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空头

剧情片美国2015

主演:克里斯蒂安·贝尔,史蒂夫·卡瑞尔,瑞恩·高斯林,布拉德·皮特,梅丽莎·里奥,约翰·马加罗,拉菲·斯波,杰瑞米·斯特朗,芬·维特洛克,玛丽莎·托梅,崔西·莱茨,文峰,阿德普波·奥杜耶,凯伦·吉兰,马克思·格林菲尔德,比利·马格努森,玛格特·罗比,理查德·塞勒,赛琳娜·戈麦斯

导演:亚当·麦凯

 剧照

大空头 剧照 NO.1大空头 剧照 NO.2大空头 剧照 NO.3大空头 剧照 NO.4大空头 剧照 NO.5大空头 剧照 NO.6大空头 剧照 NO.13大空头 剧照 NO.14大空头 剧照 NO.15大空头 剧照 NO.16大空头 剧照 NO.17大空头 剧照 NO.18大空头 剧照 NO.19大空头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3 05:19

详细剧情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华尔街几位眼光独到的投资鬼才在2007年美国信贷风暴前就看穿了泡沫假象,通过做空次贷CDS而大幅获益,成为少数在金融灾难中大量获利的投资枭雄。贾瑞德·韦内特(瑞恩·高斯林饰)将一个能把40亿美元单子做成37亿美元收入的德银代理人,迈克尔·布瑞(克里斯蒂安·贝尔饰)是独眼基金管理人,马克·鲍姆(史蒂夫·卡瑞尔饰)是华尔街世家出身,本·霍克特(布拉德·皮特饰)是康沃尔资本退休银行家。

 长篇影评

 1 ) 严肃影评#9:没人会在意的杰作 – 9/10


在这一部关于刚过去的金融危机的电影中,瑞恩•高斯林所饰演的德意志银行交易员这样跟他的潜在客户解释为什么这是千载难逢买空房地产市场的机会:

“Ain’t no one’s paying attention. No one, is paying, attention.” --- “可没人注意到这事儿呢。完全,没人,注意到,这事儿。”

圆桌的另一端他的潜在客户,史蒂夫•卡瑞尔饰演的对冲基金经理好像略有所思。十分钟前,当他刚出现在观众面前的时候,他这么跟挚爱的妻子说:

“It is a shit storm out here. You have no idea the kind of crap people are pulling… You know what they all care about? They care about the ball game, or they care about what actress went into rehab.” --- “外面这乱得跟坨屎一样呢。你根本不知道人们的情况有多糟糕… 你知道他们都在乎什么吗?他们在乎棒球比赛,他们在乎哪个女演员又要去戒毒了。”

我不确定导演兼编剧亚当•麦凯在写这两段的时候是怎么想的,但不得不说《大空头》上映以来所受的关注程度,以上这两位主角的总结可以说是直接明了。

没人会在意这部电影的。即便这是年度难得的杰作,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今年最好的作品。

但依然没人会在意的。

我也没注意到《大空头》。跟大部分普通人一样,我还忙着看第五遍《星球大战:原力觉醒》呢。跟大部分电影迷一样,我还在跟朋友争论刚上映的《八恶人》,我还在想到底要不要看《奋斗的乔伊》和《震荡效应》这些作品呢。也是跟大部分电影迷一样,过一会儿我还要去看《荒野猎人》和《失常》呢。我可没时间太在意这部由喜剧导演执掌的关于金融危机的电影呢。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大空头》即便创意十足,节奏爽快,风格独特,却依然没有得到太多注意的原因吧。2015年是一个异常强大的电影年,尤其是年末,各种冲奖电影再次“不约而同”在最后一个月上映。除了上面数的这些要上映没上映的电影之外,在同一个时间段的高水准电影还有《卡罗尔》,《房间》,《布鲁克林》,《丹麦女孩》,之前还有《聚焦》,《火星救援》,还有太多太多。这些被大家热烈讨论将要拿奖的电影,不可避免地稀释了大众分配在《大空头》上的时间。所以即便大家对《大空头》的评价相当不俗,依然没有太多人在意。

毕竟如果我可以全家人一起去看《星球大战》,为什么我还要去看《大空头》重温经济危机的噩梦呢?

作为一个理科生影迷,我对经济类的电影有着不少的兴趣,而自从经济危机以来看过的关于这方面的电影可以说为数不少。这里面比较好的包括神一般的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得主《监守自盗》,由HBO制作的从美国政府角度出发的《大而不倒》,以及从大银行高层角度出发的《利益风暴》。而除了《监守自盗》以外,其他两部影片虽然质量尚可,但都略显平淡。即便人为或者根据事实加入了不少冲突,却依然缺少了必要的亮点脱颖而出。所以当我那个学经济的室友给我推荐《大空头》的时候,当他说“这电影可好了,而且要给观众们解释那些专业名词,它做得很好呢!”的时候,我稍微觉得有点嗤之以鼻。毕竟他那么喜欢这部电影,相信相当大一部分的原因跟他是一个经济学人有关系。但当我走出电影院的时候最直观的感觉却是,虽然大家都在赞叹电影如何平易近人地尝试给大众解释什么是抵债支持证券以及担保债务凭证这些晦涩难懂的名词,但这却不是电影出彩的原因。

《大空头》里出彩的元素跟任何经济学名词都无关,跟电影里尝试解释这些名词也无关。它的出彩,跟它解释这些名词的方式有关,跟它把整个事件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方式有关,跟充斥着整部电影的各种令人亢奋的元素有关。最重要的是,当电影完结的时候,观众在影片诱导下产生对华尔街愤怒的同时,不禁会对好莱坞恢复信心。对的,电影真的可以这样拍。

《大空头》不是一部“完美”的电影。尤其是在2015年,配得上“完美”这个形容词的电影我可以肯定地给出两部 --- 《卡罗尔》以及《聚焦》。这些有着完美剧本,完美演出,完美摄影,甚至完美配乐的电影,都处在一个《大空头》无法触及的高度。但《大空头》也不屑成为一部“完美”的电影,这也是它的优势所在。正因为喜剧出身的导演亚当•麦凯知道自己根本没必要去制作一部“完美”的电影,我们才能在这部影片里看到他不惜冒险运用的另类手法。

这其中一个最突出的元素在于包括客串名人在内,角色们不断打破第四面墙与观众直接交流。当性感女星玛格特•罗比浸着泡泡浴边喝香槟边给观众解释抵债支持证券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不是她到底在说什么,而是边笑边想,这真的是玛格特•罗比吗?!?!?!
<图片3>
而当名厨安东尼•鲍代恩出场讲解担保债务凭证的时候,作为笑炸了的电影院里其中一员的我心里只满心好奇下一个出场的名人到底是谁。
真的是安东尼•鲍代恩

所以当塞琳娜•戈麦斯在赌桌前给大家解释复合担保债务凭证的时候,我不禁会心一笑给导演鼓掌。
真的是塞琳娜•戈麦斯

无可否认的是,导演这种出乎意料的安排让观众们全程都集中精神期待下一刻可能会有神奇的事情出现。而这些客串的出现到底是为了真的给大家讲解这些名词,还是为了达到黑色幽默的效果,相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毕竟整个经济危机到底是不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导演似乎让我们不要太在意,先笑一笑再想好了。

而《大空头》另一个不太“完美”却十分让人在意的鲜明特征,则是那部徘徊于失焦与聚焦之中,永远在摇晃与缩放的手持摄影机。它没有走《八恶人》或者《荒野猎人》的广阔史诗式镜头道路,它总是极度狭窄,犹如人群密集的华尔街给人的感觉。它总是尝试去看清楚这些角色的表情,但近一点,仿佛只能看到放大的像素,而远一点,则又让镜头失焦。它总是在不同物体中跳动,就像希望带领观众看一下普通人看不到的东西。当影片结束的时候,当我们跟这些角色一起踏上的旅程结束的时候,这种看似胡乱的镜头设置,让我觉得意义深刻。观众们可能会因为这种摄影而觉得恶心和晕厥,但这正是导演想给大家的不安感觉。犹如观众们肯定会为金融制度的不公而愤怒一样,太多肾上腺素导致的活动可一点都不好,就像这些杂乱无章的镜头。至于大家要怎么处理这些愤怒,可以说则是亚当•麦凯对大家的巨大道德挑战。

除了戏份稍微有点少的克里斯蒂安•贝尔让人略微失望之外,电影里所有人的演出都是可圈可点。这不是说蝙蝠侠演得不好,相反正是因为他演得实在太好了,我很好奇为什么不给他更多的出场时间,不过或许正是在浓缩时间里大家才能更容易关注他让人拍案叫绝的精彩演出吧。至于瑞恩•高斯林,休息一年半后重新出发的他演出充满了能量,可以说是整部电影的最大笑点(真的,那段中国分析师的戏,我笑出了眼泪)。当然还有整部电影里最大的明星,史蒂夫•卡瑞尔。同样是喜剧出身的他继上一年《狐狸猎手》里无与伦比的演出后再次刷新了我对他的认知。都说每个喜剧演员都有不为人知的阴暗一面,这次他呈现的则一个内心充满道德冲突的脆弱基金经理。他可能与大众不一样,因为他从经济危机中赚取十亿美元。但他却与大众息息相关,因为他脑子里总是想着怎么样才可以让社会更好,什么才是更道德的选择。至于你问我为什么最大的明星不是布拉德•皮特?皮特嘛,就是那个皮特呗…

当我怀着复杂的兴奋心情走出电影院的时候,我本来想打电话跟我的经济学人室友好好聊一下这部电影,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因为我知道这并不是一个有着让人开心的结局的故事,逢年过节还是不要讨论这么沮丧的事情为好。没有任何投资银行的高管为他们的贪婪付出了代价,而这部电影也不能改变这让人沮丧的结果。当然野心如《大空头》也深谙这个道理,所以亚当•麦凯给大家提供的仅仅是一个提醒,仅仅是一出黑色幽默,而不是解决方法。大家还是会回到正常的生活里,做着平常该做的事情。毕竟---

这是一部没人会在意的杰作。

 2 ) 妈,幸好我没学金融。

有一个问题,我前两天从广州双塔前经过时问过朋友,并且在陆家嘴花旗银行大楼前面经过时亦几乎要冲出我的脑海,那就是“为什么他们看起来仿佛和我们是两个世界的人”。讲真,我从来没感受到人有阶级之分,无论是面对政府人员还是土豪大亨还是文学名家,唯有看见这些金融人士时,内心一颤,手脚蜷缩,仿佛自己被土掩埋。当然,我不会当面承认。
朋友说还可以附加上艺术家。有理。
当然,我后来还得驳斥自己,人的追求不同,没有高低贵贱。又或者他们只关注金钱,远比文化人庸俗。种种借口,十分没有说服力。
其实有两三个理由。一,他们确实牛逼。二,他们让自己看起来很牛逼。三,我们觉得他们很牛逼。“你漂亮,不是客观上你漂亮,而是我内心觉得你漂亮”。对的,我们每天被钱牵着鼻子走,看见玩钱的人,自然觉得他们胜自己一筹。

好,讲回电影。展现华尔街风貌的电影次贷危机之后又诞生不少,争议颇多的《华尔街之狼》中的纸醉金迷,想必还未从观众脑海中黯淡。这部不太一样,这部逆转胜的氛围颇浓,也不能说是小人物的胜利,但看着他们赢,观众心里必然是比较好受的。观众一开始就知道他们最终将赚得盆满钵满,成为投资神话,所以观影过程也颇为轻松。
讲道理,我真的以为我只要嘻嘻哈哈地看着男神们运筹帷幄、卧薪尝胆、笑到最后即可。然而事实是,看到结尾部分,我的脸简直和黑幕一样黑,陷入细思恐极的状态。讲道理,权力比钱可怕。

好久没看贝尔的戏了,一开篇还是让我有点儿惊喜的。玻璃假眼、不善交际、穿得好像流浪汉、其实大概就是个宅。就看他和新来的下属说几句话,我每分钟都要尴尬病犯。然而就是他默默地在电脑前面听摇滚乐,看数据,发现了房地产中的泡沫假象。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是那么好做的,要说服老板,要说服各个银行给钱,要抵抗同行的嘲笑和老板的质疑,要顶住内心的压力,熬过暴风雨来临前虚伪平静的时间。讲真,一不小心,几亿就没有了,一条小命真不够赔的。然而他就是这么不言不语地呆着,他就是知道自己是对的。“你难道以为你比财政部长他们懂得多?”“我确实比他们懂得多。”
剩下的其他人都是由他启发才开始做空的。瑞恩高斯林知道了这消息,然后打错了电话,然后贝尔楼下的公司的各位知道了,便开始调查,接着从车库起家的小公司创始人在美联银行大厅捡到宝,回去找布拉德皮特这个老油条帮忙。通过这几条线,观众终于开始看清楚所谓的泡沫是什么。
讲起来美利坚真的好美好,人人都住着独栋大房,在家里养大宠物。事实上,其中好多人这边还收着穷人的房租,那边却压根没还房贷。四个人住着一百多个房间,游泳池里养鳄鱼,一收到债务信,立刻拎包走人。没工作没钱不要紧,你想要房,经理人帮你搞定。脱衣舞女什么也不懂,哎呀,这边贷款,那边也可以贷款,贷款之后还可以再贷,什么要还百分之两百,我什么都不知道呀。垃圾产品全塞进一个锅里,搅一搅,随便评个A级B级,没人会管的啦。银行里没几个人会仔细看的,尽管放心。
然后泡沫被捅穿了,受苦受难的还是人民自己。
然而片尾告诉我们什么呢,银行不会遭殃的。这个小麻烦过去了,他们就会开始酝酿新的把戏。所以诸位明眼人,赚完这一笔就收山吧,回去和家人一块儿种种地也挺好的。不要试图和强权对抗,没准儿他们一会儿就来查水表。

看着曾经热热闹闹的公司里瞬间人走楼空,个个都是绝顶的聪明人,却被耍得血本无归,心里真不是滋味。怎么,这还是个喜剧么?
是的。导演说咱们就是个喜剧。因为里头有太多专业词汇,所以就变着法儿地解说,一会儿是大厨做菜,一会儿是美女洗澡,一会儿是搭积木玩儿。又怕你看着闷,所以中间穿插各种代表性的流行事件和音乐,告诉你咱节奏快着呢。中间人物还会突然看准屏幕告诉观众其实事实情况不是这样的,都是为了戏剧性。好的,快节奏喧嚣地讲完故事,最后突然黑幕走字幕交代之后的事,就像是往桌上一摔剧本,或者往脸上扇一巴掌。沉默而响亮。

就像贝尔所说的,干这一行让他失去了很多重要的东西,内心逐渐被一些黑暗的部分吞噬。我这才想起来,他唯一一次发自真心地笑是因为收到妻子的短信说想他了。
说起来是你在操纵数据,事实上数据也在操纵着你。赚到钱却没时间花,花也花在一些消磨的消遣上。感情呢,一点没有。
他们确实影响着世界,但世界并不一定爱他们。
不管我下次见到他们还是不是有那么点自卑心理,但我希望我能做个问心无愧,为人所爱的人。这是最基本的,这是最满足的。



PS:虽然我不懂金融,但并不影响观影。

 3 ) 中国地产达到什么样的条件会崩盘?

中国地产达到什么样的条件会崩盘?

在美国,房地产是一个坚挺的行业,只有上涨和上涨途中的回调,长盛不衰,并不比今天的中国房地产逊色,但是在2007年突然崩盘。今天主要给大家回顾一下2007年美国房地产崩盘导致金融危机的详细过程,然后给大家反推一下,中国地产达到什么样的条件会崩盘。描述金融危机的文章通常非常的艰涩难懂,今天给大家用简单易懂的语言科普一下。

1、什么是抵押贷款证券化MBS

首先,时间拨到1970年,那个时候的美国银行和美国房地产是非常传统的行业,购房者付出20%的首付,然后以房产为抵押向银行借款,银行发了房贷之后依靠贷款利息吃一个存贷利差,很简单的一个基本金融模式。

住房贷款属于极优质无风险贷款,不过利差也非常低,但是银行的资金是有限的,赚不了什么大钱,属于正统业务赚点安稳钱。所以这个时候有位银行家发明了MBS,一个划时代的发明。

什么是MBS,简单的说,银行发放了很多住房贷款,成千上万个住房贷款组成了一个庞大的资产池,每个月可以获得稳定的月供现金流,而且可靠度非常高。那么好,我把这个资产池打包在一起组成一个产品卖出去,把现金流的收益分配给认购者,然后银行收取认购费和每年的管理费,更关键的是,这种产品是可以证券化的,极大的降低了认购门槛和销售难度。

这种MBS产品模式,银行把手里的贷款合同给变现了,获得了庞大的现金流,这些现金可以再次发放贷款。而购买MBS的人可以获得一个信用等级非常高,而收益可观的产品,大家互利双赢。这种MBS是由20%首付,有正当职业和稳定收入的优质购房人贷款组成,这种MBS产品给予的评级是多少呢,是AAA级别,很多人可能对这种评价没什么概念,我来告诉大家,美国国债的评级,就是AAA级别,这是所有产品里的最高评分,也就是市场认为,除非世界末日,美国完蛋,否则这种产品的安全性都不会出现什么问题,而他又能得到比国债更高的收益率,你说是不是好产品?所以这种产品一出炉,就遭到了美国各州养老基金的抢购,然后在全美发售,销售的情况可以用一个成语来形容,那就是抢购一空。

银行里几十年不能变现的贷款合同,以他们的债权和现金流做抵押来获得现金,然后再次发放房贷,银行让出了大部分存贷利差,只留个零头,但是MBS产品可以每年收取管理费,最关键的现金利用率大幅度提高了,原来只能做一份事的钱,现在可以做三份四份甚至更多,只要你能源源不断的把房贷发出去,理论上你可以重复无数次收费,银行赚的盆满钵满,发了大财。

但是美国就那么大,房屋是有限的,优质贷款人也是有限的,MBS产品依旧好卖,但是由于房贷发不出去,所有已经很难获得新房贷来组成新的产品,你没产品卖了。这让赚了大钱的银行很不满。为了能发放更多的房贷来,银行开始逐渐降低购房者的门槛,到了2005年左右,房贷的发放门槛首付仅仅只有5%,甚至是零首付,工作收入也基本不予核实,你来申请我就发,这样的贷款,称之为次级贷款,因为他们可靠性差,但是合同约定的利率更高。

如果说20%首付,有正当稳定收入的人不可能放弃房子断供,单体信用评级可以达到AA级的话,他们是正统的房贷。那么这种零首付无法证实稳定收入的人的单体信用评级,最多也就只能达到B级或者BB级,美国人称之为次贷,次贷的意思就是这种贷款的可靠性之差就是一坨垃圾,他的违约概率可能高达5%。

银行不知道这种贷款风险大吗,风险收益比根本划不来,收益不足以覆盖风险,不值得发放这种贷款,他知道。但是他无所谓,只要他打包成MBS卖出去了,债权和风险就转移给认购者了,如果没事那最好,有事也无损于银行,那为什么不发贷款呢。

算盘打的很精明,但是市场也不傻,你知道那都是垃圾贷款,我也知道啊,我为什么要买你银行发出来的这种垃圾,风险太大我不愿意,于是出炉了一个CDO产品。

2、什么是担保债务凭证CDO

CDO的核心运行思想是,只要投资足够的分散,那么总体收益是可控的,比如我购买一个单独的债券,如果他的违约概率预估是5%左右,那么他就是垃圾,为了多那么一点收益就冒5%的本金全丢的风险,我宁可去买国债。但是如果是成千上万个这种债务组成,那么他们在同一时间违约的概率就是0,每时每刻都有人在违约,但是违约只是极少量的,这部分损失只对冲掉收益的一部分,那么这么一个资产包,他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就大幅增强了,一堆垃圾B级级垃圾债务加少量A级和AA级优质债务组成的资产包,可以把整体产品评级提升到BB级甚至BBB级评级。

这个时候市场依旧在担忧,一拨人说你这个也就是BB级,看起来依旧不靠谱啊,我是养老基金啊,我不敢负担任何风险,我也不想要很高的收益,我求稳定。但是另一拨人说,嗯这个看起来风险虽还是不小,但是还凑合了,你如果给我一个较高的收益来覆盖掉这个风险,我觉得这个产品还能买。CDO产品的另一个核心概念出炉了,把产品分层结构化,他把整个产品拆分成优先、夹层和劣后。

先简单介绍一下,优先是风险厌恶者,也不需要高收益,他们希望购买的是AAA和AA级产品,而夹层风险偏好中等,收益需求也中等,他们认购的通常是A和BBB以及BB级产品,而劣后风险偏好很高,收益需求也很高,他们认购的通常的B级产品。整个产品如果产生亏损,先亏劣后份额,再亏夹层份额,最后才开始亏优先的份额,当然,获得的收益也是天壤之别,如果有收益,也是先分配给劣后份额,通常来说,CDO的产品,劣后的年化收益率一般为优先的2~3倍。

那么把整个CDO的份额拆分成优先夹层劣后之后,分别卖给市场上不同风险类型的资金,这样就好卖多了。那么这个MBS就又可以继续运行了,银行继续发财,但是随着银行越来越激进,发出去的垃圾房贷越来越多,最后发现单体信用评级达到AA级和A级的购房者已经很少了,而B级和BB级垃圾购房者的份额越来越多,整个CDO的信用等级在不断的下降,对应风险收益比,优先的份额在不断的降低,劣后和夹层的份额在不断的增加,否则市场不认可你这个风险收益比值,你的CDO产品就卖不出去。

但是市场上资金的主要来源还是大资金,他们偏好的是稳定收益,优先份额很快被抢购一空,劣后份额的市场也是有限的,你发的实在太多,最后卖不出去,没有劣后做支撑,光有优先也没用,整个产品无法发售。

于是CDO的第三个概念出炉了,债务担保,为了让劣后放心购买,投行找来了担保公司,给整个CDO产品做担保,每年支付一定的保费,然后如果出现违约,由担保公司进行赔偿,等同购买了一份保险,也就是给劣后再找了一个劣后,把劣后的风险降低到了夹层的地步,然后收益分一部分给保险公司。

投行为了说服保险公司,列出了风险分散的数学模型来证明这类资产配置风险极低,何况房价一直在涨,即便有人还不起房贷违约了,我们还可以收回房子进行拍卖,损失是很小的,全美房子大规模断供这是不可能的小概率事件,为了表达信心,我们每个产品,自己投行都会认购一部分劣后以表示我们对自己产品可靠度的绝对信任,标准普尔和穆迪等评级机构也说,经过他们的评估,这些MBS整体风险极小,只给个A或者AA是怕他们嘚瑟,不然直接给AAA了。

整体风险的确非常小,加上保费的诱惑,保险公司同意了,有了大型保险公司的担保,除非保险公司破产,否则你一分钱损失不会有,加上产品自己本身就很靠谱,那么这个CDO产品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吗?没有了,评级直接上升为AAA,和国债平齐,然后很快就再度销售一空。

从1970年开始,经过三四十年的膨胀,到了2006年,全美房贷CDO产品,里面90%的房贷都是由BB和B级垃圾次级贷款组成,A和AA级优质购房者只占据10%不到,但是整体产品的评级,依然是AA级和AAA级,金融市场认为不存在任何风险。

所有的人都不认为美国房贷会崩盘,上到美联储主席,下到一个社会底层人员,都非常乐观的认为美国房地产市场只存在上涨和上涨途中的回调。在2005年做空美国房地产市场的第一人对冲基金经理M,因为2年持续不断的亏损差点被投资人撤资逼得清掉手中的空头头寸CDS,他在美国房地产崩盘前夕,整个基金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如果美国房地产再晚3个月崩盘,那么持有大量空头头寸的他,就会悲剧的被强平在崩盘的前夕。

在2004年之前,美国的利率非常的低,基准利率只有1%,但是从2004年开始,美联储连续进行了17次加息。







这17次加息的结果,是美国基准利率从1%直接在2年时间里上浮到了5.25%,对应的房贷利率从2~3%上升到了7-8%左右,也就是说,美国人的房贷利率上升了200~300%,更可怕的是,美国的房贷合同是和今天中国一样的模板,也就是浮动利率制度,每年的固定时刻,按照美联储的基准利率,银行可以进行对应的房贷利率调整,选择固定利率的银行很少,这样做可以大幅度降低银行的利率波动风险。这种利率波动对于优质购房者来说不算什么,就算利息翻倍,你还能放弃首付卖掉房子不成?但是对于那些低首付或者零首付的人来说就不一样了,不管是等额本息还是等额本金法,他们前几年还的基本都是利息,而他们定的月供也是按照自己的收入极限来确定的,如果利率翻倍,代表他们的月供也会翻倍,很多人不是看空房地产,他们想还房贷,但是由于收入有限,是真还不起月供了,如果房产价格再不涨甚至下跌,那就只能无奈放弃房子,你银行收回去拍卖吧。







所以,当地产价格始终在上涨的时候,这一套系统是皆大欢喜,银行发财了,投行发财了,保险公司也发财了,购房者由于房价的上涨也发财了,所有人都发财了没有亏钱的。但是当市场下行的时候,如此高的杠杆率,就开始引爆了可怕的后果。

2007年二季度,银行开始执行新的利率来征收房贷,房贷的违约率激增到12%,房贷市场崩塌,目前因拖欠贷款超过90天而被银行没收的房屋数达到一个恐怖的数值。银行收回房屋后被迫进行拍卖导致房地产价格崩盘从而引发更严重的连锁反应。整个CDO系统崩盘,极小概率的事件发生了,那就是全美地产同一时间崩盘,贷款人同一时间违约断供,CDO的基石崩溃,根据当初的保险约定,各保险公司、投行和银行开始履行自己的违约责任。

整个美国房贷市场,合计是5000亿美金的规模,即便12%违约率,哪怕收回的房子拍卖价值为0,极限损失不过600亿美元,这点损失对美国经济来说不过是挠痒痒,为什么会连锁引发美国金融危机大规模银行破产呢。

因为MBS可以创造出CDO,那么CDO可以创造出新的CDO,简单的说,我购买了一份CDO,我拥有了这个债权和收益,有了稳定的现金流,那和房贷有什么区别呢,那么我把买的一堆CDO份额打包在一起,是不是也是一份债权池?那么找一个保险公司担保,把他当成一个新的CDO去卖行不行呢,如果卖出去了,我大幅度降低了我的风险,也能获得多份收益,总体收益率是超过我单独持有原始CDO的。

当然可行,而且实际上也是这么做的,CDO可以创造出CDO^2,然后CDO^2可以创造出CDO^3,根据金融危机后联邦调查局的调查结果,5000亿规模的房贷,总共创造出了20万亿美金的衍生品债券市场。

由于这20万亿债券的基石是5000亿的房贷市场,那么当房贷崩溃后,这20万亿也跟着崩溃了,所有人都赚大钱的假象积累的后遗症,这一天统一爆发了,导致的损失高达7000亿美金,这根本不是华尔街可以承受的,所以美国保险公司、投行、大型银行接二连三的破产,如果政府不加以挽救,整个美国的金融体系会直接归零,没有金融体系的运转,美国工业会陷入停顿,融资难度会激增5~10倍,从而会导致美国实体经济的崩溃,然后进入世界末日,美国政府和美国平民陪着华尔街一起完蛋,这就是2008年金融危机。

于是美国政府救市了,用纳税人的钱给华尔街兜底,注入了7000亿美金来收购银行资产来避免银行破产。7000亿美金是什么概念大家知道吗,2008年金融危机前夕,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仅为一万亿美元左右,美联储上哪掏7000亿美元来收购银行资产,于是被迫进行了大规模的量化宽松,大笔一挥美联储负债从1万亿变成1.7万亿,多出的7000亿美元收购银行、保险公司、投行来形成自己的资产,资产负债表做平了,等同于凭空多发了7000亿美金,这么大规模的印钱肯定是有巨大后遗症的,为了避免后遗症影响美国经济,让美国经济平稳落地,美国患上了吸毒一样的印钱依赖症,量化宽松时代开启,到了2017,美联储资产负债表已经高达4.5万亿,是08年之前的4.5倍。

3、金融衍生品是否是万恶之源

很多人把金融危机归罪与美国的金融衍生品,认为如果不是那20万亿的衍生品债务,区区5000亿美金房贷崩盘,不足以动摇美国根基,假设没有衍生品,这种程度的波动政府完全可以不加理会。

说的没错,如果不存在任何金融衍生品,那么任意程度的波动其实政府都可以不加理会,因为衍生品代表杠杆,衍生品越多则代表杠杆越重。但是这并不代表衍生品就是万恶之源,相反,种类繁多的金融衍生品是美国金融强大的根源,相比中国金融,美国金融异常强大,双方的力量对比大概就等于成人对婴儿。美国发达的金融体系让美国经济资金的流转异常顺畅,一美元在美国金融圈手里能产生的货币放大效应,大概是中国金融圈的3倍。

这么强大的能力让他们能充分利用每一分钱的价值,让美国企业的融资难度大幅度降低,在美国创业,中小企业不仅融资难度远低于中国,融资利率也远低于中国,这都是美国发达的金融体系所导致的,给中小企业降低融资难度和融资利率对全国经济有什么好的作用,不用说相信大家都心知肚明。

所以,金融衍生品越丰富,则金融市场越发达,美国金融危机导致的原因之一,是金融监管没有跟上金融创新的速度,美联储没有想过一个区区5000亿的市场有了12%的违约损失,能导致华尔街7000亿美金的亏空。就好比中国15年股灾,其实也是证监会的监管没有跟上股市创新,用老思维监管没有适应高杠杆股市的新时代导致的。

还有一个疑问是,上面这一套房贷-MBS-CDO-CDO^n的金融链条,每一个人通过衍生品的合同约定,都降低了自己的风险,获得了更高的收益风险比,但是从整个全国盘子来看,总的盈利就那么多,不管夹了多少层银行、投行和保险公司,最终收益都来源于房贷的月供,中间夹杂的分食链条越多,收益越稀薄,为什么会出现所有人都受益的情况出现,这不符合经济学常识啊。

原因只有一个,房价一直在涨,如果房价静止不动,那么收益是均衡的,有人获得了超额的收益风险比,就必定有人获得了超差的收益风险比,你的高收益低风险一定是建立在他人的高风险低收益身上的,如果人人都平等风险收益条款,那么整个链条就不可能存在。但是如果房价在涨,那么签署人人权责平等的条件,就有可能实现这一个链条。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中国百姓以5%的利率存进银行做理财,银行以9%的利率放给投行,投行以15%的利率放给地产商,地产商运作了一个楼盘卖给了购房者,地产商本金收益率达到25%,还掉自己的贷款15%还凭空挣了10%。皆大欢喜,所有人都赚钱了,大家都很高兴。

那么是不是购房者是傻帽呢,所有人的盈利都是他来支付的,不是,购房者以5%的利率借了房贷,假设房子平均年涨幅8%,购房者也发财了,于是再度皆大欢喜。

这里面到底谁的利益受损了?没有受损者,每个人都赚了大钱,只要房价一直在涨,整个经济就会欣欣向荣,这个链条在不断的运转,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赚了大钱,是有钱人,可以随意消费。这非常类似于股市上涨的时候,所有人都在赚钱,没有任何一个人亏钱,大家的财富都增加了,每个人都凭空得到了一笔钱。一直到崩盘那一天,进入清算日,超额的不合理利润,全部在崩盘期间吐出去。

4、中国地产怎样才会崩盘

这就是2007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美国房地产崩盘然后连锁反应导致美国金融崩盘的全过程,根据上文,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东西,对于中国地产崩盘的预测有所帮助。

首先,美国除了正经房贷之外,还是有次级贷这种东西的,20%的首付,贷款人有正经工作和稳定月收入称之为优质贷款。5%首付甚至零首付,没有正经工作,月收入不稳定的贷款,称之为次级贷款,次级贷款风险更大但是利率更高,由于次级贷款的存在,很多不合格的人也买到了房子,有的投机者甚至零首付买了四五套甚至更多,因为美国是市场经济,不存在限购限贷。

那么看看中国,中国目前首套房是3成首付,二套是5成,后续更高,按照美国银行的标准,这类贷款,是AAA级评分,可靠度和国债等同,违约概率极低而且即便违约,银行也不会亏钱,因为首付太高,收了房子卖掉就是。在中国只有首付贷这种东西是高风险的,他会让购房者的杠杆突然加大,等同于美国的次级贷款,如果购房者的首付全是借来的,那和美国的零首付没有任何区别,一旦有风吹草动,这类贷款就直接崩溃了。

中国的首付贷是个黑市,数据查不到,官方都没有数据何况我,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由于无法见光,露头就被监管打,所以规模不会很大,所以占据房地产市场的份额应该很小。

然后,美国是市场经济,土地私有,政府不管,如果不是最后导致了美国经济的崩溃,你房产价格就是跌到0政府都不会插手的,谁敢救市国会直接喷死你浪费纳税人的钱然后弹劾你下台。中国市场是政府坐庄,土地国有,土地和房产价格下跌对政府而言不仅仅是影响经济的问题,还对切身利益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美国房地产是没爹娘的孩子,但是他拥有几十年连续上涨的惯性,那么这个惯性支撑他什么时候才崩溃呢?房贷违约率5%的时候,市场健康,违约率8%的时候,市场健康,违约率10%的时候,市场居然依旧健康!崩盘的临界点,是违约率12%。

违约率10%是什么概念,就是你身边的亲戚同学和同事,10个人里面,就有一个因为还不起房贷导致银行没收了他的房子来拍卖,这种情况下,美国市场还拖了2个月才崩盘,如果是中国呢,政府插手救市呢?怎么样才会崩盘。

物理学告诉我们,一个动量非常大的物体,如果要逆转原有的趋势,那么会经过非常激烈的抵抗,越庞大的物体调头耗时越长,在美国,首个做空房地产的对冲基金经理M,在2005年就认为房贷市场会崩盘,买入的大量的空头头寸CDS,违约率上升到5%的时候他认为崩盘时间已经到了,没崩,到10%的时候还是没崩,但是他的对冲基金已经快崩盘了。2年过去,他的亏损非常巨大,巨大的亏损耗尽了他的流动资金,投资者撤资导致他的基金濒临清盘边缘。虽然他最终大幅度获利了,成为了投资界的传奇,但是他本人在这2年里非常煎熬,自身精神多次濒临崩溃,反复的质疑自己是不是看错了,美国房价会不会永远上涨。

在这个多空赌局上,和空头对赌的人是美国所有的大银行、投行和保险公司,以及美国政府。空头是渺小的,多头是强大无比的,你永远无法知道你的对手会做出什么事情来干涉市场。

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和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有一段对话,注意,以下对话不是段子和笑话,是真实存在的历史对话。

保尔森:“前几天我去见格林斯潘了,问了他关于解决房价崩溃的方法。”

伯南克:“什么方法?”

保尔森:“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国家直接把违约的房子买下来,然后一把火烧掉。”

伯南克:“……”

那么如果2007年美国房价崩盘,是中国政府在救市,政府会做出什么举动来呢,我们来假设猜想一下:

1)房价暴跌的区域停止供地,立法禁止居民私有土地进入房地产市场,私人持有的土地属性只能是农业生产用地,不允许建房,如果要转化属性为住宅用地,需要住建部批准。禁止开发商下调开盘价格,如果随意下调,将会取消预售证。

2)对雷曼兄弟、贝尔斯登、华盛顿互助银行等公司进行债转股,不允许债权人逼债,债务转化为股票,解决企业困境,维护经济稳定。

3)号召外国偷渡进城务工农民工们买房,号召移民买房,买房送绿卡,给上户口。

暂时只想到这么多,这都是非常可能实行的,如果逼急了眼,会出台什么脑洞大开的政策都是无法预料的,就好像08年全世界经济学家都预测美国经济肯定完蛋了,谁也不敢想资产负债表只有一万亿美元的美联储居然敢直接发放7000亿美元新增贷款来给华尔街输血,但是后来美国政府就是这么做了。

那么中国地产崩盘的时候,政府会出台什么政策,你想得到吗?只要稳住价格5年,按每年通胀5%来计算,25%的泡沫就被挤出去了,原来高的不合理的价格说不定就合理了,出台政策的可能性太多了。

所以,我们可以认为,以美国政府对土地的掌控力度,和如此之低的首付,按照地产强大的上涨惯性,违约率高达12%的时候地产价格才最终崩盘,那么以中国土地国有化的掌控力度,我可以认为,中国地产的房贷违约率至少要达到12%,地产价格才可能崩盘。

故,我此前多次发文说中国地产会在强大的调控面前横盘3~5年才会开启下一波上涨,我不认为这几年房价会涨,但是从来不敢说地产价格会下跌太深,因为政府的存在,让看空是非常危险的行为,所以我在评论区里回复的时候认为在这3~5年的大横盘时间里,投资房就算了,可以等等再买,如果是刚需房,建议够钱就买,因为你要住,拖不起。

一本科普书中,每多一个公式,读者减少就会一半,今天我写了如此复杂的金融概念理论,不知道会少多少读者,不过我觉得是精华,大家可以没事读一读,顺便推荐一个纯科普类的金融危机电影《大空头》,我觉得讲的也很不错。

 4 ) 解释大空头如何牟利-转载自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作者:Underdog、叶洲
链接1://www.zhihu.com/question/39012069/answer/79279442
链接2://www.zhihu.com/question/39012069/answer/82160925
来源:知乎

1: MBS(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抵押贷款证券化)
MBS分为RMBS(住宅房贷)和CMBS(商业房贷),就是把不同贷款成捆打包然后分摊风险。比如说100个房贷你如果你一共只有一个,那一个正好还赶上破产了,那你的损失就是100%;但如果买了MBS100个房贷你的损失就是1%。MBS分为两种:Agency MBS就是房利美房地美基尼美之类国企发的;Non Agency MBS(Private label MBS)就是私企发的。大部分Sub-prime MBS都是私企发的.
信用良好的贷款都打包卖掉了,只好打信用不好的贷款的主意了。不良贷款的MBS怎么卖呢?聪明地银行家们发明了CDO,就是把信用不好的贷款包装成CDO,分成两个tranche,A级tranche利息低,B级高,这整坨贷款中如有违约,B级先亏,B级亏完了再亏A级,然后分别卖给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B级的没人要?我自己担个保,然后找评级机构评个AAA,又是好产品开卖了!
 
2:为什么Michael Burry赌定MBS要暴跌?
Christian Bale登场,蝙蝠侠发现很多的Sub prime(次级房贷)都是ARM(Adjustable rate mortgage) 就是浮动利率的。(插一句:在2001年911之后格林斯潘把美联储的利率降的非常低到1%左右,导致房屋贷款利率急转直下也变的非常低。)利率低导致的结果就是大家蜂拥去搞贷款买房,更奇葩的是北美还有"Teaser Rate"一说,就是前一两年有的都超低或免利率,所以搞的脱衣舞小姐们都人手标配好几套房。但是几年后teaser rate 一结束,利率一涨,NINJA(所谓的没房没收入没财产)的人群们就还不起了,就只能把房子还给银行拍拍屁股走人了。所以Michael Burry就是看准了这个机会,赌几年之后利率升高大众还不起房贷然后集体出逃。

3:CDS(Credit Default Swap信用违约互换)
赌局已定,Michael Burry就穿上西服去找华尔街龙头老大做空MBS去了。但是MBS不同于股票,不好采用借了再还这种做空模式,所以就搞了一个CDS(买方:每月给卖方一些Premium也就是保费,卖方:只要MBS没事就一直收买方钱,假入MBS破产了就要一次性付给买方大笔索赔)。CDS主要都是像AIG这样大的保险公司发行的,而且他bug的地方在于你可以在不拥有相关资产的情况下买保险。就相当于给隔壁老王的车买了个车险,他如果要是撞车了你就会很开心的拿到理赔,而且老王还不知情。
 
4:ISDA(International Swaps & Derivatives Association)
MBS,CDS之类的因为量大,特殊性强,每个的抵押资产都不一样,所以一般都是OTC对手交易而不是在交易所交易的。Brat Pitt本来是德银的交易员,积累了很多的人脉和资本,所以那两个小哥借助Brat pitt的关系才终于拿到买CDS的资格。

5:Ratings Agency(评级机构)
大哥急了去曼哈顿中城去找在标准普尔的墨镜姐,姐给他说了实话。因为评级机构弄钱主要办法两种:1谁看谁掏钱subscription model 2谁发谁掏钱issuer pay model 第二种也就是MBS的评级主要方法。所以她们一旦对MBS降级了,以后就基本上没生意了。

6:Liquidity & Collateral(流动性)
MBS价格居高不下,这帮做空的人就火上浇油蚂蚁乱窜了,主要大家手里的现金流不够,流动性不足,做空价格不跌反涨她们就得加Collateral 也就是"Margin Call"里面的补Margin,不补就得被强行平仓了。

7:CDO^2
简单的说就是每个CDO(除了房贷什么车贷,信用卡贷,助学贷款都可以做CDO) 里面抽出来一部分Tranche又做了个CDO。因为有一些Tranche实在是太小,用这些tranche组成的CDO只要是underlying asset(相关资产)一有破产整个CDO就立马被抹平,所以风险及其大,也就是他们所谓的金融核武器。
五千万的住房贷款,后面可能附着着20亿的各种衍生品。这样玩的问题是什么呢,压在好几层下面的原始贷款里,有不良的会违约啊。当违约一多,最底层的债权钱收不回来,叠加在上面的所有债券就都完蛋了。当完蛋的那一刻到来,哪个倒霉蛋手里捏着很多CDO,或者为CDO做了很多担保,它就垮了,比如雷曼兄弟。另一方面,贷款违约,房子会被银行没收拍卖,增加了房市供给,压低了房价。这样的情况一多,本打算好好还贷的人一看,靠,我的房子的价值已经跌到还没我未还贷款多,那我干脆不还钱了,房子也不要啦。于是房子又被没收进入房市,进一步压低房价,最后房地产崩盘,很多人无家可归。
 
8:The "Famous" Tranche Trade
电影临近结尾,黑姐姐终于说了实话。交易策略——买的:低级别 tranche CDS 就是盼着最低级的tranche破产越多越好。卖的:偏高级tranche CDS希望这些都不破产好能多收钱。这个策略一买一卖对冲了保费的现金流风险,卖了CDS拿到的每年的保费可以用去付买其他CDS需要交的保费。 这个策略在风平浪静的情况下挣钱是很平稳的,但是大风大浪一来,金融海啸一刮,tranche之间相关性(Correlation)大幅提高,就全部都跪了。

做空团三害怕:
1:买了一手CDS 发现相关资产都违约了CDS价格一直不动,以为整个系统勾结做假。
2:好不容易手里的CDS涨价了,又开始担心他们的对手投行破产让他们的CDS变成废纸。
3:最后终于仓清空了,钱拿到了,但又发现自己有可能被FBI查或者被“占领华尔街”占领,舆论压力太大所以关门洗手。

1:怎么会把钱贷给还不起的人呢?
因为在热火朝天的时代,贷款的债权转手就能卖给银行(它们再打包卖给投资者),我当时就能收回款加利息,最后还不起钱关我啥事?说到底,问题就出现在委托链条太长,做出贷款决定的人(贷款给还不起的人的人)和承担风险的人(最后捏着CDO的投资者)隔了十几层,责任和风险的分裂是灾难的根由。

2:投行怎么会接盘或担保烂贷款的CDO呢?
他们看的是数据。这么多贷款,虽然利息高,但违约率不高啊,好生意为什么不做!为什么违约率不高?因为贷款人为了贷出去钱,开创了浮动利率。借钱的人头两年付的利息很低,自然也不容易违约,然后利息再升高,就甩手走人了。隔了好几层,没人注意到这些了。而克里斯蒂安·贝尔的角色首先注意到了,并且发现浮动利率大规模上升会发生在2007年第二季度。而大公司(银行)尾大不掉,要做出灵活的决策其实很困难。

3:评级机构怎么没良心就评AAA呢?
一是他们本质是盈利公司,收钱评级,评低了人家就找竞争对手(其他评级机构)去了。二是信息不对称,他们手里只有几页财务报告,只知道这银行效益不错,根本不知道CDO里面是什么玩意。你问:政府监管哪里去了?政府哪有投行脑子快啊。看不懂啊。你看片中的SEC员工还要给高盛投怀送抱呢。事实上,在这场全民的狂欢中,真正看出毛病的,只有片中的几个聪明的大空头。

4:为什么电影里很多住房贷款违约了,CDO价格还是居高不下,让几个大空头抓狂?
电影的解释是投行们已经知道出问题了,只是死撑着想偷偷卖掉,同时买入CDS对冲甚至赚钱,这就构成欺诈了。现实情况未必如此,CDO的价格,都是由投行的数学模型决定的。模型太复杂有错误的时候,算出来的CDO价格就不能准确反映底下的贷款的情况。所以直到崩盘之前,CDO的价格也许都不会有大波动。你问:那几个大银行是不是真该死?是他们玩脱了,但是他们也很惨啊(除了高盛),间接说明他们不是有意欺诈。但是他们玩脱了最后又得用纳税人的钱来救,是不争的事实。

5:那到底谁该负责,谁该坐牢?
没有人。这是计价模型失灵、委托链条过长、市场参与者非理性狂热的共同结果,没有人有明确的欺诈的证据。最关键的问题是too big to fail,那只能救完再鼓励分拆大银行了。那怎么办呢?加强监管咯。但加太强又会限制市场自由阻碍发展。发展缓慢,解除监管,玩脱崩盘,加强监管,这个循环一直没断,也是金融业的宿命。

 5 ) 大空头背后-关于08金融危机真相的一点干货

大空头的作者Micheal Lewis 在加州伯克利大学商学院接受采访时说道,不是华尔街的银行家和投资家们太坏,而是这个制度已经烂了。用一批好人换下这批坏人,好人会被坏掉的制度转变成坏人。

而大空头这部电影很完美的传达了他的中心思想。华尔街和金融体制的问题才是这场世纪危机最根本的问题。

讨论制度不得不追本溯源先搞清楚两个问题,资本主义和金融投资。在Harari的人类简史这本书里,他简单的概括了现代经济(modern economy)和前现代经济(premodern economy)的本质区别。前现代经济是从生产(production)到利润(profit)的单向关系。而现代经济中,生产和利润是循环增长关系。当生产创造利润后,利润被重新投入扩大生产,以此循环。而在利润投入生产的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连接点,信用(credit)。信用即甲方对于乙方行为及产品的信任度。当利润被重新投入社会生产中时,投资者相信生产会创造更大的价值和利润。投入生产的利润即资本。最早的资本投资是用于商业发展和海外拓展。比利时于1531年建立了第一家股票交易公司。17世纪,德国,英国,法国纷纷效仿。第一次金融危机发生于1720s年的法国密西西比危机。当时密西西比公司的主管John Law,同时任法国中央银行行长和法国财政大臣。密西西比公司启动了一个建立新奥尔良的项目,大举利用税收和发行股票。其股票价格借助法国政府的支持也一路飙升。然而某些投资大鳄发现密西西比公司股票的虚高,在最高点果断撤资,其他投资人见势不妙也纷纷将手头的股票抛售。密西西比公司和他背后的财团法国政府瞬间负债累累。为解决债务危机,聪明绝顶的财务大臣兼央行行长Law开始大量印钞票,导致法国经济的全面崩溃。法国中央银行至今还有几大箱已经毫无价值的纸币。

2003年的股市就好比当时的密西西比公司。在美联储将银行利息下调到1%的经济刺激下,各大银行见风使舵推波助澜,房市凯歌高璇。资本的本质是驱逐利益,信用是资本投入在生产循环系统的关键。然而贪婪的银行和金融机构跳过信用这个门槛,将贷款条件降到几乎为零。在关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的采访中,密苏里大学的william Black教授把这些没有任何机制保障的贷款称为Liar‘s Loan。他这样描述当时的次贷,贷款人的工作背景,收入,信用度都无需任何确认核实便能贷款买到远高于自己支付能力的房子。毕业于哈佛耶鲁麻省理工的金融天才们通过复杂烧脑的金融模型将800亿美金的垃圾贷款包装成回报率可观的金融衍生品卖给各大投资机构。包括管理退休金和社会保险的各大联邦机构。主要金融产品也就是电影中提到的CDO (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

这些垃圾贷款是何德何能摇身一变成为抢手金融产品,除了这些脑洞大于常人的金融家的妙手,还得益于信用等级评定机构。在大空头电影里,Mark和他的合伙人去评估机构质问为什么垃圾贷款能评定为3A,零风险的资本,评估机构说,如果我们不评3A,他们会去街上别的机构评到3A。而评估机构的收入来源于被评估的公司。

那有人又要问了,为什么监管部门没有及时出手?黑教授说了,FBI早在2004年就介入了,但是只发了一个警告。而美国证监会负责人Gaithnar后来辩解,这次欺诈fraud形势太严重,已经监管不过来了。再究其原因,原来早前制定的针对此类违法操作的监管法案在某些既得利益者的各种活动下已被废除。

如果说1720年的密西西比金融危机源于投资公司,中央银行,和政府的财务大臣是同一人,那么2008年危机则因为银行,金融机构,评估机构,及监管机构是在共同利益驱逐下联合在一起的同一批人。在Michael More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资本主义是一个爱情故事(capitalism is a love story)里赤裸裸的指出国会议员和监管机构负责人都是次贷危机和庞氏骗局的得利人。

大空头电影通过几位洞见房市泡沫垃圾次贷的华尔街投资者买空房贷衍生品,在金融危机横扫全球经济重创之际大赚一笔的故事展现了华尔街及华尔街背后荒谬贪婪黑暗的一面。作者和导演用滑稽搞笑通俗易懂生活比喻为复杂深奥的金融术语和金融现象做了深入浅出的解释,也可谓煞费苦心。演员阵容强大,演技和表演效果就不表了。群戏能拍得紧扣主题形散神不散也算是上乘之作。不得不赞。

然而给这部电影五颗星,最重要的是其带给人的思考。关于人性,关于体制,关于资本主义。美国首席经济学家Brian. S. Wesbury在TED的演讲中认为2008年金融危机的真相是美联储多番介入。如果政府不插手,自由市场完全可以调配好资源,避免这场金融危机。Wesbury一定深得亚当斯密的真传,认为资本和市场是万能的,而忽略了操纵资本和市场的人类与生俱来的贪婪成性和不择手段。而最可怕的是当欲壑难填的人性创造了一个欲壑难填的制度,当人类对资本的崇拜和信仰将华尔街创造成一个滋生更大欲望和贪婪的体系,用好人替代坏人已经无法成为解决问题的方式。

政府用受害者纳税人的钱挽救了几大银行。华尔街的精英们重新披上战袍笑傲江湖。

Lews说,他没有在华尔街见到一个真正快乐的人。他也很少见到有人主动离开华尔街。

所以故事依旧在继续。

 6 ) 绝好的金融投资教课书般的电影

这个电影是根据由迈克尔·刘易斯写的“大空头”小说改编的。主要讲几个交易员和对冲基金经理是如何在2008年美国的经济危机时期发了大财。美国2008年的经济危机对我的冲击太大了,当时我们路口的四家银行有3家破产被别的银行收购,其中就有我的存款银行,我买人寿保险的公司也曾宣布破产,幸亏得到了美国政府的援救才没有倒闭,据说还是因为欧洲几个国家的头脑打电话给美国总统要求援救那个保险公司的。这个命中率要是我买乐透奖也这样就好了。居然还有人在这个危机时期发大财?我自然对这个电影非常的感兴趣。

这个电影非常的具有娱乐性和吸引力,影片通过三个独立的故事的交替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2005年,古怪的对冲基金经理迈克尔·巴里(克里斯蒂安·贝尔)发现美国房地产市场极不稳定,因为次级贷款已经有很高的风险并提供越来越少的回报。他预测市场将在2007年第二季度的某个时候崩溃,他意识到,他可以创建信用违约交换市场,让他可以用来与房地产市场对堵,从而从中获利。他走访了多家银行向他们贩卖他的这一想法。 而那些银行,认为住房市场是非常安全的。有一家银行接受他的建议。但是这个对赌激怒了巴里的客户,他们认为他是在浪费他们的钱,要求他停止他的对赌,但是他拒绝了。正当经济倒塌的时候快到了,他的投资者失去了信心,想撤出自己的钱了,但巴里提出暂停提款,引起了投资者们的愤怒。
但是,正如他预言的那样,时常崩溃了,他的投资产生了489%的利润。


交易员贾瑞德·韦内特(瑞恩·高斯林)从他得银行家那里听说了巴里的行动,并很快意识到巴里的预测是正确的。他决定把自己的股权都放到信用违约交换市场上。对冲基金经理马克·鲍姆(史蒂夫卡莱尔)偶然的知道了这个计划,并被韦内特说服加入了这个计划。俩人发现,因为不诚实的信用评价人的评估,被打包在一起的债务抵押债券(CDO)被评成了AAA级,而大量的出售这样的债券(CDO)会造成即将到来的市场进一步的崩溃下去。在拉斯维加斯,鲍姆出席美国证券讨论会,他采访了创造的合成债务抵押债券的商人。他意识到,这些欺诈的问题贷款会造成经济的全面崩溃。鲍姆的业务合作伙伴说服他去通过这个信用违约交换获利。

年轻的投资者查理·盖勒和杰米·希普利意外地捡到了韦内特的计划,也决定参与这个信用违约交换。由于需要钱,他们争取到退休银行家的本·里克特(布拉德·皮特)的援助。希普利和盖勒最初非常的欣喜若狂,但里克特讨厌他们庆祝即将发生的经济崩溃。俩个年轻人终于感到恐惧,于是试图通风报信给记者以及他们的家庭,告诉即将到来的灾难。最终,他们获得了巨大的利润,但都他们失去了对这个破碎的系统的信心。

巴里半退休了,只投资于水,鲍姆拒绝说外界说:“我告诉过你”,他继续着他的职业生涯,里克特返回到他的退休生活中,和希普利和盖勒试图起诉评级公司但是失败了。没有人因为在这场CDO泡沫中被逮捕,债务抵押债券很快得被再次销完了。

导演麦凯因导演喜剧电影“王牌播音员”而出名。他以擅长拍看似愚蠢的自黑式的幽默狡黠的电影著称。在大空头这个电影里,他也用了很多名人客串演出,其中有玛歌·罗比和塞莱娜戈麦斯直接向观众解释“次贷”。“王牌播音员”里的史蒂夫·卡瑞尔扮演里马克·鲍姆, 具有自虐性格的金融预言家。芬。维特罗克和约翰马克罗扮演了在布拉德·皮特的指导下研究对冲基金的新手。

电影里人物的衣服发型比较老,像90年代的。倒叙一些人物的背景故事时用了很多不饱和光线。但是叙事,智慧的对白以及出色的演技使得这个电影非常的出色。电影真实的反映了当年各大银行都才参与了次贷欺诈犯罪活动,美国政府牺牲了小老百姓的利益保释了这些银行。

电影同时运用了电影艺术和无可辩驳的事实,表达了人们的愤怒,悲观,无助,因为这些欺诈将来可能再次出现。

这个电影还可以当作一个金融教课书来看,可以帮你理解美国的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如何发生的。

 7 ) 惆怅的赢家:《大空头》观感

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后,关于这场危机的书籍和影视作品甚多,从表现过程到阐释缘由,进而深入剖析的,角度多样。不过整体看,大都是以一种“上帝视角”俯瞰,典型的如《大而不倒》,从多个角度展现金融危机的整个过程。而如隐射金融危机的《利益风暴》则聚焦当事人的心理,剖析金融行业人士在其中的人性表现。总之,此类作品常常表现的是一种陷入漩涡的“输家”的慌乱、震惊、痛苦与贪婪。与这些作品相比,《大空头》确实显得有些另类,它的着眼点是一批看似赢家的空头的日常,让这部作品显得颇为有趣。

对于“做空”,在缺乏此类机制的中国投资者看来,是一种有些“不道德”的投资方式,这你看看去年六月后A股暴跌,股民们围绕国内到国外各种做空传闻,愤怒的斥责和成百的阴谋论故事就看出来了。而在最近,索罗斯接受采访时一句,已做空亚洲货币,也让国内媒体无视其整个访谈内容,打了鸡血般的要痛斥之。事实上,“做空”只不过是一种规则允许的投资手段而已,有人用来对冲风险,有人用来投机,本无善恶之分,况且作为一种投资手段,其本身也接受监管,并不断被修改规则,比如对“裸空”的限制,比如金融危机期间一度禁止的对金融股的做空。试想,假如你发现了一个公司的股票价格被严重高估,甚至可能管理层在财务造假,进而空之,作为做多方,不去斥责管理层不道德,倒去斥责空头兴风作浪,显然是典型的屁股决定脑袋的非理性态度。

在《大空头》中,便刻画了几位,事实上主要是三方空头的不同表现。在投资上,有种所谓的“后视镜”说法,即当一切尘埃落定,你从后视镜看,过去发生的事情往往脉络清晰。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便是典型,今天看来,人们追逐引发危机的次贷金融衍生品,显得那么的非理性。但是,正如电影中说的“现实如诗词,但是人们总是不爱读诗词”一样,很多时候,不是人们缺乏常识,是总认为这个击鼓传花的游戏可以继续下去。就如A股牛市的时候,当主板快速冲上5000点,创业板的估值已经明显离谱的时候,就是老股民也不愿离场,原因不在于他们真不知道风险,而是一种侥幸心理,再等等吧,再等等吧,再赚20%我就走,进而自我麻痹,生出一些永远的“这次会不同”的理由。在任何国家,房产都被看作一种稳定的投资,确实,从历史看,各国房产市场,长期都处于中间略有调整,但是整体向上,甚至阶段性暴涨的规律。想必这点,中国人深有体会,多少年了,相信或者诅咒房价下跌的人,最终都陷入为啥当时不买房的懊恼。这不,房价在一段时间的下跌后,近期各地,特别如深圳、上海,又掀起了一轮暴涨,这个时候,你提什么东京房价崩盘史,美国次贷危机,谁也不会听,因为“这次不一样”,“中国国情不一样”。

《大空头》的开场不像《大而不倒》那么直接,它做了一些铺垫,从美国人深信房产市场必将繁荣的2005年开场,也提到了格林斯潘当时的乐观,熟悉那段历史的人都知道,2005年,格林斯潘在国会的乐观判断已经成为后来分析金融危机时,被不断抨击和取笑的经典。但是,当时不是这样,房产市场无比繁荣,房贷门槛低的惊人,对于其中的风险怎么办?于是,金融衍生品出场,而且越搞越复杂,美其名曰“分散风险”,这些产品打包买个全球投资者,进而再转卖,大家乐此不疲的击鼓传花。这个过程中,不免有人疾呼风险,但是都迅速淹没在繁荣的欢歌笑语中。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乐于当宣告真相的人,与其费劲的去叫醒装睡的人,不如利用金融规则赚钱。本片介绍了三股做空势力,当然,也要算上片中作为高斯林扮演的陈述者的一方,而且有趣的是,他们从性格到背景,都显得差别极大,不是一类人。

<图片1>
有“火箭科学家”一般的基金经理,通过数据调查,缜密推理发掘投资机会,进而顺其自然的做空次贷产品,对于他来说,这一切显得更像一种习惯。


还有显得比较传统的驻扎于金融机构的对冲基金,领头的是位愤世嫉俗者,他们总是显得情绪激动外露,与“火箭科学家”不同,他们愿意与人沟通,现场调研,现场访谈,获取第一手资料。

<图片3>
<图片4>
还有两位业界小人物,说白了,他们的状态就是没人鸟他们,但是恰恰因此他们与现有利益格局无关,思维更加开阔,而且也更加敢于冒险,加之一位金融“隐士”的协助,也加入到做空次贷产品的大战中来。

<图片5>
而高斯林扮演的销售,则是典型的金融鲨鱼,只要有投资机会,就卖给客户,管它卖给鬼还是人。

三股看上去很不一样的空头的刻画,也表现出了所谓“做空”只是一种投资手段的特点,空头们出发点各有不同,特别如史蒂夫法瑞尔扮演的愤世嫉俗的那位,更为复杂。作为金融投资人士,捕捉投资机会是他的本能,但是他身上又带着一些理想主义色彩和道德底线,同时金融从业者的家人的自杀让其对金融行业也有着复杂的感情,当他通过亲身调查,发现次贷背后的运作机制竟然如此肮脏的时候,做空是赚钱,又同时是一种宣战。所以说,本片选择的几方势力各个角度展开也是一环扣一环的,“火箭科学家”重点看数据,体现出次贷陷阱的识破其实从表面即可看透,但是贝尔扮演的这位是“宅男”。于是愤世嫉俗的上了,只有他们这波人才四处奔波交谈,揭示出次贷背后的故事。至于两个小年轻和布拉德皮特扮演的沉稳老鸟的组合,则是将做客的多种玩法展现出来,确实,做空评级A以上的决策,也常常是初生牛犊敢想。当然,也只有布拉德皮特这样的老鸟才能以更高的高度,说出类似我们压的是美国经济崩盘这样的逼格极高的话,为收尾奠定一个悲壮的基调。是的,他们是赢家,但是在胜利前都备受压力,而本身一个是社交恐惧症成天压抑的,一个是愤世嫉俗的,还有两个兴高采烈的愣头青在老鸟大格局的点拨下,最终也在雷曼残局中感同身受的沉默,一下子将本片的格调拔高,大家都显得很惆怅。这正是本片我最欣赏的地方,每个角色都少不得,又都说着让你感觉就说着该他说的话,做着他该做的事儿,一切都很自然,一部电影如果节奏搞对了,那么水准也就八九不离十了。

同时,本片也有些不错的技巧运用,比如片中人直接跟观众“对话”,这种手法不少电影运用过。它的特点就是,会创造一种跨越时空的荒诞感,而每一次金融危机事后看,本身就是一场荒诞剧,所以本片运用这样的手法实在是太贴切了。而这样的荒诞剧总是在全球各地轮番上演,而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不到一年,2009年3月起,美国市场新的牛市便启航,同时全球也掀起了一股放松银根,刺激经济的浪潮,直到最近,美国牛市已经七年,此时已是全球债务危机此起彼伏,大宗商品暴跌不止,美国股市也估值高于历史平均水平,新的一次危机似乎又在蠢蠢欲动,这一次,谁能幸免?

 8 ) 大空头

对金融毫无兴趣并且一窍不通的我终于把这部屯了大概一年的电影给看完了。颇有收益(♡˙︶˙♡)

其实这些这些玩意本质都是不复杂的,只是有意的人根据各个不同利益的出发点把真相弄的扑朔迷离。╮(╯-╰")╭

说起来从世俗方面而言,这些人也算是地球食物链的顶端了。(ง •̀_•́)ง

最后这个卡司阵容也是很强大了!凸(>皿<)凸

 短评

Steve carell简直定义了“演技”这两个字!

10分钟前
  • 小猪大侠
  • 推荐

就电影文本所牵扯的大量金融内容来看,导演处理方式自由又聪明。几位名角的戏份虽然分散,但都异常到位。多线头,高强度剪辑不仅把本身枯燥故事拍得好看,还能条分缕析,井然有序。很多场景可以想象都是为了塑造戏剧性和情感性而纯粹虚构,但构思非常巧妙和稳重,这才是电影的“真实”。

13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就在片中投资人紧急逃出辩论会场抢卖贝尔斯登股票的同时,华尔街巨鳄们也正在联手把垃圾CDO重新包装得更大更美往亚洲和南欧倒卖。为什么大摩竟没倒闭还有钱偿付片中三家做空的秃鹰?还不得感谢我们这些边缘地区的傻新富接了盘。本片到底只演了故事的一半。但不必气馁,气旋中心我们迟早轮到。

17分钟前
  • Reader
  • 推荐

虽然我是个金融盲,其中很多专业的东西都看得一知半解,但还是觉得太好看了。一是代入到投机者心态下去审视金融之恶的触目惊心,二是重大压力之下赌徒般的挣扎坚守。更多的中国人应该看看这部重新定义了发国难财的电影,因为现在的中国可能和当年次贷危机发生前的美国一样坐在了火山口上。

18分钟前
  • 麻绳
  • 推荐

8.5 很难得在一部好莱坞A级制作中见识到如此丰富的视听语言,直白的诚实态度以及客观的道德感,摄影与剪辑上它就像一部美国新浪潮电影,技巧自由多变,它甚至会请来玛格特罗比真人为你解释金融术语以代替传统的叙事装置,在剧作上也是反英雄反高潮的,而这或许是对待这个次贷危机故事的最合适态度

20分钟前
  • JoshuaLi
  • 力荐

《华尔街之狼》是形,这片得了神。风格混搭,群戏疯魔,很碎片化的东西被天才的影像想象力和出神入化的剪辑组装在一起,文字的搬运和概念解说生硬出一种物极而反的境界。电影属性极弱,但在这样一个条件下,它又无疑是某种层面上最具电影感的电影。金融题材我一直就只是不明,这次终于不明觉厉了。

25分钟前
  • Ocap
  • 推荐

绝对是年度惊喜了,本来以为金融危机的事情都被讲烂了,还整这么多明星来做什么,没想到用了如此诙谐的黑色幽默台词外加打破第四道墙的名人出面解说,产生疑惑的时候马上就给观众讲清楚了。而且藏在这种搞笑表面下的,是深深的悲哀,是普通人买单一切、恶人消失无踪的悲哀,最后说得很直白

27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Dr Michael J. Burry, 是一位真实人物。但是他不是博士,而是一名神经学家、主治医生。经济学和金融投资都是他在自修、自学的。如果不是因为在斯坦福医院做一场手术时睡着了(他晚上在非常刻苦地学习金融投资而导致劳累),他估计不会被扔出手术室,也不会开创后面的基金,也不会有这部电影。

32分钟前
  • 小刀周远
  • 推荐

意外的很好看,尤其是这样一个比较枯燥和专业的金融题材,可以用各种花哨的方式,给你讲明白,还是挺难得的。几个演员都太出色了,值得群戏,贝尔演的哪像独眼,更像盲人,神态太厉害了。卡瑞尔也太令人难忘了。整个片子非常花哨,很意外。

3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这种电影最怕“银行家们都是混蛋百姓被剥削最可怜”这种道德指责。《大空头》很好地用末世来临的全景方式展现了每个参与其中的人的行为。嬉笑怒骂插科打诨,恣意不羁剪辑凌厉。不要想着拯救世界,这种努力在浪潮面前毫无意义 #真心牛逼#

40分钟前
  • davekozg
  • 力荐

电影为了解释术语用力很猛,浮夸的剪辑和配乐无处不在,看到导演以前是混SNL的一切都合理了。如果说too big to fail是政府视角,margin call是犯错者视角,那the big short就是空头受益者视角…或者说,难得看清事实的上帝视角。片尾字幕西斯空寂。

45分钟前
  • Sophie Z
  • 力荐

不喜欢里面有一种……自我煽情的很过度的东西,还有那种刻意调侃,非常无聊。怎么说呢,资本主义的这种自我吞噬,没有什么值得反省或者感慨的成分。它几乎是一种客观的,不可撼动的本能。我们仿佛进行了反思,借用几个边缘人的眼睛,其实一切根源于血液,所有的反思都显得幼稚。没有什么会改变。

49分钟前
  • 荞麦
  • 还行

我也喜欢玩投资,投资最让人享受的地方就是,你能证明全世界都错了,但你对了。

54分钟前
  • 刘康康
  • 力荐

这么恶心的题材!这么枯燥的情节!这么难看的人设!居然拍到我手心出汗!心脏狂跳!那镜头!那配乐!那平行剪辑!导演的上一部电影还是王牌播音员!我就操了!这是吃了什么可以突然变得这么屌!

59分钟前
  • 黄青蕉
  • 力荐

虽然捧出浴缸里的名模、米其林厨师、黑杰克桌上的歌手,来试图深入浅出的阐释各种金融衍生产品,但还是看不懂华尔街这些高智商骗术。不过,它在历年奥选片中奉献了最特别最具吸引力的剪辑,伪纪录片、打破第四墙等如今不能再称为实验的手段,尽情使用,却也和片中几个大明星的剧情化表演无缝衔接。

60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剪辑得有如万花筒,用轻喜剧讲述刀锋行走般的三起大卖空。荒谬戏谑的背后是99%给1%埋单的惨痛。没有金融背景的人看可能会更嗨,否则看一群演员打破次元墙解释CDS、CDO还蛮尴尬的... 从长期资本公司到次贷风暴,华尔街的贪婪何曾走开过?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看几位男星凹造型,还以为会是《美国骗局》那种申奥类型片呢,其实本质上确实也是,好在片子很不错,不仅演员在折腾,连剪辑都在折腾各种花样,一会儿伪纪录片,一会儿让演员对着观众解释,不过在道德上还是会给人强扭的感觉,毕竟这群家伙花了那么多心思空手套了那么多现金,倒挺有幽默感的。★★★★

1小时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用尽可能最通俗易懂的方式把当年那场波及全球的美国次贷危机给观众讲明白了。让你哈哈一笑的同时背脊发凉,年度最佳喜剧/恐怖片当之无愧。感谢原作Michael Lewis及众卡司让 Adam McKay拍出这么一部惊世之作。

1小时前
  • Redux
  • 力荐

看完此片两个想法:1. 人活着真累。2.当你决定孤军奋战对抗世界的时候...你得到了你要的那个结果也不代表你赢了。(观赏完后有泪珠在眼眶里打转转

1小时前
  • 欧富贵&LOL
  • 力荐

在inside job, too big to fail和margin call之后拼上了这场危机最后一块拼图,可惜这个故事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是悲凉绝望,得到自己想要结果的人也远远没有赢。为了通俗易懂地解释术语运用了丰富的视听语言,虽然有点怪但这种尝试确实有趣而且效果不错。SIFF二刷,真的好,改五星。

1小时前
  • Lycidas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