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封印

剧情片其它1957

主演:古纳尔·布约恩施特兰德,本特·埃切罗特,尼尔斯·波普,马克斯·冯·叙多夫,毕比·安德松,英加·吉尔,毛德·汉松,因加·朗格里,古内尔·林德布洛姆,贝蒂尔·安德贝里,安德斯·埃克,奥克·弗里德尔,古纳尔·奥尔松,埃里克·斯特兰德马克,Siv Aleros,斯滕·阿登斯坦,哈里·阿斯克隆德,本克特-奥克·本特松,凯瑟琳·贝里,莱娜·贝格曼,托尔·博龙,古德龙·布罗斯特,本特·伊尔贝里,拉尔斯·格兰贝里,贡勒格·哈格贝里,托尔·伊塞达尔,乌尔夫·约翰松,乌诺·拉松,伦纳特·利亚,拉尔斯·林德,戈东·勒韦纳德勒,

导演:英格玛·伯格曼

 剧照

第七封印 剧照 NO.1第七封印 剧照 NO.2第七封印 剧照 NO.3第七封印 剧照 NO.4第七封印 剧照 NO.5第七封印 剧照 NO.6第七封印 剧照 NO.13第七封印 剧照 NO.14第七封印 剧照 NO.15第七封印 剧照 NO.16第七封印 剧照 NO.17第七封印 剧照 NO.18第七封印 剧照 NO.19第七封印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1:41

详细剧情

  海滩边,巨浪滔天,英武的骑士布洛克(马克斯•冯•西多 Max von Sydow 饰)与黑衣死神(本特•埃切罗特 Bengt Ekerot 饰)摆下了一盘生死棋局。在下棋的过程中,骑士在回顾自己的人生,所见所闻暗合圣经的图景。十四世纪十字军东征后期,欧洲大陆瘟疫蔓延,民不聊生。布洛克曾遇到过马戏团的一对夫妻,丈夫笃信神明,无比虔诚,妻子则更加现实,唯命是从。他们的相濡以沫让幸福唾手可得。骑士在树林中邂逅了铁匠夫妇。铁匠非常粗鲁,他的妻子很是风骚,他们在树林里对着路人演出双簧,仿佛一对可笑的傀儡。最后,在经历过集体膜拜的祭奠仪式后,武士和他的朋友们再次遇到了死神,曾经的无助与恐惧,愤怒与怀疑,都化作了人生的诘问……  本片获第10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长篇影评

 1 ) 与死神下棋

    应该说在开始看《第七封印》之前,我的心里是颇为紧张的,因为据说这片巨难懂,还有人说要看过《圣经》后才能很好的理解此片。当然,事实上没这么夸张,我不敢说按照导演的意图理解了此片,起码我有了自己的理解。毕竟,看电影是件很私人的事情,如果一部片子让我能从中受到一些启示,一些触动,这部影片对于我来说就是很不错的片子了。比如这部《第七封印》,我喜欢这样的片子,在一种宏大动荡的历史背景下揭示着人性,思考着生命的价值。
    对于“死亡”,哲人们总是不懈的思考,在面对死亡时,人类的本性和情感往往得以充分的展示。在这部影片中,“死亡”以死神的形象出现,这样它便不是一个被思考的受动者了,他成了仲裁者,成了拷问者,以第三者的身份冷冷的观察着人们在一场灾难中的表演。了解那场给欧洲造成巨大创伤的黑死病的人都可以想象那场灾难的惨象,死亡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上帝在关键时刻把人们抛弃了,人们的信仰动摇了,地狱不再可怕,因为人间就是地狱。该片不是要展示那段历史的史诗片,而是一部有着深刻思考的影片,影片一开始那位骑士布洛克便面对死神的仲裁,他和随从的生死取决于他和死神的一局棋。与死神下棋确实是伯格曼在这部影片中为我们设计的一个颇为有深意的意境,人生就如棋局,充满了变幻,在布洛克和死神的第一局棋中,他作弊赢了死神。死神是个可怕的形象,但是那一刻,布洛克的求生欲望如此强烈,以至于敢于跟死神作弊。而在我们的人生中,也不时“作弊”,人类社会这盘棋有它的规则,但是总会有人为了“赢”作弊,在求生时,这样的“作弊”更是无所顾忌,一位有着高尚情操的骑士敢于为了生欺骗死神,那么人间的芸芸众生在一场灾难中为了求生又会顾忌什么呢?
    在一场灾难面前,道德总会出现危机,尽管事后,人们往往去从中寻找些人性的光芒,但是,但凡闪耀光芒的“光源”总是强烈但是稀少的,它照耀的永远是后人,当时的人更多的在一种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情绪中绝望的狂欢。在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幕幕道德沦丧的情景,而在灾难中,绝望的人们进行这自残和残他的仪式。片中有段情节颇为震撼人心,在一群人围看小丑表演时,一对行进的“苦行僧”般的队伍打乱了困局中的欢乐气氛,带队者一番世界末日般的讲演结合队伍中人们痛苦绝望的哀嚎看着很是悲惨,一幅末世情景让人心悸。在灾难前,人们容易失去清醒与冷静,理性的光芒在这个时候容易被躁动所掩盖,于是人们要为上帝降下的惩罚寻找罪人,他们或者靠自我的拷问与惩罚求得宽恕,或者如片中那样靠惩罚“与恶魔通奸的女人”寻求寄托,残忍的寄托方式透出的是人们的绝望。
    从历史来看,灾难总会过去,当很多人陷入上帝的最后审判就将到来的惊慌时,总有人怀着希望艰难的生活着,等待着云开日出的一天。片中,约夫和妻子米亚便是这样的人,而他们的孩子米雪更有生命延续和寄托的美好象征意义。约夫显得很卑微,很弱小,但是却又带着一丝无忧无虑的乐观,他和妻子没有末世的罪恶邪念,也没有沉重的心灵拷问,他们的心灵倒显得最为纯净,最为坦然。而在最后,正是他们一家得以幸存,约夫在幻象中看着死神带着一些人跳舞,他和妻女牵着马车,继续他们的旅程,而男人、女人、孩子也仿佛是一种完整的人类的组成,这个家庭继续他们的生活,人类也历经灾难后,继续着未知的历程。
    这部伯格曼的经典作品确实充满了思考,在艰险的环境下人究竟该怎样才能生存下去,人又该怎样的生活,做一个理想主义者,还是一个犬儒主义者;是在灾难中作恶狂欢,还是坚持自己的道德底线;是平凡而安然的生活,还是痛苦的去追寻救赎的道路。死神冷冷的看着人们的表现,他仲裁着,他带走了一个又一个人,但是带不走全部。约夫一家还是快乐的上路,继续着他们的人生,为这部带着阴郁气氛的探讨型电影留下了一个亮丽的结局。

http://handsomewang.blogdriver.com/handsomewang/1145130.html

 2 ) 伯格曼说这是他随便拍的一部小电影儿

看了一遍。马上又连着commentary再看第二遍,终于沉淀了一些思维下来。

北欧的夏天总是很短的,前后不过数个礼拜而已。因此拍摄一部夏天的电影,注定了时间是短暂的。伯格曼对于《第七封印》的成功表示颇为惊讶,他说,这不过是他在那个夏天与朋友们随便拍的一部电影而已。仅仅15万美元的小成本,居然就这么成了电影历史上的巨作。

我能够理解在基督教盛行的西方国度,这部电影跟观众带来的震撼性与关联性。就像Dan Brown的《达芬奇密码》一样,对于我这种无神论者相当明白浅显的事实,就广大的基督教徒们却是革命性的新说——我对《第七封印》的感觉,也或多或少如此。当然,《达芬奇密码》与《第七封印》是不可比的。(从娱乐意义上《达芬奇密码》这本书要好看的多。哈哈)

你对死亡是什么态度?若干年后记者问伯格曼。“对我而言,死亡就是从一种有形的生命,转向绝对的空无。绝对的空无,因为如此,我活得很有安全感。”

空无。侍卫在电影里面也喃喃的念着这个词。死亡过后,你会看见什么?天使,恶魔,天堂,地狱,还是什么都没有?空无,没有,Ingenting,看了伯格曼的《假面》和《第七封印》后居然学会了这么一个瑞典语。从小到大,我本来就认为死亡就意味着什么都不再有。所以,《第七封印》里面对死亡的这个争议,对我来说,好像没什么新意。

《第七封印》出自于《圣经》最后的Revelation,狠狠嘲讽了十字军甚至基督教会的愚昧,虚伪,残忍,和毫无意义。我想伯格曼之所以在他的众多电影里面破坏基督教会的形象,与他童年时期遭受的教会严管有关。不过不管如何,我一直认为基督教会(不是基督教本身)本来就是一个洗脑的政治工具。所以again,对我而言没有什么新意。

我想在某种程度上我实在与伯格曼在《第七封印》里面表现出的希望,失望,与绝望太为相像,所以才会觉得没有新意。我们对于生命的态度都是复杂的:我与骑士一样,在理想主义中孜孜不倦的与死神作战,热情的渴望与支持着生命/理想的延续;我与侍卫一样,对这个社会与人生总是保持着怀疑,批判与嘲讽的眼光,然而在面临死亡的最后却乐观与积极的喊出“我至少感受过活着的胜利感”,“我接受死亡,但是绝不顺从妥协”;与伯格曼的眼光一样,我同样认为由约瑟夫一家代表的简单与单纯是人世上最大的光明与圣洁(在英文字幕里面他们的名字翻译为约瑟夫和玛丽,这两个名字本来就极富宗教意义。草地上玛丽款待大家的牛奶与草莓就象征着圣水和圣餐。骑士捧起牛奶的那个姿势如同手捧圣水,在那一刻我已经彻底明白虽然他的身份比戏子高贵许多,却事实上是戏子/单纯美好生命的保护者/圣经里面经常用骑士指代);我甚至与那个一直不说话的无名女子一样,我们对整个生命充满绝望,我们向迎接新生一样的渴望死亡。当电影的最后展现了一个巨似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用餐画面以后,无名女子在整部电影里面终于说了第一句,也是最后一句话:“一切都结束了”。那是耶稣被钉上十字架后的临终语。

影片在约瑟夫口中的圣经原文中结束。山上走向死亡的一行人的人物错位给观众和影评界留下无休止的迷惑与猜测。其实我非常不喜欢晦涩,非常不喜欢故作玄虚以显示自己多么高明的那些电影和附庸看不懂的东西以显示自己多么牛逼的那些观众们。不过伯格曼的晦涩是很有实质的,至少我跟着commentary看了电影后确实能够体会他每一个镜头的丰富深意。希望大家向他学习。

 3 ) 为何畏惧死亡

影片给我的感觉,是过于寂静了。从开头有些透明感的天空,到结尾的死者之舞,无不是这样。最有感觉的还是侍从琼斯前去问路,却发现自己正向死人提问的场面。我想本片幸好是黑白的,很难想象彩色如何传达这样的寂静感。
  中世纪是欧洲史上我最没有兴趣的一个时期。因为那时的服饰简陋、建筑零乱、市容肮脏,也因为人们沉浸在令人厌倦的宗教狂热中。不过要探讨死亡的主题,这个时代却可以成为极其适合的背景——那时死亡是如此常见(如本片中黑死病的肆虐),人们对死亡又是如此无知。
  骑士布洛克在这样的时候与死神不期而遇。他提出以与死神对弈的方式延缓自己的死亡,用换来的最后一点时间探询最为重要的问题:死亡是什么,以及上帝是否存在。其实这两个问题还是殊途同归,要么是上帝掌握我们的生死,要么是我们为了死亡造出了上帝。村民在神甫的带领下鞭打自己请求上帝饶恕的场面表达了前一种意思;“所以我们必须崇拜自己的恐惧,并把它叫做上帝”,这句台词表达的则是后一种意思。
  坚信上帝的存在,或者说坚信自身的生死由某种超凡意志控制着的人们,他们对死亡的恐惧是容易理解的。在他们看来死亡是对罪过的惩罚,是上帝的怒火,自然应当是最可怕可厌的东西。他们不仅出于本能恐惧着死亡本身,更担忧着死后的审判与地狱。布洛克正在信与不信之间犹疑。他参加过十字军东征,因此可以想见他曾是一个坚定的信仰者。但正如他自己所说,上帝仿佛总是隐匿于黑暗之中,无论他多少次发问,总是得不到回答。他希望上帝能够现身在他的面前,那样他就可以不再有疑问,一如既往地相信,但这种事显然从未发生过,无论是对他还是对他所见过的每一个人。然而他还是执著地试图寻找答案,当他见到即将火刑处死的女巫时,他认真地向她问起魔鬼,因为既然有魔鬼,相应的就应当有上帝。尽管女巫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坚称自己见到了魔鬼,布洛克在她的眼中却除了恐惧一无所见。也许这个可怜的女孩只是幻想出一个魔鬼来安慰自己。
  那么对于否定了上帝存在的人,死亡是否变得稀松平常、不足为惧呢?布洛克在很多方面表现出他已不再相信这些神话,但当死神终于出现在他的城堡中,要将他们全部带走时,令我极为费解的一幕出现了:布洛克再度向上帝祈祷起来。直到现在我依然不能理解他这样做的理由,不过根据我有限的智力所能作出的勉强猜测,是否“不存在上帝”是一个更加难以接受的答案呢?布洛克在棋局终结时,直接向死神本身提出了他的问题,但死神并不能给他一个答案。“我是无知的”,它平静地说。这正是问题所在。人们畏惧死亡,因为不知道死亡是什么,于是千方百计将死亡合理化,上帝也好,魔鬼也好,只是为了给死亡找一个原因。可是假如死亡本身是无知的。假如它的选择是没有原因的。假如死亡仅仅意味着虚无。
  对有些人,包括现阶段的我自己,这种发现是令人安慰的。我可以远离种种讨厌的果报,可以不用为了对死后难以想象、没有终结的痛苦的恐惧,而放弃现世实实在在的快乐。不过我可以理解,对于另一些人来说这种观点是可怕而令人沮丧的。如果死亡只是或早或晚但必然到来的虚无,我们既不能也不必逃避,那么与之相对的生也就显得灰暗而没有意义了。肉体死亡后灵魂也随之消失,则生者世界中发生的一切都与死者再无联系。“我死之后哪管它洪水滔天”,这样的话在某种意义上倒是真理。即便某些浪漫的人(我个人并不是这种人)将子孙后代的福祉看得至关重要,希望自己生前的行为能够产生尽可能长远的影响,但这些子孙后代显然也是必将要死的,虚无经过传递之后依旧是虚无。而且如果死亡与德行毫无关系,死后并不会根据生前德行好坏有幸福或痛苦等待着我们,则德行的存在似乎也没有那么重要了。另一方面,一想到自己即将离开现世的生活进入一个一无所有的世界,这种感觉决不会是愉快的,最起码感官享乐的丧失也足够令人心生厌恶。我可以说当一个人失去所有的意识时他就不会在意这一切了,但究竟怎么个失去法,并不是活人能够凭空想象的。大概只有确实死去的人能够回答,但既然他们已经没有了意识,即使有一个答案放在眼前,又怎么指望他们去理解呢?
  所以很少想到死的人只是懵懂地畏惧死,经过仔细思考的人则畏惧懵懂地去死。最后的结果,大概无论我们是否情愿,都还是会在无知中走向死亡。
  谈一谈本片中的人物。布洛克在前面分析的够多了。他的侍从琼斯也像是一个没有信仰的人,不过他并不像布洛克一般是一个严肃的发问者,他懂得一些东西,不懂的更多,但并没有想要懂得的欲望。琼斯多少有些玩世不恭,他嘲讽世界,但并不了解世界。铁匠夫妻和斯科特都是处于懵懂状态的人,其中斯科特死亡的场面还是蛮有意思的,也许是想说明死亡并不关心你是什么人、要做什么事。流浪艺人夫妻是我在本片中最难以理解的人物,影片安排他们两个逃脱了死神的追逐,既然人总会死,这样的情节是否有必要呢?丈夫能够看到常人看不到的死神,这已被影片中其他人的命运证实了,但他最初看到的圣母子又如何呢,难道也是真的?也许这只是想说明相信即是真理,以及尽管别人难以理解他们的幸福,世上总还是有人拥有纯粹的幸福……

 4 ) 马戏团约瑟夫的道路

       该片片名来自《圣经•旧约全书》中的最后一部分《启示录》:天主的羔羊(耶稣)打开“第七封印”,这是世界末日和最后审判的信号。整部影片围绕着这个欧洲文化的传统主题展开,即个人如何获得救赎。表面是在写欧洲中世纪的那个混乱、黑暗的时代的事,实际却是借此探讨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生存状态,探讨现代人内心深处的矛盾。

       影片的基本情节讲的是参加十字军东征归来的骑士和他的仆人返乡的一段旅程。路上骑士先是遇到了死神,他请求与死神对弈来决定自己的生死。之后骑士和他的仆人遇到了马戏团的夫妇俩、马戏团老板、神学院学生、铁匠和他的妻子等等人物,到最后骑士回到家,除马戏团夫妇外所有人都死去为止,死神一直陪伴着。从骑士和他的仆人一路所遭遇的可以看出,当时的欧洲大陆正在闹瘟疫,到处布满着死亡和恐惧的阴影。

       这是取材于真实的历史的,欧洲中世纪历史上确实有过几次大的瘟疫,主要是鼠疫,导致整个欧洲陷入一片荒凉,人口大约锐减了三分之一。十字军东征也和这次大瘟疫有着直接的关系。瘟疫大范围的破坏了欧洲的生产力,农民没有出路,活不下去,社会动荡不安。教会就趁机出来作宣传,说东方有多少多少财富,并且套上从异教徒手中收复圣城耶路撒冷的宗教的外衣,鼓励大家组织十字军进行圣战,去征服东方。

       伯格曼把影片的时代背景安排在这样一个时候,无疑是有深意的。整个的画面显示的就是一幅世界末日的景象。上帝要把这个世界毁灭,重新来一遍。在这个时候,人的信仰发生了动摇,人类感到无比的迷茫,找不到方向。一切原来信仰的东西在末日来临之际都显得苍白无力,生命的意义瞬间荡然无存,人在这个世界上无法把握自己,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这正是二战后欧洲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伯格曼试图通过这部影片向人们展示出一条通往光明的道路。他否定了骑士的道路,也否定了骑士的仆人的道路,更否定了以铁匠、铁匠的妻子、剧团老板有代表的那种浑浑噩噩或者玩世不恭的态度。他最后的答案是马戏团夫妻所代表的那种生活。其他人都被死神带走了,受着末日判决的煎熬,只有约瑟夫一家人过着平安幸福的生活。

       骑士所代表的是人类探索和追寻上帝的一种方式。他希望通过理性去认识上帝,认识死亡。他当初本是一个有身份、有地位的绅士,为着崇高的宗教理想,踏上了东征的道路。结果到了东方,发现教会所许诺的那些都是空的;回到欧洲,到处都是瘟疫、混乱和骚动不安。他相信人类知识的力量,这从他选择与死神对弈来决定自己的命运就可以看出,他有信心自己会赢,也就是说,神能做到的事,他也能做到。他向死神询问所发生的一切是什么原因,也体现了他的求知欲,他强烈的希望用理性来把握这个世界。

       骑士的仆人所代表的一种人类的处世方式,和骑士本人稍有不同。如果说骑士是一个忠诚的教徒,他对人类自身力量的信心是在于他觉得通过人类的理性思考能够理解上帝的对世界的安排,并且他认为这正是人类理性的任务,那么骑士的仆人便是一个无神论者,他对人类自身力量的信心来源于他觉得人类就是这个世界的主宰,人类完全可以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而不需要任何神学上的繁琐解释。也许当他出发参加十字军东征时,他是一个虔诚的教徒,他是,当他再次回到欧洲、回到故乡的时候,我们看到,他已经对一切关于上帝的崇拜、关于人类罪孽的宣传彻底失去了兴趣。他拯救那个失去亲人的年轻姑娘,惩罚神学院的学生,在酒馆替约瑟夫解围,打抱不平,所有这些行动,他都是在发扬一个“人”的精神,后面不存在神的力量。在他的思维里,全然没有他的主人对神的那种敬畏之情。

       如果我们套用柏拉图对人类灵魂的三分法,我们可以说,骑士所代表的是人类灵魂的理性部分,骑士的仆人所代表的是人类灵魂的意志部分。理性部分追求对世界提出人类所能理解的知识性的解释,而意志部分纯是在发扬人本能的、原始的生命力。理性部分追问在神的主宰之下的人类世界何以可能,问的是“为什么”,而意志部分追问的是人类怎么样控制身处其中的这个世界,问的仅仅是“怎么做”。

       神学院的学生,代表了腐朽、僵化的教会势力。他们宣称自己是上帝和人类之间的桥梁,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可是在这件华丽的、神圣的外衣之下,他们做的全是最世俗的、甚至最肮脏的事情。其实他们一点也不配做上帝的代表;在末日临近之际,他们早忘记了自己的职责,有其他一切最普通不过的人们一样只关心自己的私利——他们同样将受到公正的审判。那些假借神的名义行恶事的人,比一般行恶事的人罪孽更大。骑士和他的仆人,以及众多和他们有着相似遭遇的人,他们所受的苦,其实都是直接拜这批虚伪的神职人员所赐,这些神职人员用谎言骗取了他们的信仰,把他们送到遥远的东方。

       剧团老板和铁匠的妻子,代表了世上一类玩世不恭的人。这种人占了人类的一大部分。他们贪图一时的人世的享乐,不计较末日审判时的惩罚。铁匠的妻子跟着剧团老板私奔,可是在铁匠找到他们,她看到没有机会逃脱之时,她又转而对丈夫献起了殷勤,借口说自己是被剧团老板迷惑的(明明是她自己先卖弄风骚引诱别人的),转眼之间就变了副脸孔,抛弃情人而重新投向丈夫的怀抱。剧团老板先是勾引有夫之妇,后又作虚伪煽情的表演,骗取铁匠的同情和原谅。这些都是人性中丑陋一面的写照。人类自以为耍的这些小联明很高明,实不知在上帝眼里,这些都是看的清清楚楚的。无论耍多少伎俩,每个人都逃不出上帝早已安排好了的命运。剧团老板没被铁匠砍死,但随树倒下而摔死:结果都是一样的。

       铁匠呢,铁匠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他对事情没有判断力,别人怎么诱导他就怎么想,生活浑浑噩噩,似乎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从不对这个世界进行反思。他没有骑士那种探索的精神,也没有骑士仆人的勇气。他的生活是无意义可言的。

       至于死神,基督教是一神教,本没有死神这个人物的,柏格曼在这里创造出这样一个形象,不过是把他作为一个执行上帝意志的工具而已,他本身并不具备神的属性。当骑士询问他时,死神说他自己也不知道。是的,世间的所有安排只有上帝一人知道。索取人类性命的任务在影片中由死神执行,在现实中由各种各样的疾病、瘟疫、战争、饥荒等执行,两者之间并无实质的差别。

       死神由于酷爱下象棋,答应骑士通过一局对弈来决定骑士的生死,双方之间的这盘棋其实象征了人与神的斗争。人不甘心就这么接受神为自己安排的命运,他要反抗,他要发扬自己的力量去对抗神的力量。在骑士这方面,代表的是人类伟大的、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虽然他最后失败了,但是从影片中我们看到,并不是他的棋艺不及死神,而是一来由于死神的欺骗,他泄漏了自己的战术,二来,更重要的一点,是骑士遇到了约瑟夫一家,从他们身上他似乎找到了自己一直在追寻的问题的答案,因此当再次回到棋盘上时,他显得有些心不在焉,好像不再屑于与死神交手,把生命也看的淡了。

       最后说到约瑟夫一家,他们是解读整部影片的关键所在。影片中的其他人物代表的都是黑暗、痛苦,整部影片的基调也是阴森的,只有约瑟夫一家,在这黑暗阴森的世界之中,散发出一片温暖,他们一家是光明的、欢乐的,这不但与骑士、骑士的仆人、铁匠、神学院学生等等人相反,也与当时的整个社会相反。

       我们看到,每当镜头对准约瑟夫一家的时候,总的白色压过黑色,光明、惬意、温暖。死神的脸是没有一丝血气的,苍白可怕,与他那套地狱般黑暗的大风衣搭配起来,给人的感觉就是,一切生命都在这里枯萎了。骑士的脸上布满了岁月的苍桑,他的深邃的眼神、舒缓的举止、风尘仆仆的着装,整个给人的印象就是,他历经了无数的世事的洗礼,有着洞察一切的智慧;不过,与这种深刻相伴随的,常常有另一样东西:忧郁。而在约瑟夫那里,这种忧郁消失了,无影无踪了,只余下纯朴、天真的欢笑。那么智慧呢?他的智慧比其他人多,只有他和骑士才能看到死神。他的“智慧”也比骑士多,因为他还看到了圣母,并且最后只有他和他的家人没有受到死神的侵犯。也许这里这个“智慧”,说成“信仰”更准确。

       约瑟夫不像骑士,去追寻一个永远没有答案的问题——人类的理性是不能彻底理解神对这个世界的安排的。从基督教神学的角度看,如果说骑士代表的是理性,那么约瑟夫代表的就是信仰。伯格曼对约瑟夫和骑士的命运的不同安排,其实要回答的是基督教神学中的一个基本的问题,那就是理性和信仰的关系。按照奥古斯丁的说法,信仰比理性更为根本,信仰是第一位的,理性是第二位的,有的东西,比如神迹,理性是不能解释的,在理性看来“神迹”是荒谬的,但是信仰却能够解释“神迹”,而且,“正因为它是荒谬的,所以我信仰它”。哲学是在理性的范围之内思考问题,遵循的是理性的原则,而神学是在信仰的范围内思考问题,遵循的是信仰的原则,这就是神学高于哲学之处。人们说《第七封印》这部影片有着浓重的宗教气息,而不仅仅是哲学的深度。单看它的题材,也就是以《圣经》中的一个典故为核心展开,还不够,只有深入到基督教神学的内部,发现这部影片所回答的基本的神学问题,即信仰和理性的关系,才能深刻的理解伯格曼的寓意。

       约瑟夫在尘世生活中的遭遇很差。他仅仅是一个跑江湖的马戏演员,人们把他当小丑一样看待;他是一个随处都可能被欺凌、被侮辱的弱者,在酒馆里的遭遇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但是,就是在这个尘世的弱小人物身上,我们看到了许多可贵的东西。他是一个心地的纯洁善良的小伙子,怀着对上帝的诚实的信仰,对生活的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家人和朋友的无私的爱。他的生活很简单,但是很令人羡慕。他过的日子也很普通、很没趣,但他并不是像铁匠那样浑浑噩噩的;他信仰上帝,但他并不像骑士那样穿入没有出路的牛角尖。有什么他能看到圣母和死神?因为他心无杂念,心地纯洁。套用禅宗的话来讲,那就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其他人之所以没有约瑟夫那样的眼光,只是因为他们被自己所犯下的重重罪孽裹住了,他们的信仰已经失去纯洁性了。

       这部影片最后不是以哲学的方式告诉我们答案,而是以神学的方式。伯格曼告诉我们,要以约瑟夫那样的方式去信仰上帝,才能得救。

 5 ) 騎士為何能與死神下棋:《第七封印》中的兩大迷思

雖然以高度晦澀著稱,《第七封印》卻無疑是一部「好看」的電影,具有愉悅的觀察效果。不過這種愉悅往往建立在這樣一個英雄故事之上:在深受恐怖死神威脅的中世紀大地上,英勇的騎士通過與死神下棋並最終自我犧牲,而挽救了善良的流浪藝人一家人。

這個英雄故事有兩大要素,即死神的恐怖與騎士的英勇。然而如果細看影片的實際呈現,卻會發現這兩者都大成問題。

首先,雖然影片無疑常常在製造某種普遍的恐懼氛圍,充滿了對生存意義的焦慮,然而很抱歉的是,我們得承認死神本人並不怎麼可怕,甚至還頗有幽默感。因此我們大可不必過分替劇中人物添加死亡恐懼的腦補,劇中出現的主要角色大多並沒有明顯表現出對死亡的恐懼。實際上,死神與人遭遇的情景總是顯得有點滑稽。

其次,雖然對於騎士與死神最後一次對弈的情形,似乎沒有比騎士為了拖延時間來救流浪藝人而故意輸掉,更恰當的描述方式了。然而,如果我們要把這種情節認真予以看待的話,則會存在不少疑點。知曉一切的死神似乎已經早看穿了騎士的意圖,並提前離去,難道他真的因耽誤了時間而無法追上流浪藝人嗎?如果騎士真的確信自己捍衛了值得保護的美好,那麼在最後的場景中為何他還要顯得那麼絕望而無助呢?

導致以上兩個疑點的根本癥結在於,我們將片中的死神當作一個真實存在的人物形象了,但實際上他只存在於騎士的世界中,無法對其他人產生作用。直白的說,片中的騎士是高度象徵性的人物,相較之下,他的隨從才在現實世界有著更多的作為。騎士則通過自我疏離於現世的眾人與生活,而得以將常人無法觸及的死亡具象為一個可以與之對話、對弈的對象。實際上,與死神下棋僅僅是騎士對自身有限性與生存界限的探索,乃至自我嘲諷。因此騎士並沒有真的解救了流浪藝人,這充滿戲劇性效果的一幕,不過是反映了騎士內心之中的價值抉擇。

不幸的是,雖然騎士見證並感受到了流浪藝人一家的美好生存方式,但他自身卻無法成為他們,因為正面遭遇過死神的他無法再成為那樣純潔的生命。

最終,他跟其他無望的人一起走向死亡,其中還有個女孩滿臉淚水地視未知的死亡為救贖。這一集體死亡的結局不是逃亡的失敗,而是一種生存價值的判定。而倖免的流浪藝人一家也並非是從恐怖的死神追殺中逃脫,而僅僅是被認可為值得存活下去的存在。

這部影片講述了這樣一個悲劇,即那真正思考了生存與死亡之意義的人終究無法拯救自身。然而仍是需要有這樣的人出現,他們可以為我們揭示哪些是真正值得保衛的東西。

 6 ) 瘟疫时期的信仰

在看之前,我以为我肯定不会喜欢《第七封印》这种宇宙超级文艺大闷片的。不过影片开始不久,男主角Block在教堂与死神的那段隔窗对话就深深的吸引了我。这段对话立即让我想到《卡拉马佐夫兄弟》里米剑卡对阿辽沙的那段炽热自白,第七封印解除后,就是上帝与魔鬼的战争,战场在每个人的心中。

不光是教堂对话那段让我想起了《卡拉马佐夫兄弟》,影片的人物设置也像米剑卡、伊万、阿辽沙和斯乜尔捷夫一样有着明显的象征作用。

比方说吧,影片的主题是主角骑士BLOCK回家,既是身体的回家,也是精神的回家,在这一场“奥德赛”中,碰到了形形色色的人。从教堂对话就能看到,他失去了对上帝的信仰,却渴望重归上帝的怀抱。等到完成了这一旅程,他就欣然接受死亡。

主角BLOCK的随从JONS看上去好像是个CYNIC,不相信上帝,不相信爱情。但他的理性、勇敢和正义感,特别是在影片的结尾,死神来索命的时候,他的那段自言自语一样的独白,让我感觉伯格曼赋予了他更多的涵义。

小丑JOSEF,他一出场就看到了圣母玛利亚带着耶稣,结尾又看到了死神带着BLOCK等人跳舞以接受末日审判。他虔诚的信仰让我一度以为是阿辽沙一样的角色,不过其中有一个情节是他在酒吧被羞辱后偷了一个手镯给妻子。

此外,还有象征了放荡与欺骗的铁匠妻子LISA和另一个小丑演员SKAT。虚张声势色厉内荏的铁匠PLOG。偷盗的神父RAVAL。

影片的背景设置是在14世纪瘟疫肆虐的瑞典。这一设定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薄伽丘的《十日谈》,一样是中世纪晚期,一样是瘟疫肆虐。按理说,瘟疫肆虐时期应该最容易让人信神,说这一切瘟疫都是神在惩罚人类的堕落。然而却恰恰相反,瘟疫肆虐,反而连神父都堕落到要来发横财。影片中,神父RAVAL到一个谷仓中,发现一名因疫病而死的妇女,不是去为她祈祷,反而是偷拿走她的金手镯。《十日谈》里同样,神父和修女都开始乱搞。

于是我们的主角BLOCK就困惑了。他想要相信上帝,却面对冷酷现实。于是在教堂里,他对死神说:

“我想要得到知识。”

“你想要获得确定性?”

“没错。”

既然上帝的荣光已然被这帮神父糟蹋的不成样子,值得相信的就是知识吧。这也预告了文艺复兴的到来。我常常想,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也许是最幸福的,自认为告别了蒙昧的黑暗时代,只要运用自己的理性,就能达到应许之地。但导演不可能只是为了拍中世纪而拍中世纪,他显然是认为我们遇到了与当时同样的问题。问题是什么?让我们看看塔可夫斯基的《潜行者》,象征着艺术与科学的作家和物理学家,被潜行者带到ZONE里,外面的世界已然是一片末日景象,应许之地简直是一块墓地。20世纪还有同样的问题,塔可夫斯基认为退回宗教蒙昧才是出路。

知识本身仿佛也在20世纪开了个玩笑。确定性本身随着极限、量子力学和无意识的发现,也慢慢在知识中丧失了他的绝对性。我们不仅对外在世界是不确定的,甚至在主体自身之中都找不到确定性。

我深爱BLOCK与死神的三次棋盘上的对决。第一次他用战术赢了死神,却在教堂向神父的忏悔中说出了取胜之道,没想到神父竟然就是死神本人,他意识到命运的不可抗拒。第二次他将计就计,让死神步入了自己的圈套,然后对死神调皮又轻蔑的一笑,是存在主义直面虚无的姿态,纵然命中注定我将死于这场决斗,但我也还有能力让决斗变得精彩。第三次他更加洒脱,打翻棋子也满不在乎,只要能拖延时间放跑小丑夫妇,满盘皆输也是赢了。回到家中,看到在这乱世仍有妻子忠贞的等待,便皈依上帝欣然接受死神的召唤。

还有一个场景很有意思,铁匠发现了不忠的妻子LISA和与之偷情的小丑SKAT,追到一片丛林里人,然后两人开始对峙,此时画面后方的JONS就像观众在看话剧一样,开始点评。。。JONS这个人在结尾处的讲话,也好像是从电影中抽离出来了一样,像是直接与观众之间的对话,是个很有意思的角色。

 短评

我始终认为,对于这类片子,只看剧本或者读一本哲学书更好。

5分钟前
  • 盲忙
  • 还行

第一部伯格曼。看了半小时我就决定放弃思考和猜疑,像对待商业爆米花一样藏起脑袋去对待它的镜头艺术,结果仍不见其亮处,所以不仅没碰着它的“好”,退一步也没觉得“好看”。倘若有日缘分成熟走过一遍《圣经》,我还会回来见你的。

10分钟前
  • Ocap
  • 还行

#2018年6月重温#“跳着庄严的死神舞蹈,去往那个黑暗的国度”隐喻度极高,各角色分别指代各阶层,在瘟疫弥漫、人性丧失的黑暗中世纪,无一幸免难逃死神(上帝)之手,唯有代表纯真、良善的演员一家走入澄澈的光明,这点在以后作品中也时有体现;集伯格曼风格之大成,人类终极拷问,恐惧吞噬灵魂。

1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8/10。以黑暗的气质艺术化了存在主义追问,骑士目睹了文明的浩劫,沙滩的岩石边横卧着腐烂尸首,他怀着对上帝的忠诚却对着伪装成神父的死神告解(十字军东征、烧死女巫都以上帝的名义替死神做事),上帝的存在变得虚无,与死神博弈的双手是自我存在的唯一确定。伯格曼抨击了盲从上帝的愚昧,地狱般的忏悔仪式打断了约夫夫妇美好的歌唱表演,愚民面对十字架上的耶稣像和披着死神黑色长袍布道的修士,鞭打身体、嚎啕大哭、请求上帝饶命,逃避死亡的虚假忏悔就如假死的马戏演员,演员用弹簧刀的特技哄骗了抡起板斧捉奸的铁匠,但哄骗不了死神锯断他的生命之树。约夫一家代表基督的爱,酒馆里被迫舞蹈的约夫本已身心受辱,却和妻子用满怀爱意的野草莓款待骑士,令怀疑里迷失的骑士从内心深处感受家庭的温暖,结尾新生的约夫一家和死神牵引之舞成为经典画面。

14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当骑士在草坪上看着周遭的暮色黄昏、享受草莓与牛奶之味,觉得信仰似乎无关紧要了,这也是我对存在主义的注脚:英雄和神圣与我无关,真正让我感兴趣的是做一个人。最后死神轮舞与走向新生并行,为这永恒的诘问留有余地。奇异美感近黑塞诗句:“我们的生涯也要像七月之夜,背着幻梦,把它的轮舞跳完。”

19分钟前
  • Alain
  • 力荐

编排特别精彩,甚至可以当做中世纪公路片来看:见天地、见万物;然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20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the silence, the twilight, the bowl of strawberries, the bowl of milk. Your faces in the evening light. Mikael asleep, Jof with his lyre. I shall try to remember our talk. I shall carry this memory carefully in my hands as if it were a bowl brimful of fresh milk.

24分钟前
  • a little mark
  • 推荐

经历过战争,遇见更先进的拜占庭文明,还目睹这瘟疫带来的死亡,骑士迷惘人生,怀疑上帝,他的信仰遭受到挫折,向死神寻求验证,这也注定他最终死亡的命运。信仰是单纯的事也是快乐的事,有了信仰,人才活得快乐,才能获得生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瑞典影史十五佳NO.09

28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真的没看懂

30分钟前
  • 犀牛
  • 还行

伯格曼代表作,与[野草莓]同年上映。影片通过十字军东征归来的骑士Block在黑死病肆虐的欧洲乡村的见闻,展示了不同人面对死亡时不同的态度与行为,对信仰与理性、生命的意义与上帝的存在性作了探讨与质疑。高反差影调与奇诡诙谐的情节使本片兼具娱乐性与哲理性。与死神对弈和死亡之舞很经典。(9.0/10)

31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哎,这才是电影艺术啊。

36分钟前
  • 江绪林
  • 力荐

看过一遍,并不大明白。等我把圣经看完再对付你。

40分钟前
  • 2013
  • 力荐

伯格曼最有名的作品,大约也是最容易理解和最容易被认同的作品。”对观福音书“时期重要作品,影剧传统,跟[假面]之后伟大的形式实验简直差好远。怎么看都是民俗传奇剧。Gunnar Björnstrand扮演的仆人好萌。

41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因此死,并非死神,第七封印里身穿连帽黑袍跟骑士下棋的死神。而是俯面朝着我的,生。

44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我祈祷,只有死神倾听。我告解,只有死神赴约。我有智慧,与死神博弈总能胜出,但为什么?上帝总向我隐藏?他总是躲在半真半假的承诺和无法实现的奇迹背后?我输了,最终我只能身不由己的跳着死亡之舞,在黑暗中渐渐远去。留下那些从来不问问题的人,在温暖和光明中享受上帝造物的甜美。

49分钟前
  • 亚比煞
  • 推荐

如果《野草莓》是孤寂老人晚年生活里对过往人生的回溯,那《第七封印》则是血气方刚年纪里对生命的探求和死亡的反抗。不曾想,伯格曼的电影竟是奇幻的,《野草莓》里梦境与现实的融合,《第七封印》里死神的忽隐忽现;而两个片子开片的台词对接下来的故事有很重要的启迪作用;只是我并没很享受的观感。

52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

对于这类出自殿堂级名导且彪炳电影史册同时又相对晦涩难懂还比较闷的电影,在交流与审视时可能需要调整一下心态。一方面要认识到既然被影史如此推崇势必有它优秀且独道的地方,切勿因为不符合自己的口味或者暂时无法理解就直接轻易地否定,并草率地认为别人也肯定看不懂,提起也只是为了装逼。另一方面也不用过于迷信权威,多数经典电影其实反映的只是少数影评人、策展人或电影学者的品位,只是他们掌握了话语权,从而获得了定义电影优劣的资格,进而影响了普罗大众。回到这部电影本身,首先因为宗教语言年代的三重隔阂,造成了当下的我们在理解层面的巨大鸿沟,但透过细致的观赏也应能大致体会到导演通过这群人表达的对于死亡、爱情、宗教等命题的观察与思考,其中针对上帝是否存在的诘问充满力道,深得我意。进行高级的哲学性思考总归是宝贵的。

55分钟前
  • 连城易脆
  • 推荐

灵魂的庄严之舞

58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伯格曼强就强在兼顾了故事、影像和哲理的统一。另外有一段特别像元杂剧《老庄周一枕蝴蝶梦》以及后来《大劈棺》之类的故事,我就知道元杂剧和明传奇绝对是个大宝库。

1小时前
  • 江上
  • 力荐

8.7/10 最后一次下棋,骑士故意弄翻棋子,死神后来摆的和先前的不一样,你们说是穿帮镜头,我看是死神在作弊。///补充下,其实就是穿帮,因为早在弄翻棋子前,两个正反打镜头里的棋子排布就已经不一样了,所以一开始就是穿帮……当年还觉得自己挺独具慧眼,惭愧惭愧。

1小时前
  • 失意的孩子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