前一亮的人物,这些不被大众熟知的角色,让每一个真实存在的人和事变得更加的立体。

在7月9日晚播出的剧情里,响水村里一生都在想办法为村民改善用水难问题的老支书水根就刻画得十分生动。

从期盼到无奈,再到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找到水源的欣喜,这一路的艰辛与不容易都在找到甜水的这一刻得到了慰藉。水是生活必需品,为了找到水,很多人都是竭尽所能的努力。

负责研发“两弹一星”的科学家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出于工作的特殊性质需要遵守保密条例并常年工作在基地,这其中的克制和隐忍不言而喻。

想给孩子买鞋,却因为常年工作并不能准确知道孩子的尺码,这样生活化的细节里,更能窥见郭永怀因为专注工作对家庭疏于照顾产生的愧疚。

他们的妻子与亲人多年以来给予的支持与理解,彼此之间信任的感情,也构成了这个故事里最动人的部分。

包括在长征路上不惧艰险的朱勇、杜春风、云贵川、马胜,以及牺牲在雪山上的无名女兵,他们的滚烫的青春被永远定格在最美的年华。

其次是演技“活”,《百炼成钢》中有像刘威、郭晓东、李乃文、林永健、王劲松这样的老戏骨,他们的演技自是不在话下。

更有像汪涵、何炅这样的专业主持人跨界出演,有一说一,汪涵扮演的李大钊不但气质形象上都十分接近原型,台词功底不俗,更把革命者独有的风骨和气节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在年轻角色的刻画上,褪下明星光环的年轻演员们同样完成得相当不错。

二度扮演伟人的王雷这一次对角色的理解更深,心怀天下、家国情怀在他的演绎下既浓郁又克制。

陈晓扮演的瞿秋白气质不凡,还兼顾了革命拓荒者的从容与淡定,在他的眼神里,能够看到对于革命的向往与希冀,也能看到临刑前的坚持与坚毅。

对于大胆启用年轻演员参演正剧,湖南卫视其实也早有先例,早在2007年,《恰同学少年》里年轻演员就已经挑起大梁初绽头角。

而有赵丽颖、张艺兴、吴磊、谭松韵、王一博等多位年轻演员参演的系列短剧《理想照耀中国》口碑不俗,他们在剧中的表现可圈可点,不输老戏骨。

情:鱼水之情激荡人心

《百炼成钢》作为群像剧刻画的人物不少,尤为珍贵的是这里面出现的每一个人物都与党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意,这也是打动观众的终极武器。

大时代背景之下,革命先烈们的亲情、友情、爱情刻画得极致细腻,这里面有陈独秀与儿子们在追求信仰的过程中,从不理解到紧紧相连在一起的父子亲情。

瞿秋白夫妇,钱学森夫妇、郭永怀夫妇,这些革命先辈的爱情里不单单只有相互信任与理解,还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和理想。

而这一份相互信任和无悔的付出也存在于党与人民之间。

在《为希望祝酒》、《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两部分中,党和人民之间的情感更犹如“鱼水之情”一般,在祖国成长的过程中始终相辅相成。

90年代,华钢改制期间,党和国家给予了极大力度的支持,在提升企业产量到产品销路都一路绿灯。

为缓解国企改制的阵痛,帮助工人再就业,真正做到了从人出发,以人为本。

在改革大潮的推动之下,企业的员工积极响应“下岗再就业”的号召;但作为华钢人,他们的情怀不变,初心不变,始终保持了深厚的感情和荣誉感。

又比如吃水一直困难的响水村,党和政府派来专门的扶贫干部帮助当地老百姓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在解决了困扰了祖祖辈辈几代人的老大难问题之后,还为村里带来了发家致富的方式方法。

打井找水源的过程中突发大雨,看着只能在简易工棚里休息的部队官兵,于心不忍的老百姓将村里的学校教室整理干净,并用自家帘子挡住没有玻璃的窗框,为士兵们遮挡风雨。

国家给农村带来精准扶贫的支持和信心,而村民们也不再迟疑,一马当先积极响应号召入股合作社。

从“中国扶贫第一村”福建赤溪,到“精准扶贫”首倡地湘西十八洞村,从宁夏贺兰山到四川大凉山,经历37载春秋,像雷悯农、李丹、龙湘平一样的青年扶贫干部一代一代将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奉献给了这片热土,“授人以鱼的同时授人以渔”只为能够早日看到全民脱贫的美好盛世。

随着《年轻的朋友来相会》这首生机勃勃的歌曲响起,整个剧集推向高潮的同时,观众们再一次被这些剧中的故事与人物所感染。

以史为鉴、以史为师、以史为镜,从这座百年“宝藏”中汲取砥砺奋进的力量,正是《百炼成钢》所要展现与表达的意义与初衷,历经百年风雨兼程,百炼成钢的不仅是伟大的祖国,还有那些不能被忘记的人民英雄。

 3 ) 新手,想知道我想剪辑百炼成钢的视频

新手,想知道我想剪辑百炼成钢的视频

我想剪辑百炼成钢的电视剧,但是不知道怎么剪辑第一集或者后面的剧集

我看了很多百炼成钢的视频,我不想照抄来剪辑

所以下载了豆瓣,看看一些电视剧的剧集介绍然后发布了这个。有哪位大佬教教我。

我们的祖国是先烈们用他们的鲜血,他们身躯,他们的努力迎来这个繁荣昌盛的新中国

 4 ) 致敬革命,勿忘先辈

以前总是不懂,为什么爸妈那一辈的人,总是对上一辈革命先烈们有那么特别的情怀和敬仰,直到认认真真看了这部《百炼成钢》我好像终于明白了一些。

其实一开始会看这部剧纯属缘分,陪老妈看电视的时候不自觉跟着看了入迷。从前的革命主旋律剧集,好像大多数都是非常成熟的特型演员们,演技虽然是好、扮相也是真的像,但是实话实说作为年轻人来看的话,翻来覆去,老面孔的吸引力着实有限。百炼的选角就比较贴合人物的年龄,可能某些地方还担不起形神兼备,但胜在代入感更快、共情力也更强。

用8个小篇章、8首主题曲串联起的百年建党史进程,这样的模式足够新,也挑战着观众们的看剧习惯。刚刚看完了第一个篇章《国际歌》的故事,最大感触就是故事讲得丰盈——每一个与这首歌有关的人物都有认真的去描绘,又巧妙的联系到一起;故事构成丰满——大到故事情节中的各种铺垫串联、台词暗喻,小到服化道和置景灯光的各种考究,细节感都做的很到位;情感表达丰富——既有毛主席、李大钊、陈独秀等等这些历史大人物的情怀表达,也有“秋之白华”般的动人爱情、陈家两兄弟和父亲之间的亲情父子情等等细腻的情感输出......

短短五六集的时长,太多风风雨雨只能压缩成几个镜头,但即使难以悉知全貌,也能在剧中的几个经典名场面中感知到前辈们深深的不易。李大钊先生英勇赴死,即使有“认罪保命”的机会也丝毫不曾退缩,将国际歌的精神贯彻到了生命最后一刻;陈延年、陈乔年两兄弟,在同一个地点英勇献身,只为后人能享受到前人披荆斩棘带来的幸福;贺龙带着无数脖系红飘带的起义军奋勇杀敌,冒着枪林弹雨也从不后退;翟秋白在罗汉岭刑场上迎着清风喋血而亡,直到最后一刻仍心怀信仰......最后时间来到了今天,在艺术化的时空交错里,众人齐唱着那首摄人心魄的《国际歌》。没有当年的他们,就没有今天的我们。

为什么老话常说“五星红旗是被革命先烈们的鲜血染红的”?只有亲眼见到了战争的残酷、领会了先辈的不易,才能明白今天的平安喜乐有多么来之不易。一部值得一看的品质好剧,安利给你们。

 5 ) 《百炼成钢》主旋律题材新拍法——用歌声回顾建党历史

近年来,许多影视剧创作团队都在深耕主旋律题材,力求为党的100周年献上一份独特的礼赞。《百炼成钢》就是其中一部将音乐元素与党史故事巧妙融合的献礼剧。《国际歌》《万里长征》(七律长征)《黄河在咆哮》《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最可爱的人》《歌唱祖国》《为希望祝酒》(在希望的田野上+祝酒歌)和《年轻的朋友来相会》这些时代名曲,组成了剧中的八大板块,以不同时期的关键事件回顾建党百年的峥嵘岁月,极具新意的同时又意义非凡。

第一章节,《百炼成钢》选择了“国际歌”这支颇具领路性质的歌曲,以其从原版到译版的诞生之路为引,串联起我党从无到有的奋斗征程。伴随雄壮激昂的旋律,我们回顾了李大钊、陈独秀、陈乔年、瞿秋白等诸多革命前辈的历史故事,其中更有如陈望道废寝忘食翻译《共产党宣言》,拿墨汁当红糖等生活化细节,让人一看入神。篇章结尾,“声入人心”男团以美声唱法高唱《国际歌》,历史人物“回归”与当代人合唱同一首歌的震撼场面,象征着薪火传递,革命精神永远不灭的深刻寓意。

“保卫黄河!保卫家乡!保卫全中国!”剧情走到抗战时期,《黄河在咆哮》最能体现全民族团结一致,抵御侵略的决心!从“流亡三部曲”《松花江上》开始,到讲述第二十九军大刀队的《大刀进行曲》,八路军游击队的《游击队之歌》,毛主席《论持久战》后诞生的《到敌人后方去》,再到雄浑有力的,中国交响乐史上第一首具有影响力的《黄河大合唱》。八年抗日救亡路,多少民族英雄血。每一首歌的诞生都有故事,每一句歌词的背后都有深意,因为有了音乐元素的融入,让那段鲜红的历史更加波澜壮阔。

旋律是情感的简写,歌词是历史的缩影。

影视剧中,音乐参与叙事很常见,但用音乐史“导流”故事却非常稀有。在《百炼》里,泛音乐元素被赋予了更重要的意义。从前三个篇章及情境段落来看,美声、合唱、朗诵、芭蕾、民乐、交响乐等多种表达形式,配合流畅快节奏的剧情推进,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党的精神谱系都一一被生动地科普、传达。比起历史书本里抽象的文字,重视影像与音律的协同输出的《百炼成钢》,显然更震撼人心。

歌声激荡百年传唱,英雄信仰百年不朽。在建党百年之际,这样一部敢于形式创新,又将建党精神进行了深度解读的作品,在把革命力量传递给大家的同时,又能让观众在多元化的氛围下学习、回顾历史,非常值得认可。

 6 ) 中共一大船上哼唱的那首无词版《国际歌》,深深地感动到了我

开篇就是一片漆黑,而黑暗中划亮第一根火柴,点亮第一束光明的,是年轻的润之先生。

第一集的开头给我的感觉十分接近高品质舞台剧的效果,昏黄的灯光下,拥挤的码头,鱼龙混杂的人群和若有所思的他们。

“这一停电,黑了,刚才吵得头痛的世界立马又安静的吓人”

“国人在黑暗里面待得太久了,他们恐惧黑暗,他们需要光啊......”

短短两集,多得是这样内涵丰富的深刻台词。

怀抱美女的军官前脚向美人炫着富、后脚就对前来乞讨的穷老百姓破口大骂

元气正足的少男少女们,围坐在一起因为《新青年》上自家先生的文章而激动不已

每一幕都是国情现状的细节铺垫,不漏声色又恰到好处。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我相信民众只要被点着,必是闪电,必是烈火,必将荡涤黑暗!”

说出这些话的润之先生,用自己的一生去实现了这一切。

在出国的码头上,热血青年们看着陈独秀先生的文章而燃情躁动,称其为“吾辈之楷模”,而作为亲生儿子的陈延年,却在愤慨反驳,撕文泄气......这样的思想矛盾、思维碰撞,其实也是在影射当时的社会环境。

那个年代的人们,其实说来也单纯。

他们会为了自己心中坚守的信念而付出一切,甚至生命。

醉心翻译共产党宣言的陈望道,柴房痴读一整月,粽子蘸着墨汁吃进嘴里也觉得甚是甘甜

强大如先行者陈独秀,也会因为自己与儿子之间的父子矛盾而垂目

支持丈夫、支持革命的杨开慧,不仅从未埋怨过分毫,还用《国际歌》作为自己的结婚喜乐

在船上低调举行的中共一大,所有人一起哼唱着那首不会歌词的《国际歌》......

剧中一幕又一幕我们从前未曾了解过的历史细节,似乎把那个闪耀着红色光芒的年代,生动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一众年轻的面孔,将略显厚重的史实用一种极具青春感染力的方式表现出来,让我这个95后,也看的津津有味,一秒不忍错过,原来历史是如此引人入胜。

感谢这样一部有态度的品质好剧,让生于当代的我们,也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去认认真真的品读属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每一个细节都不错过。

 7 ) 全新的篇章,感动延续

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组织突击队”

“他刚才说的那两个员,是干啥的?”

“不怕死的人”......

马胜简单粗暴地解答,却是最贴切的形容。可能现在的我们很难通过文字和言语去感受到那种浓厚的革命氛围,但是看了这部《百炼成钢》,用眼睛和心去认真感受一番,似乎就能明白一些。

李周、马胜、大力一行少共国际师的“娃娃们”,面对敌人布下的“二十个师”的口袋阵法,毫不畏惧的奋勇直前。在他们看来,只要大部队需要,哪怕前面迎接自己的是枪林弹雨、洪水猛兽,也会一往无前的全速冲。

留守原地的李周,看到前来后卫的陈树湘的部队,听他说着整个部队大家都没有打算撤退的计划,身受重伤的他也选择了留下,其实他本可以有被人抬着渡过湘江的机会,但是他放弃了这样的机会,选择了为中央部队“鲜血换时间”。

“我自己的时间,今天就在这停止了”

战争的是残酷的,而它的残酷若你用心去体会了,定能明白革命先烈们的伟大。看着荧幕里的他们,明明每天都在枪弹炮火中不得安生,但是却每个人都充满了劲头,每个人都被一种浓厚的信念包裹着、滋养着,这种信念,叫做革命。

湘江一战有多惨烈?在水流缓慢的岳王塘,江水被革命烈士们的鲜血染红。

“三年莫食江中鱼,五年不饮江中水”

年纪轻轻轻的“新兵蛋子”大力,看起来还对战场和敌人的炮火有些害怕,在决定留守的时候,听到马胜他们说着他们渡江希望渺茫的时候,还有些惶恐。但是真正到了战场上,他怕了吗?

和李周、马胜接力炸碉堡的时候,大力何曾怕过!看到两个人被敌人的机关枪逼停了,他大喊一声给自己壮着胆就捡起掉落的手榴弹冲了上去。在和马胜一行少共国际团成员们留下殿后时,大力不顾一切的救下了马胜,自己却奉献了年轻的生命。最后那一刻,他怕了吗?我想没有。要非说怕,他怕的也不是战死,而是怕父母养育自己一场自己却“连个影子都没留下”......

“我们是同志,我们都是你的影子!”三年、五年,还有共产党的一百年,个中不易处处令人心疼侧目。

一部非常良心又让人深感震撼的品质好剧,实名制安利给你们。

 8 ) 有一种爱情叫“国家机密”!

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隐秘的角落——新疆罗布泊,成功爆炸。

1967年6月,我国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爆炸,美国花了7年零3个月,英国花了4年零7个月,苏联是6年零3个月,法国是8年零6个月,中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

“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名字,如那朵响彻世界的蘑菇云一般,早已家喻户晓。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邓稼先一生的真实写照,他把短暂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献给了这份伟大的工作。

然而,在伟大的背后,更不容忽视的人物是邓稼先夫人——许鹿希,邓稼先的功勋有她的一半。

1950年8月,26岁的邓稼先获得美国普渡大学核物理专业博士学位。

美国政府为年纪轻轻就这么优秀的邓稼先开出优异的研究条件、生活条件,希望把他留在美国。

邓稼先的老师、同校好友纷纷出言挽留,但他一一婉言谢绝。

在获得博士学位的第9天,邓稼先毅然和二百多位专家学者一起回到百废待兴的中国。

电视剧《百炼成钢》里,年轻的作曲家王莘问邓稼先:“这次您回到祖国,带来什么好东西啊?”

邓稼先说:“我除了带了几双中国眼下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给我的父亲,还带了我所学的知识,要献给祖国。”

归国3年之后,邓稼先和青梅竹马的许鹿希结婚,两人度过了5年宁静的幸福生活,之后便是长达28年的两地相思。

1958年秋,剧中的钱三强(王劲松 饰)邀请邓稼参与国家机密项目:“新中国准备放一个大炮仗,想请你来参与这个大炮仗的理论设计。”

对于上级的意见征询,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他在践行曾经说过的话——回国,把所学的知识都献给心中热爱的这一片土地。

但这也就意味着邓稼先要在学术界消失,要在世人眼中消失。

他不能再参加学术会议,不能发表论文,不能与人家有接触,不能与外界联系,甚至连很大概率能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都要放弃。

工作成绩再大,功劳再大都无人知晓,从此做隐姓埋名人。

最后,还有一处最不近人情的地方:这是一项高度保密的工作,对自己的妻子、亲人都需要保密,而且是没有期限的保密。

所以,作为妻子的许鹿希能不能接受?

剧中,许鹿希(丁柳元 饰)下班晚了,匆匆忙忙地赶回家,不料餐桌上摆好了三菜一汤,四副碗筷,丈夫邓稼先在房间里哄两个孩子睡觉。

邓稼先(于洋 饰)异于往常,他殷勤地拉开座椅,请妻子入座,给许鹿希夹菜……

现实中的那天晚上,邓稼先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睡不着,思虑良久,他说:“我要调动工作。”

许鹿希问,调哪儿去?

他说,这不能说。

许鹿希又问,做什么工作?

他说,这也不能说。

最后,许鹿希退而求次地说,你给我一个信箱的号码,我跟你通信。

他说,不能写信,不能通信。

这让许鹿希忍不住哭了出来,她刚30岁,两个孩子尚年幼,丈夫却突然要在生活中消失,却又不告诉她到底要去做什么事,是否会危及生命安全,为什么要下这个决心……

许鹿希到底要适应多久没有丈夫,孩子没有爸爸的日子,她得不到一个明确的答案。

剧中的邓稼先说:“我把生命献给这份工作了,干好了,干成了这件事,我这一生,都是很有意义的。”

而现实中的许鹿希给了丈夫一个承诺,我支持你。

1959年,苏共拒绝提供原子弹数学模型和有关技术资料,紧接着又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全部专家,连一张纸片都不留下。

还讥讽地说:“离开外界的帮助,中国20年也搞不出原子弹,就守着这堆废铜烂铁吧。”。

没有大型计算机,没有数学模型,缺少数据资料,时间短,环境恶劣……邓稼先是真正意义上的白手起家。

唯有的工具是算盘、计算尺和几台手摇计算机,算一遍耗时一个月多,为了拿到准确的原子弹理论数据模型,他们整整花了一年多,来来回回算了九遍,而这才只是开始。

此后的邓稼先,“人间蒸发”。

在邓稼先埋头苦干的时候,剧中的许鹿希下班回家,看到两个孩子坐在台阶上等爸爸等睡着了。

他们稚嫩的小手拿着爸爸最喜欢的“杨家将”海报,用铅笔在上面写着“祝爸爸生日快乐”。

许鹿希知道孩子们想爸爸了,但她也只能是抱着两个孩子,流着泪安慰他们:“爸爸很快就回来了。”

在邓稼先长期离家,不知去处的日子里,免不了邻居的猜忌,以为邓稼先是被抓了,还是抛下妻女另结新欢。

面对不明真相的猜疑,许鹿希可以随便用“出差了”打发。

但是面对孩子们一次次期待地问“爸爸呢”、“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她不忍心让孩子们失望,却又深感无能为力,心理承担了巨大的压力。

在邓稼先离家的28年间,夫妻两少有几次的见面都是来去匆匆。

什么时候回来,许鹿希不知道。

什么时候走,一个电话,马上汽车就在楼下等,警卫员一上来就跟着走了,两人来不及说上几句话。

许鹿希一个人默默养育一儿一女,送15岁的女儿参加内蒙古的建设兵团,送走了邓稼先的父亲,送走了自己的母亲。

她还兼顾着自己的事业,作为较早的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在教育战线上,辛勤耕耘四十六个春秋。

1986年6月,《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刊登了“两弹元勋——邓稼先”的长篇报道。介绍了他为研制原子弹、氢弹等核武器,与爱人许鹿希分别28年,隐姓埋名,为祖国奉献一生的光辉岁月。

但此时的邓稼先虚弱地躺在病床上,他的生命走向了最后的阶段。

许鹿希坐在病床边守护着,为邓稼先念着歌颂他奋斗岁月的特别报道,念着,念着,她声音哽咽了。

邓稼先深受晚期癌症的疼痛折磨,身为医学教授的她,却束手无策……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去世。

从1953年到1986年,夫妻两相处最长的时间也就是婚后5年,以及邓稼先生病住院这一年,许鹿希不相信,20多年的等候,就是这样吗?

在邓稼先逝世后,许鹿希依旧对他念念不忘,家中的陈设一如既往,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那套60平的旧房。

她和孩子们一起编纂《邓稼先传》、《邓稼先图片传略》,在整理和修改的日子里纪念爱人。

也许有人会问,苦等28年,值得吗?

王国维先生曾以三句诗词囊括人生的三个不同境界:许鹿希的思想之初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她以一句“我支持你”等不知道何时何日归来的邓稼先。

在一年、5年、10年的等待之后,或许许鹿希有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她一个人历经世事,看透许多东西。

最后带着“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领悟,舍弃自己,换取一段旷世爱情。

“两弹元勋”邓稼先与他的爱人许鹿希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支持,跨过所有过不去的坎,28年的等候是人间绝美的爱情。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

 短评

天天接受革命的洗礼,认识了好多闻所未闻的人。

6分钟前
  • 武侠小王子
  • 还行

之前看网上说是“以歌咏史”的形式,感觉好奇所以跟着爸妈一起看了一下。可能因为最开始的剧情都是围绕《国际歌》展开的吧,整体结构看起来确实很像散文,和其他的主旋律电视剧不太一样,挺特别的。演员方面,不得不说汪涵太让我惊喜了!最开始还不太能想象他演李大钊会是什么样子,但从他一出场开始,举手投足之间就是李大钊本钊,选角特别合适。

8分钟前
  • Hangain
  • 推荐

陈延年是我最佩服的人,他早期信仰无政府主义,并且通过实际行动去证明,虽然后来失败了。后来他慢慢发现只有彻底推翻腐朽的政权中国才有救,又改读马克思理论,从不盲目跟风,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样的人怎能不爱?

10分钟前
  • grace-xhu
  • 力荐

人物选角表演,民国居所服装礼节等细节之处不能见精神,可以更精细些

13分钟前
  • 程紫禁
  • 还行

看到在刑场上,李大钊从容赴死这一段,我的眼睛里就像进了沙子似的,眼泪彻底止不住了。汪涵演的可真好啊

17分钟前
  • 暴打鹅
  • 力荐

看了两集,挺特别的剧

22分钟前
  • 醒了吗
  • 还行

李佳航的张伟太过于深入人心了

27分钟前
  • 电影院的流浪狗
  • 还行

故事从革命家瞿秋白翻译《国际歌》徐徐展开,一首振奋全世界无产阶级人民展开斗争的歌曲,在他的笔下燃起了燎原之火。整部《百炼成钢》,用令人精神振奋的革命歌曲,串联起中国近现代的革命史。时空回溯的交织体验,令观众仿佛身处于那个热血沸腾的革命时代。《百炼成钢》呈现给我们的,是帮助人民思想冲破牢笼的革命家,和为保卫祖国而一往无前的勇士。从为抗日战争而前仆后继的八路军、新四军,到抗美援朝被称为“最可爱的人”的解放军;从为新中国无私奉献的科学家,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创业者。八首经典歌曲,汇聚成了一首全新的百年赞歌,是给党和人民的一份珍贵献礼。

31分钟前
  • 方聿南
  • 推荐

看到李大钊同志走上了刑台,心中百感交集,正是通过李大钊同志等一批革命家们的不怕牺牲,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使大批先进青年接受马克思主义走上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6分钟前
  • 明光暗影
  • 还行

我暗搓搓地期待钱部长出来参加歌唱祖国大合唱,然而并没有~

37分钟前
  • 神豚
  • 还行

陈独秀和陈延年吃面这段细节太好哭了,两父子都是针尖对麦芒,然而始终连接他们浓浓的亲情是不变的。刘威老师老戏骨啊,举手投足都是戏!好看!

40分钟前
  • 胡阿忧
  • 力荐

叙事风格还是蛮有新意的,用一首首歌串联起一个个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就连不爱学历史的我在看完一集之后都能毫无困难地记住那些人、那些事了。更难得的是,演员都很在线,尤其是王雷啊,演的是真的很不错,第一眼看到都没认出来是他~

42分钟前
  • 深夜的阿斯伯格
  • 推荐

陈晓的瞿秋白和原型太贴了,很多人可能对国产献礼剧有些小偏见,其实真的看完会很有感悟,毕竟历史书上不一定会将那一段历史书写的那么详细。很羡慕瞿秋白和杨之华的爱情,志向一致琴瑟和鸣。

47分钟前
  • 娱乐圈梗姐
  • 推荐

陈晓的瞿秋白气质儒雅气场十足,特别是出场从马车下来,站在雪花下希冀的眼神很好,秋之白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残酷革命下浪漫的革命爱情故事很戳我,但是剧剪的很零碎,剧整体水平有待提高,陈晓唱的歌应该是配的,台词是原音进步很大

50分钟前
  • 熊猫舅舅
  • 还行

“秋白之华,秋之白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陈晓的瞿秋白刘烨的杨之华还原度很高,革命中也能有让人为之向往的浪漫爱情。

55分钟前
  • 贝果在唱歌
  • 推荐

45集,太长了,没耐心,还不如去追《理想照耀中国》

57分钟前
  • fw郑景仁
  • 还行

虽然是电视剧,但导演的调度意识很强,第一集开场车站送别就是一个长镜头,熙熙攘攘的街头景象很有现场感;停电之夜,黑暗中点燃的那盏灯象征意义很强,年轻人之间的理念之争,也颇有历史感。从某种意义上说,搞革命就像白手起家去创业, 理念、团队、方向、执行都很重要,这群年轻人能走到最后,实现创业成功就是一部当代史。才看了两三集还不错,希望后面越来越多惊喜。

60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表白陈晓饰演的瞿秋白先生!!!陈晓的形象和先生儒雅矜贵的气质太贴合啦!在教室里踱步、授课,慷慨激昂却又温文尔雅,从外型到演绎都很让人惊喜啊!

1小时前
  • 吹哥
  • 力荐

能让蒋介石担忧重视,叶挺真真是个传奇人物,铁军将领名不虚传!!!另外这部剧扮演周总理的演员很适合,他的眉眼和周总理的从容儒雅的气质真是有那么几分相似;蒋介石的扮演者的选角也很不错,我之前看建国伟业中年蒋介石是张国立扮演的,这部剧的演员简直就是年轻版的蒋介石。主创团有认真选角,很用心,点赞!

1小时前
  • 麻木粮姜
  • 推荐

只要冲破黑夜,穿过硝烟,跑过灰暗,就能看见黎明,望见曙光,触碰天亮了。那首歌里唱“要为真理而斗争”,真理啊,真是永远闪闪发光着的。而那些漫长的苦难的锤炼的血泪的淬火的过程,永远是先烈们鲜活存在过的明证。虽是主旋律戏剧,但很新颖地以八首组歌串联,用音乐来诠释咏史,听来也觉心潮澎湃、悠扬、激昂。

1小时前
  • 不良生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