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成问题的问题

剧情片大陆2016

主演:范伟,殷桃,张超,史依弘,王一鸣,王梓桐,蒋中炜,冯满天,梁霆炜,王侃伟,俞颖

导演:梅峰

 剧照

不成问题的问题 剧照 NO.1不成问题的问题 剧照 NO.2不成问题的问题 剧照 NO.3不成问题的问题 剧照 NO.4不成问题的问题 剧照 NO.5不成问题的问题 剧照 NO.6不成问题的问题 剧照 NO.13不成问题的问题 剧照 NO.14不成问题的问题 剧照 NO.15不成问题的问题 剧照 NO.16不成问题的问题 剧照 NO.17不成问题的问题 剧照 NO.18不成问题的问题 剧照 NO.19不成问题的问题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1:44

详细剧情

  1940年代的大后方重庆,一间物产丰富却总是赔钱的树华农场,一场明争暗斗在新旧两个农场主任之间上演。这部根据老舍小说改编的影片似乎叙述了一个永不过时的人间寓言。

 长篇影评

 1 ) 退后的摄影机:本片摄影师自述创作理念(摘录)

朱津京,电影摄影师,广告导演。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梅峰的学生、好友,本片的摄影师,亦参与了剪辑)

本文摘录于《不成问题的问题——从老舍小说到梅峰电影》,《电影中的风景:和谐中的不和谐的人》是朱津京的创作阐述,原文较长,此处摘选了一部分,供网友交流、欣赏。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觉得在影像的处理上,要让每个单独段落中的人和风景都成为客观的叙述者,具体的方式就是不按照传统的该给谁情绪的时候给谁情绪、该给场面全景的时候给全景,而是把纪录片里画面、声音和行为不匹配的方式放在这部电影中,让视点的转移发生在每个角色的身上。大胆的尝试,会令整部影片形成很独特的风格。

【影像的视觉系统】

…略…

注:这部分其实很有趣也涨知识,可以参见影视工业网的一篇采访《最文艺的片子悄悄上映,就用一只50年代库克镜头拍摄》

【影像的视觉设计】

……本片中,摄影不再有意帮助叙事,而着重强调表演、剧作、节奏感,摄影后退一步,用朴实的方法来表现画面。……

【拍摄的设计与选择】

(1)镜头选择
我们采用了库克(Cooke)32毫米这一颗镜头,没有用到太多变焦。这种果断的的选择是因为这部电影需要一个稳定的视点。……
(2)视点退让
在秦妙斋煽动工人的戏中,我们选择用全景的方法,将摄影机远远地置于一边来观察明暗光影中的人物。这样的处理也是梅老师所认同的——我们对于流言蜚语的恐惧,来自于没听清楚。所以在这部电影中,我们不使用将摄影机凑到演员身边的特写,而是在事件发生时,选择往后退一步,将局面看清楚,再做决定。在影片中,越重要的事发生,摄影机就越往后退,因此很多重要的戏都是全景,这样为电影营造出一种整体气氛,坚持到最后就成了它的风格。我们不能因为某个女性角色好看,就凑到前去拍摄特写,这样就属于摄影的失控。……
(3)用光参考
用光的部分我参考了卡拉瓦乔的用光法,回避能被看出痕迹的方法。有光就有影子,中国古代绘画中很少有光源存在,所以很少出现光的痕迹。本片也借鉴了这些方法,将影片尽量处理得没有明确的光影。如果有,也一定是以叙事为主,而不是以光的效果为主。影片中存在的光,不是为了让画面更好看,而是叙事的需要。

【真真假假】

我们聊民国影像的时候,重要的不是刻意还原民国是什么样子,而是通过老舍先生的原作、剧本,把已经刻画得入木三分的人物用影像呈现出来,通过美术、录音、服装、道具等老师的共同努力,让整部片子达到均衡的状态,让角色在自己的空间中完成事件。
因此,我没有在黑白调色上花费太多心思,把彩色调成黑白后,为了避免影片再次变回彩色版本,我将色温调错,使之成为不可逆的状态。我也没有对灰色调再做更多反差。后来有人看过电影,认为焦点不实,但那个年代产生的技术就应该是影片所呈现的那一刻,就应该是那样子的,因此观众看起来不会觉得电影过于锐利。……像费穆导演那个时代,没有发明跳剪、正反打、跳轴这些语言,如果在影片中使用了,反倒会损伤影片的真实感。所以,在这部影片中,我们没有给观众过于强烈的视觉刺激。

【关于剪辑】

注:本片署名剪辑为廖庆松

拍摄后,我对影片进行了粗剪,因为拍出来的长镜头比较多,比较好剪,我也比较清楚拍摄的节奏。但在剪辑时遇到了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就是片长太长。我们在保留老舍先生原作的表述后,添加了小说中没有的女性角色,这也是梅老师影片中的一条重要线索——对女性的关注和爱护,以及对情感的发掘。因为不能改动镜头的内容,所以我们只好将周边的线索都剪掉了。另外,最后与导演商量后,我们决定把表现农场整体样貌的镜头也剪掉,从而将其变成卡夫卡的城堡——观众从来没有见过农场确切的样子,见到的都是农场的牙、农场的眼睛、农场的嘴、农场的胳膊、农场的手,在含混中没有方向感、时间感,从而在等同的距离感中为角色创造舒服的表演环境。

 2 ) 衣装里的人情世故——《不成问题的问题》人物造型浅谈

昨晚独自看了期待已久的《不成问题的问题》,很享受,在微博上胡乱发了一通感想。今天想正儿八经写点什么,但从何写起?想想自己做服装也写点故事,就从电影里的人物造型说去吧。

这部电影改编自老舍1943年的短篇小说——故事背景设在1940年代,抗战中的重庆。虽在那个年代,但到了影片中的主场“树华农场”,却有脱离尘世之感,如陶渊明所述世外桃源,与时代无关。因此如把影片中的置景、服装造型和人物口音抛却——这个“树华农场”即使放到现在,某个建设中的新农村,抑或某个城市中的创业公司,想来故事都是成立的。因其主旨是讲中国的人情社会,而主角丁务源便是深谙人情之道,在庞杂的关系中不断周旋总能化矛盾冲突于无形的“Mr.No Problem”(没有问题先生)。他的一言一行、一词一句、一颦一笑,在电影的放大镜下,把重人情的荒诞也放大到了极致,细细想来,好笑,又令人感到恐惧。

丁务源由范伟主演,去年范伟凭此角获得金马奖影帝,昨天看了电影,实至名归。导演梅峰在谈创作时就说到,看到小说中的丁务源立马就想到范伟。他的形象与丁务源一拍即合,演技也着实为那些看似平凡的言语动作加持,把这个老练油滑的人物刻画得淋漓尽致。

小说是怎么写的呢?先来看老舍的原话——

“四十来岁,中等身量,脸上有点发胖,而肉都是亮的,丁务源不是个俊秀的人,而令人喜爱。他脸上那点发亮的肌肉,已经教人一见就痛快,再加上一对光满神足、顾盼多姿的眼睛,与随时变化而无往不宜的表情,就不只讨人爱,而且令人信任他了。”

不知是不是“肉都是亮的”那一句令导演灵机一动。范伟确实讨喜,让人见了就不禁发笑。然而老舍先生刻画最妙的却是丁务源的衣着——

“最足以表现他的天才而使人赞叹不已的是他的衣服。他的长袍,不管是绸的还是布的,不管是单的还是棉的,永远是半新半旧的,使人一看就感到舒服;永远是比他的身材稍微宽大一些,于是他垂着手也好,揣着手也好,掉背着手更好,老有一些从容不迫的气度。他的小褂的领子与袖口,永远是洁白如雪;这样,即使大褂上有一小块油渍,或大襟上微微有点折绉,可是他的雪白的内衣的领与袖会使人相信他是最爱清洁的人。”

用爱做裁缝的我妈一句话说,“领袖领袖,衣服就是领子与袖子最重要”。你看丁务源,即便身上有点点龌龊,都被最重要的“雪白的领与袖”遮掩。人们看他只记得他领口的洁白如雪,哪顾身上的肮脏和背后的不整洁呢。

于是我们看到了影片一开场,丁务源的第一个镜头就从他照镜穿衣开始,那宽大的长袍上身,朴素的颜色,洁白的袖口,布的质地厚质,既像穿了些年数了,又没有破旧不堪。他对着镜子说了句“三太太”,马上就要靠这一身踏实稳重的“戎装”,去解决问题了。

丁务源最大的问题是经营着物产丰富的农场却赔钱。 这个主要矛盾从一开始就出现在太太小姐们的麻将桌上,每每它像一把尖刀被亮出来时,丁务源总有办法,绕过这把质问的刀,把大家弄得开开心心服服帖帖。

股东之一许先生家的三太太,是像王熙凤一样的人物。看似一切事情由许先生做主,实则从小许老板做寿,到大太太的房间装饰,甚至大到农场的财务人事,许先生最终都听三太太发落。影片中一出二人演的《贵妃醉酒》,就隐喻了夫妻之间的真实关系。

丁务源自然识时务,知道三太太才是“一把手”,因此他所有的工作都围绕三太太去做。舟车劳顿,送昂贵的鸡鸭鱼肉;细心服帖,哪怕是两根芦苇花都旅途带着送上许宅。见了面腰就自然地弯下来,不光哄三太太开心,把三太太的一帮牌友们的问题也都解决了——送佟小姐爱的颜料,帮刘太太顶剩下的几圈麻将,这些都让三太太倍儿有面。知道太太财务紧张,自己揽下许家少爷做寿的大事,末了还在麻将桌上喂太太一口,成全她的“清一色加对对胡”……这样无微不至的人,有谁不喜欢?他来了一遭就像润滑油似的,把每个人都滋润了一圈,自己的问题,自然就混进油里了。

这一场麻将桌上的戏,精彩堪比李安《色戒》中一开场就把麻将搓得热火朝天的几位太太们。中国人的关系在一张麻将桌上就可以讲清,谁和谁亲近,谁和谁疏远,吃吃碰碰之间,就能看个明白。而丁务源那洁白如雪的领与袖怎能不担分量呢?上了台面,太太们最重要的是一身首饰,男人们最重要的自然就是领子与袖子了。

在后浪出版的《不成问题的问题》一书中,造型指导王展把丁务源的衣着分解得更细——

“丁务源的长衫选择用中粗的棉麻面料,有质感但不强烈,里面套着的水衣没有用普通的白平布,而特意选了白色富春纺,细腻柔和,与外衫的质感形成对比,表明他心思细密、低调不张扬但实际又很讲究的性格,让他周旋于股东和阔太太们中间时,显得内敛而得体。”

这一造型细节仔细回想起来,令丁务源这人进可攻,退可守。气派依旧是气派的,要从容不迫,自内而外。内敛也是可以内敛的,就外穿的大褂颜色质地,没有人会感到他高调张扬。因此你会看到他在不同场合的不同表现——在两个股东许先生和佟先生一起喝茶时,他弯腰低头的样子好像奴才;当他脱了外褂回到寝室时,狗腿子寿生给他洗脚按肩讲八卦,他那一身雪白的富春纺又显得极其贵气。你说这样的人,里里外外都是随机应变的,怎能不“长袖善舞”?

再说与丁务源形成鲜明对比和类比的几个男人——尤大兴、许先生、秦妙斋。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尤大兴和丁务源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一个穿长袍大褂,一个西装革履。尤大兴是留洋博士,学成归来,要在这小小农场里施展一身本领。他穿的衣服正如其人:格格正正,西装笔挺。一丝不苟的做人态度和那身量身定制的西服格外映衬。而他即使脱了西装,也没有里外不一的违和感。白衬衫扎扎实实塞进西裤里,撸起袖子就能干,和到处捣糨糊把龌龊都藏在长袍马褂里的丁务源对比鲜明。

许先生是这个农场的股东之一,你看他虽然是老板,但从衣着去看,他是和丁务源一样的人。尤其在老婆三太太面前,穿着中式马褂,说的话表面上硬气,实则软弱。他有问题断不会像另外一个股东佟先生那样明面上挑出来,总在寝室里和太太窸窸窣窣咬耳边话,农场经营不善,他也没有当真的问题去解决。不要问为什么有丁务源这样的人存在,什么样的奴才什么样的主子。当你看许先生谄媚地配合太太演杨贵妃面前的高力士时,你就明白了,他和丁务源是一丘之貉。

秦妙斋这个人妙不可言,在老舍原著中也有颇多刻画。

“高高的个子,长长的脸,头发像粗硬的马鬃似的,长长的,乱七八糟的,披在脖子上。虽然身量很高,可好像里面没有多少骨头,走起路来,就像个大龙虾似的那么东一扭西一躬的。眼睛没有神,而且爱在最需要注意的时候闭上一会儿,仿佛是随时都在做梦。”

秦妙斋自诩为“全能艺术家”,他那虚有其表的外形也配上了虚有其表的衣装。 电影中秦妙斋的西装看似洋气,实则尺寸不合身。西装是借来的,宽大上身的感觉也寓意此人狂放不羁。他走起路来更显得一身西装滑稽,摇摇摆摆,得意忘形,像极了老舍所描述的“大龙虾”。

当丁务源与农场中“最亲近的朋友”秦妙斋在一起时,他俩一胖一瘦、一高一矮、一西一中的强烈对比制造了非常有趣的喜感。看上去是两种人,实际上是一种人。电影创作团队描述他俩在一起的感觉像谈恋爱,两人一唱一和一呼一应的那种荒诞,为这个黑色幽默的故事增添了最浓重的一抹色彩。

最后说说电影中的三个女人:三太太、佟小姐、尤太太(明霞)

原著中没有三太太和佟小姐,这两个角色是编剧添加的,也为树华农场背后深不可测的人情社会多了许多诠释。

三太太为人精明,前文说她是像王熙凤一样的人物,在服装造型上也确实精致到令人感到精明。三太太爱好戏曲(也许原身就是戏子),她衣着光鲜,妆容精致,从微微卷翘的发梢到珠光宝气映衬的指甲蔻丹,无一不显出此人的精于算计。造型指导王展说三太太的几身旗袍在不同场景中运用了不同材质——平滑的丝绸、华丽的烂花丝绒、柔顺的绢纺、时髦的毛料等,在黑白色调电影中这些颜色没有大放异彩很可惜,但我们仍能通过人物的整体造型感到她的贵气与精致——及其背后的势利。太太每次谈到利益、分钱、陌生人的身世背景时,她那脸上的态度和嘴上的说辞,配合一身华贵,你便能感到丝丝入扣的计较,真是从外表到骨子里。

相形之下,尤太太明霞就是另一个极端了。她报守最传统的夫权思想,在家等了四年留洋的丈夫,盼到他回来又跟着颠沛流离。明霞始终缩手缩脚,从一出场去树华农场的路上,就丢了脸盆到水里(我感觉这是寓意“丢脸”)。她那身粗布旗袍,特别老旧土气,紧紧地裹在身上,虽有凹凸有致的身材,也发挥不了作用。她整个人都是憋屈的、忸怩的,像夹在两帮人中怎么都不顺意的怨妇,本本分分却到头来没有一点好处。

唯一一点释放是在她知道肯定要离开树华农场后,往锅里任性地打了几个鸡蛋。那一刻,土里土气的旗袍底下像爆发了点什么,她又迅速地把碗盖上,当作什么都没发生似的,扭扭捏捏地走了出去。

佟小姐的衣着变化是最大的。身为股东之一佟先生的女儿,整日和另一股东许太太厮混一起。这里面股东之间的明争暗斗,佟小姐大概一股脑儿都不知道,却不经意间把佟先生的许多想法透露给了亦敌亦友的合作伙伴许太太。因此最后许先生一边的丁务源能保住其位,和佟小姐这个不懂事的千金小姐坏了佟先生的换人计划不无关系。

佟小姐一出场是轻佻张扬的,穿轻绸薄纱,而且是短袖,显得和整个牌桌格格不入(也确实她来重庆后输了不少)。她想表现自己的清高精致,不料人所处的地位就如牌局,不断败下阵来。

佟小姐是有追求艺术的心的,她第一次来树华农场,穿一袭白衣坐桥边作画,十分清纯,美得与树华农场的明争暗斗格格不入——导致那些看到她的工人们都看了好笑,“这桥有什么好画的?”,反过来显得“全能艺术家”秦妙斋更艺术了。

佟小姐不懂事,轻易被秦妙斋的花言巧语骗了去。在恋爱中她穿得十分讲究,白色的套装,配上洋气的礼帽,比刚出场时稳重不少。裙子袖子也长了,一套行头也精致许多。

到片尾,佟小姐再度出场,一身笔挺的呢子大衣内衬卡其布连衣裙,她和贵气的许太太站在一起挽着手肩并肩,俨然已经是一个入世之人。谈到秦妙斋被抓的遭遇,她也毫不惋惜。许太太又张罗着给她介绍下一个富家子弟了,佟小姐想必已经变成了和许太太一样的人,只不过穿了一身洋装罢了。

综观整部电影,每个人的造型各有特色,又与人物个性相映成趣。整体配合大的时代背景和自然景观去看,又形成统一的色调,冲突之中又有和谐。最与自然相称的其实是那一帮工人们,他们着粗布衣裳,背上打了大大的补丁,在这貌似繁盛的农场里,他们是最落魄最腐败最庸俗的一帮人。当他们齐齐站在一起时,背后一致的补丁仿佛就像统一好的比喻——贫穷、愚昧,除了顺应偷鸡摸狗好吃懒做的勾当,除了与人斗,没有任何自发的力量,真正的为这片农场改变什么。当你看到他们齐刷刷的土布补丁时,你的气愤会化作更大的悲凉,就像尤大兴一早就知道的,“我改变不了什么”。

最后,这些人,这些事,就像山里那不存在的世外桃源农场似的,离开的人看他们,就像一股烟,轻飘飘的,也荒凉得很。

 3 ) 取舍有道,尚存遗憾

读过老舍小说的人都会有一种感受——他的小说是非常漫画式的。老舍对小说中人物的动作、外表、行为、举止的描述,都非常夸张。导演梅峰在接受《当代电影》采访时,透露了他在将老舍作品影视化中遇到的问题:“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把抽象变形、漫画式的文字所唤起的想象系统变成一个真正扎实的物质世界。我当时只能用最笨的办法,把小说中最重要的东西保存下来,植入到剧本中。……之后,我们会发现,小说中那些非常有意思的趣味感消失了”。

如果简单的IP影视化,势必会在艺术形式的转换中丢失掉原著的精髓。

“到了电影剧本里,小说语言所产生的很微妙的东西变得干巴巴的,只是讲了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事情”。

于是电影中增加了两个女性角色:三姨太和佟小姐,让人物之间的关系更加错综复杂。在改编剧本之时梅峰就意识到,如果不将角色之外的人物丰满,丁务源身上深刻的复杂性——善于周旋,上下关系都打点得那么顺畅,自己的位置保护得那么安稳——就无法被观众看到,而这正是电影中最重要的中国式人情的体现。

“后来,我又感觉到,用两个小时的电影时长去讲一个完全发生在农场的故事,会让观众感到视觉疲劳”。

为了多一些空间上的转换,电影中又创造了一个位于重庆的大院。许老爷、三姨太以及那些有钱人生活在那儿。丁务源则在农场和重庆的大院间迎来送往,后面被尤大兴顶替时还前往重庆疏通关系。

“增加了这个场景后,电影空间感的比例就舒服多了。不然,整部电影就真的变成一出表现农场生活的舞台剧了"。

显然,梅峰在改编这部老舍的作品时,力求在影视化的过程中,既保留原著的精髓,又使其符合视听语言的表达方式。

演员的表演也很出彩。

范伟扮演农场主任丁务源,他的笑声很特别,绝对令人入耳难忘。很亲柔的“哼哼,哈哈”,咋一听有些假,但听多了又很顺耳,既没有爽朗大笑的压迫感,也没有皮笑肉不笑的低贱劲,恰到好处的展现了丁务源这个人物一贯的中庸之道。

片中充斥着各类方言,农场的股东们慢条斯理的说着上海话,工人们操着四川当地口音,丁务源却从不说自己的方言。通常情况下他会讲普通话,但情形需要时,上海话和四川话也说的很溜。他和密斯佟聊天时,冷不防的冒出一两句洋文,一下子把观众全逗乐了。

这样一个八面玲珑的人物,自然是有自己的生存方式,这不是靠着低三下四阿谀奉承,而是抓住了中国人历来的特点:好面子,万事面子最大。只要不伤及面子,一切都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这不,他不仅上层关系维护到位,还深受下属爱戴。

老舍的原著中是这么写的:

有一回,大家正赌得高兴,猛一抬头,丁主任不知道什么时候人不知鬼不觉地站在老张的后边!大家都楞了!

“接着来,没关系!”丁主任的表情与语调顿时教大家的眼都有点发湿。“干活是干活,玩是玩!老张,那张八万打得好,要得!”

大家的精神,就象都刚胡了满贯似的,为之一振。有的人被感动得手指直颤。

大家让主任加入。主任无论如何不肯破坏原局。直等到四圈完了,他才强被大家拉住,改组。“赌场上可不分大小,赢了拿走,输了认命,别说我是主任,谁是园丁!”主任挽起雪白的袖口,微笑着说。大家没有异议。“还玩这么大的,可是加十块钱的望子,自摸双?”大家又无异议。新局开始。主任的牌打得好。不但好,而且牌品高,打起牌来,他一声不出,连“要得”也不说了。他自己胡牌,轻轻地好象抱歉似的把牌推倒。别人胡牌,他微笑着,几乎是毕恭毕敬地送过筹码去。十次,他总有八次赢钱,可是越赢越受大家敬爱;大家仿佛宁愿把钱输给主任,也不愿随便赢别人几个。把钱输给丁主任似乎是一种光荣。

这段文字描写出彩且颇为讽刺。影片中,原著的台词几乎没有改动,而范伟的表演则抓住了人物的灵魂——圆滑到近乎真诚,很好的还原了这个经典场景。用金马奖评委的话说就是“把老舍的文字表演得栩栩如生,把诚恳演得极端可怕,又非常细腻”。如果将牌桌的场景置换为工作,我们一定会赞同丁主任是深入群众,和工人们打成一片的好领导。

丁务源什么都好,唯一的缺点就是让农场亏损了。在佟老板的强烈要求下,农场来了位新主任尤大兴。新旧主任的交锋代表了两种文化的碰撞。老舍的原著中对尤大兴一家的描写其实是非常负面的:“一位高身量的汉子,光着头,发很长,穿着一身不体面的西服,没有大衣,他的肩有些向前探着,背微微有点弯。那个女的不甚好看。可是,眼睛很奇怪,奇怪得使人没法不注意她。她的眼老象有甚么心事——象失恋,损伤了儿女或破产那类的大事——那样的定着,对着一件东西定视,好久才移开,又去定视另一件东西。”

老舍为了强调讽刺效果,原著的人物形象几乎都有严重缺陷,直接移植会导致人物的塑造显得单一,也缺乏让观众认同的角色。因此影片对两人的形象气质做了较大的改动。尤大兴西装革履,头戴礼帽,拿着一个方正的提包,背也不驼了,而明霞也变得漂亮,衣着得体,两人都显得与树华农场的气质格格不入。

除了外表上的改变,导演更是将两人塑造得更加正面:大兴虽然太过耿直,但他毕竟是想做一名中国社会的改革者;而明霞也只是爱着自己的丈夫,希望帮助他与旧文化达成和解的好妻子,好心做了错事而已。

因此明霞并没有如原著般去“偷鸡蛋”,而是为了丈夫与工人的和解而错收了礼物,她当然没有想到人心险恶,看上去可怜兮兮醇厚老实的工人们并不像外表般善良,他们把她当成了尤大兴的软肋。

影片改变尤大兴夫妇的形象是先塑造英雄,再打倒英雄,在全片的讽刺基调上,又增加了一丝悲剧色彩,这部分的改编非常高明。

《不成问题的问题》去年已在金马奖、东京电影节拿下几个重量级大奖,现即将在全国院线上映,票房是检验其商业上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希望有所斩获。在此也说一点遗憾:老舍原著的讽刺较重,冲突偏弱,作为文学作品是成立的。但作为一部长达2个多小时的电影,大多数观众是需要一些感官上的刺激。本片的剧情还是稍显平淡、人物冲突也不够激烈,基本上是匀速推进。作为一部文艺电影这不是问题,但作为商业影片可能并不讨好。当然,商业和艺术间如何平衡和取舍,还真是见仁见智了!

 4 ) 梦里不知身是客

自2016年起,梅峰执导的《不成问题的问题》在各大电影节斩获不少奖项,今年11月在国内院线的上映,让影迷们终于有机会一睹这部书卷气极浓的“新文人电影”。影片的主创人员几乎清一色是北京电影学院一线中青年骨干教师,在老舍先生原有的雅讽戏谑文字基础之上,以中国古典主义审美为准则,结合现代视听语言,贡献出今年最惊喜的国产佳作之一。

老舍的原著是两万多字的短篇小说,以抗战时期的大后方为背景,讲述精明能干的农场管理者丁务源从容应对股东质问其赔钱,周旋于各色人等,用尽手段,终于得以保住职位。老舍先生不愧为语言大师,白描功力绝佳,平淡简单的零散字词经他一组装,竟生出无限的凝练妙义,通篇的鲜活人物群像跃然纸上;语言风格幽默犀利,然而又含着无限的愤懑与悲悯,在表象欢快的叙述下,实则蕴意了深沉的悲哀。把握住这些要点,梅峰对原著的改编相当成功。影片整体风格走简洁优美低调的路线,清淡至简、烟云雾霭的水墨风是典型的古典主义审美倾向,远望冷冽清明、水波不兴,近观暗流奔涌、跌宕起伏,克制疏离之下戏剧性依然非常强劲,这一方面得益于文本本身的戏剧张力,另一方面也是梅峰对作品改编的把控能力,依照三位男性的出场顺序隔为相辅相成的三幕剧,人物牵绊情节勾连,细处草蛇灰线,将抽象的、漫画式的文字打造成一个具象化的、可感的物质世界。

精妙改动一二

原著里的场景一直停留于农场,如若改编成电影,视觉空间难免单调。文字有留白遐想的余地,而影像则受限于视域范围。影片的几个主要场景都设计成与空间主人相得益彰的氛围,丁务源的卧室方正整洁,契合他四平八稳、八面玲珑的作风;秦妙斋的房间倾斜凌乱,暗指此人浮夸聒噪、不务正业;尤大兴的寄居处局促仓皇,显示此地并非是一个久居之地;许宅的内景是典型的中国大户人家,深门大院,重重方圆门框里的玲珑诡谲;以及少爷生日那天的楼上楼下设计,都带有明显的阶层指涉成分;办公大厅的亮堂宽敞,恰如舞台中央,是本片舞台化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空间的设定,让影片的叙事层次丰富起来,并保证观众观影兴致的热情。

原著里的人物关系较简单,股东们及其家属并未过多着墨(电影中有较多戏份的三太太与佟小姐是后来添设的),只以虚焦的背景出现在对丁务源的描述里。对吴教授的失踪,原著只在结尾一笔带过,而电影中自秦妙斋一出场,就给到教授失踪的镜头,或许观众还会心生疑窦:此人究竟是何人?也正因为这个疑虑,秦妙斋这个人物的中途出现,让不少观众都有出戏感,仿佛这个从天而降的伪艺术家与主线索割裂,直至结尾才恍然大悟他的角色功能。但原著中他的出场,也是半途突降,笔锋一转,他就现身在下一行的文字,开始夸夸其谈,细细想来倒也符合他不请自来的自来熟性格。

三太太这个人物在影片中相当亮眼,她在有意无意间推动了剧情的发展,无论是丁务源的得势失势,还是佟小姐的陷入与清醒,以及整个农场的发展走向,都与她不无关联。佟小姐的加入,首先是巩固秦妙斋的形象,也将许、佟两家背后的权益争夺明朗化,更暗指整个大后方、整个中国的社会状况,所谓“前后吃紧,后方紧吃。”从上海看飞机下蛋,到重庆搓麻将打发无聊日子,依稀可见《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影子。原著中唯一的女性明霞,从原先的偷鸡蛋到被贿赂鸡蛋,细节稍作改变以保持人物的美好,并略去恋爱史一段以保全主线简洁。

影像基调细数

三幕剧既以人物划分,又以镜头质感切分,规整清晰。丁务源部分多以固定机头为主,秦妙斋部分有手持镜头的加入,而到尤大兴的部分照明度愈低,风雨悲兮,如主创所言,强调一种“大地感”。

影片以黑白片呈现,引起很多讨论,梅峰则表示这是为了刻意间离出一个意想中的“民国”,是存于记忆中的历史,也更符合现代人遥望过去的目光。不少观众在观后都表示这并非是一部纯粹的黑白片,很多段落都呈现出一种介于黑白之间的灰色,尤其在照明度最低的最后一章,非黑非白的色调尤其明显。其实本片是彩色调成黑白,摄影师为了避免过于锐利的视觉效果,将色温调错并保持错误的灰色调,致使有些观众感受到某种虚焦。这种“做旧”的方法,既保持了当时「现实」的真相,也不至于沦落到庸俗的民国想象中去,并用一种略带仪式感的凝重舞台腔牢牢压住,不让改编后多出来的人和事造成旁枝逸出,在整体的影像基调上保持了一开始就制定的“优雅简洁”的目标。

虽是黑白片,但如细节如此考究的一部影片,如何呈现肌理层次呢?大银幕上细细品味,我们会发现在用心的布光下,黑与白也能泛出如此丰富的层次。摄影师参考卡拉瓦乔的用光方法,尽量回避能被看出的痕迹,尽量处理到无明显的光源存在。如果画框中有明确光源,那也一定是为了叙事的需要,比如办公大厅中丁务源和尤大兴的对望,两人头顶都有明显的光源(凸显人物的轮廓),尤大兴左手边还有一盏台灯,意指两人的第一次冲突显形,尤大兴显然是站在有理的一边。

影片的空镜曼妙空灵,诗意逶迤,为细腻隽永的整体基调贡献良多,雾气氤氲的山城提供写意良方,表层覆盖了一层接近《小城之春》的外衣;而明争暗斗的剧情则注脚写实,两方面的平衡制约完成得相当不错。从道具的摆设、自然的声效、言谈的腔调,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一种浓浓的民国气韵,让人联想起《围城》里的书生意气、人情世故,后来看访谈,梅峰果然也谈到《围城》给他的影响,也强调“电影的整体视角是观察式的,不要强化主观介入。”恰是遵循巴赞之“事件的完整性受到尊重”的原则,让重要的事情发生在中远景里,因此本片的景别都比较大,基本摒弃正反打,让事件流淌在一个自生发展的空间里,场面调度更多依靠的是人物自身的运动,这就使得观众更拥有观看话剧的错觉,当然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削弱影像的生活质感,是谓“匠气”。

醒世寓言永恒

这一出以一农场映鉴世事格局、照射千秋人心不古的戏剧,时至今天仍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中国社会向来讲究人情关系、面子问题,生存的方方面面都关乎此二者。

丁务源能在农场亏本的情况下,依然稳坐一把手,就是抓准了股东们的心思,这一点在原著中体现得尤其明显。场长是做大生意的,开农场是副业,赔点钱算什么!股东们仰人鼻息,得罪了大老板才不合算——由此丁务源获得了生存空间。影片将重点落在许老板和佟老板身上,两人虽是合伙人,却各有各的算计,自然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丁务源以逢迎姿态搞定上司,对待下属则春风化雨中笑里藏刀,先是与群众打成一片,暗中釜底抽薪,得势时沆瀣一气,失势时借刀杀人,虽无文化,厚黑学功夫一流,是典型跑江湖的奸猾之徒,也是宵小的缩影。放大至当时的政治格局,这类人在后方紧吃,沉湎于溜须拍马换取高位,两面三刀以求在政权更替中如山不倒,在歌舞升平中浑然忘却战争,世事历来如此,时代的车轮何曾碾压过他们。

因此,务实勤勉的尤大兴们注定永远无法得势,一面被上司斥责以做事太较真、不考虑大局,一面在百姓中赢得“走狗”恶名,加上他执拗顶真的性格,失败在情理之中。他也曾抱着满腔的热血回归祖国,冀望把血汗献给国家,用科学的方法与法律的生活建设新中国,谁承想实干家从来不适合惟“面子关系”至上的社会,最终只能痛苦地意识到“与这帮乌合之众搞不到一起”(乌合之众内部的分分合合也是皆为利来、皆为利往,李会计与寿生就是典型)。这个永恒的难题何止在战时,日光之下无新鲜事,今日又改善多少?所谓伟大作品的永恒魅力,就在于其普世意义。当尤大兴与明霞消失在来时的路上,阴云压顶,风雨欲来,当真是梦里不知身是客。

载于《看电影·2017.12》

 5 ) 《不成问题的问题》: 中年去油腻的范伟演技爆发拿下影帝

“脑袋大脖子粗,不是大款就是伙夫。”

2001年春晚,赵本山在《卖拐》的这一句话,正是形容范伟的外表。恰恰是这样的外表,长久以来大家对于范伟的印象都是停留在“憨厚”上。

如今十多年过去了,范伟还是一如既往的憨厚吗?

自从范厨师离开小品界、投身电影圈后,似乎也没离开过喜剧圈。

从《道士下山》、《父子雄兵》,再到《绝世高手》、《缝纫机乐队》,范伟少了几个有意思的小品,多了几部口碑一般的电影。

难道范厨师就真的跳不出来了吗?

在前不久上映的《不成问题的问题》中,范伟因出演了“丁务源”一角而提名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并以此获奖。

对于许多人来说,一时间都还有点接受不过来,不少媒体甚至用“爆冷”来表示惊讶。

那么,范伟又是如何达到自己的演技巅峰呢?

在电影里,身为主任的丁务源已经接手经营农场,虽然没有能使农场盈利,但是打点事务的能力颇为出色。无论是老爷太太们交代的差事,还是手下人求他帮买的东西,他都能将每一件事办好。

在大多数人看来,丁务源就是个人畜无害的老好人。但有些时候,甚至有些懦弱。

面对不交房租、赖着不走的秦妙斋,始终狠不下心赶他走。面对前来“抢饭碗”的新任农场主任尤大兴,不但不敢明着对抗,反而自己先跑出去几天。

但到了后面,你才会发现这个人物的不简单。

他利用秦妙斋爱耍鬼点子的性子,煽动农场工人排挤尤大兴。在尤大兴被排挤走后,他又在酒后套秦妙斋的话,后者很快就被宪兵给抓走。

在这个过程中,丁务源既没有自己主动出面煽动工人,也没有直接与两个人较量,甚至还给上头的老板留下一个无法选择的选择,这样“一石三鸟”的计谋实在令人惊叹。

对于“丁务源”这个角色来说,他是一个内心非常有心机、表面永远是一副让人提不起防备的样子。

这样一个角色,对于演员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而范伟做到了。

比如,洗脚时,手指的小动作,透露出“丁务源”内心的波澜。

宴会期间,他躲在墙角抽烟,暗示着“丁务源”心中正开始盘算着什么。

在出门前,他对着镜子里的自己练习时也会抱着拳,表现出这个人物善于伪装自己。

这些看似很细微的动作,却往往体现了一个演员是否懂得运用肢体去展示人物的另一面。

显然,对于多年从事相声和小品表演的范伟来说,已经对这种把控了然于心。

虽然范伟将“丁务源”这个角色演得入木三分,但单靠一个人物还不足以撑起整个故事,更无法展现老舍原著中那个令人深思的人间寓言。

因此,除了“丁务源”外,还有“秦妙斋”和“尤大兴”两个角色。

自诩艺术家、富家子弟的秦妙斋,虽然会吟几句诗、秀几句外语,但本质上是彻头彻尾的骗子。他拖欠农场房租、在好友遇难时也不顾、想着办法赶走对自己不利的尤大兴。在他的身上,是一个极为市侩和庸俗的市井无赖模样。

留洋博士尤大兴,虽然做事能力很强,却是个不懂变通的直肠子。因此,不仅一来就将自己推向了所有人的对立面,更将自己推入了无法挽回的尴尬境地。

虽然故事讲述的是1940年代重庆一个远离战火的农场,但恰恰是通过这样近乎“世外桃源”的地方,去浓缩整个社会的影子。

通过“丁务源”和“尤大兴”两种不同的为人处世方式告诉人们,在中国的人情社会里,光有强大的出事能力是不能走得长远的。想要在社会上寻求一席之地,要学会圆滑处事、并寻求和依靠人际背景关系。

这么多年以来,范伟虽然在大部分作品之中都充当着配角,但十几年的积累让他在《不成问题的问题》的演技厚积薄发、水到渠成,塑造了一个八面玲珑的“丁务源”。

范师傅拿下金马影帝,不成问题。

 6 ) 忘记春晚上那个缺心眼的胖子吧

2016年,范伟凭借《不成问题的问题》提名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并以此获奖。很多人都说出乎意料,甚至媒体报道的文章标题也频频使用“爆冷”字眼来表示惊讶

这是可以理解的。 毕竟,以前的演员、明星想要获奖或是出名,至少需要一首传唱度很高的歌或是主演一部优质的电影,而现在,只需要是漂亮的“小鲜肉”就可以了。 但是,作为一个几十年来认真塑造每一个角色的老演员而言,最佳男主实至名归。 这座金马不仅嘉奖了范伟的精湛演技,而且也鼓励一部分与娱乐圈绝缘,专心打磨演技,耐心表演的非明星演员。 这部电影改编自老舍先生的同名小说。 相较于老舍先生在《微神》中写出的“我再晚死一会儿,便连住在你心里的希望都没有了”这样撕心裂肺的句子,《不成问题的问题》显得寡淡而悲凉。 “在中国的任何地方都是靠人情关系,而不是靠本事、靠业务、靠科学;一个人只有处事圆滑以及强大的人际背景关系,才可以在社会上寻求一席之地,否则,一切都无能无力。” 作为电影而言,影像极简,镜头克制。通过运用大量的中景镜头,表达客观,娓娓道来,宛如一部从白雾中走出的民国老电影。

虽然,中景有利于传达背景和角色关系,但是演员需要通过特写或是大特写捕捉人物的表情和神态,并将此传达给观众。 范伟很聪明地通过对细节的捕捉和刻画弥补了镜头缺失,比如洗脚时,手指的小动作,透露了丁务源内心的波澜

范伟是由相声出道,他自己也坦言,虽然不做相声多年,但是依旧从这种表演形式中汲取营养,比如相声的节奏性对舞台表演的借鉴。 但是,范伟真正出名并被全国人民熟知,还是通过与赵本山合作的春晚小品和一系列农村喜剧题材的电视剧

范德彪、王木生、厨子。 在小品的舞台上,范伟一直是赵本山的配角。小品作为一个集中片段,需要演员有瞬间的爆发力,夸张的演出。特别是春晚小品,上台之后,短短数十秒,包袱就一定要响。就这一点而言,赵本山有着无可比拟的天赋和优势。 但是,电视剧与现实较为接近,需要时间的铺垫,也正是由于范伟在这些作品中独特的形象、幽默的语言、甚至其略带结巴、大舌头的讲话风格,受到观众的喜爱。 比如范德彪,虽然世故而圆滑、自负却又没有本事、喜欢耍小心眼、喜欢拍马溜须、欺软怕硬,但是人生坎坷,为人善良,对待亲人感情真挚而热烈。 虚构的人物却有着撕裂皮肉般的真实,在某种程度上,这类人就活在你我身边,或者,他就是你我的写照。 由于出演了大量的喜剧,人物刻画深入人心,在很长一段时间,大家都认为范伟饰演的“彪哥”是“东北第一保镖”。 但是,这也招致了一些“不良”后果。 我很清楚地记得,在2009年,我和父母去看《建国大业》,范伟饰演厨师,刚刚出场,还没有说一句台词,电影院里已是笑声一片

观众对于范伟,已经是非常脸谱化的认识,认为他就是喜剧演员,而且角色特质就是“憨”“傻”。对于一个致力于塑造角色多样性的演员来说,这是非常危险的。 喜剧,其精髓在“剧”。由人物的复杂性,多面化,推动剧情的发展,在此过程中,通过冲突,误会等制造笑料。而不是借屎尿屁的网络段子,时不时摔一跤,或是装疯卖傻来硬生生地捅观众的胳肢窝。 因为人物立体,虚构的人物才能立的起来,他做的事才是理所应当,剧情发展才会合理。观众也不会产生“这个人物没死,是因为导演不让他死”的感觉。 其实,即便是春晚小品,范伟也尝试了多种角色,《拜年》中的村长,《红高粱模特队》的范老师

人物丰富,不拘泥于某一类角色,“可土可洋”。 就范伟本人而言,其实比较内敛,作为好友,老梁在做节目时曾说过

很多人,包括他本人,总说自己“不合时宜”。 “几年前,范伟做了好些个带着观众的电视访谈,‘就做了几次,我觉得特别崩溃’,他想象观众都在期待一个多幽默、多生动的人出现,但自己一说话,明显就冷场了。” 同时,也因为媒体对范伟以及其私生活知之甚少,在斩获金马之后的媒体发布会上,记者提不出什么问题而一度冷场。 但是,正如我之前所说,认真演戏,把演艺作为事业,不炒作的非明星,我称之为,演员。 随着层出不穷的综艺,真人秀的涌现,摄影机已经可以带着观众拍到明星家的卫生间,明星也非常识时务的塑造自己“亲民”的形象。 但是,缺少了神秘感的演员在演戏时,观众会难以忘记演员真实的样子,而对其演绎的角色失去认同感。 比如,邓超(就事论事,粉丝轻拍)。 不可否认,邓超在《烈日灼心》中表演出色,并获得了金爵奖。但是,我无法忘记在电影院里时不时传出的笑声。 他在一系列真人秀中,表现出的疼老婆,爱孩子,亲近粉丝,为人谦逊有礼貌的逗逼形象太过深入人心,而这种类型的人,在表现罪犯的挣扎时,又怎能不让观众出戏?

逐步回归到大荧幕后,可以看到范伟对角色的用心,并且在一点一点褪去“脑袋大脖子粗”的形象,例如在冯氏的商业片中, 为了表现《手机》里河南农民的形象,特地去河南农村,偶然看到了一个当地人的穿着,并作为沿用

农民不一定都是红配绿,或是头上裹一条毛巾,全国各地的农民,都各有风格。 再到《私人订制》里那个干部,已是游刃有余

与此同时,范伟接拍了很多青年的导演的文艺电影,打磨自己的演技 《跟踪孔令学》中的语文老师,一开始风度翩翩,侃侃而谈

最后,由于不堪小混混的骚扰,精神面临崩溃

拿捏得当。 帮助他获得影帝的《耳朵大有福》,范伟所饰演的王抗美,在下岗之后,生活困顿,整部电影上上下下也透露的心酸,但是主角依旧乐观豁达,面对妻子的病痛,女儿家庭不睦,努力坚强,这种真实感让观众笑中带泪。 影片最后,王抗美释放性的舞蹈,类似于《白日焰火》中廖凡的那一幕,让人百感交集。

所以,通过这几年的细心耕耘,获得金马影帝,水到渠成。 “今天站在这里,天时地利人和,差一点都不行。我要感谢天,感谢地,更要感谢人。我跟导演说过,这是一部容易被忽略的电影,拍得很淡,演得也很淡。” 这获奖感言也颇具几分风骨。 忘记春晚上那个缺心眼的胖子吧,金马影帝,不成问题。

 7 ) 一些问题

1、玩黑白片,但摄影奇差,拍出来的东西蒙蒙的,没有质感,对比度差。摄影师有问题,设备有问题,灯光师有大问题。

2、2个多小时的电影不算长,但这部电影让人觉得非常冗长。节奏差,时急时缓,没有轻重,该交代的东西不说清楚,不该交代的东西废镜头特别多。秦妙斋这个人物背景没有交代清楚,搞不懂是个骗子还是疯子,非常的突兀, 尤太太这个人物给足了镜头,然则对剧情影响微乎其微,旗袍秀?

3、功力不够,没有戏剧张力。举例而言之,一桌子几个太太打麻将,后面加进来个范伟。有功力的导演可以拍得非常有玩味,但这里却表现得异常平庸。同样一桌麻将,《色戒》里面字字玑珠,城府够深。这里过于直白,如同小学生。麻将戏,你还玩固定机位,人物特写都不给几个,真把自己当大神呐,可惜你没有内容,让人着急。

4、教授毛病多。电影看得多,想致敬的东西多,又是第一次拍电影,不免有点想显摆。 丁务源开场有场戏,对着镜子练习,我们都知道是《出租车司机》。但是丁务源这样的老江湖有必要这么作么?不合情理,不合时宜。《出租车司机》里面对着镜子表演是因为要突出他精神出了毛病,丁务源这样干为什么?刚跑江湖的新手要练习礼仪?要见皇帝过于紧张?致敬是好事,要严丝合缝,合情合理,自然而然,东施效颦就非常不好了。

5、演员问题。范伟的表演非常优秀,很老,但缺乏一点“辣”。秦妙斋这个人物我认为相当失败,剧情上没有交代清楚是一方面,表演过于夸张是一方面。看完这部电影,我都不知道这个人物到底是个骗子还是个疯子。他要骗,来这个农场得到什么东西?他在这个农场死命的折腾让人看不出个所以然来。农场的群众演员偶尔有几句不错的方言金句,总体上是非常失败的。 殷桃的表演也不过是个花瓶,民国风情秀。其他人也只不过是中规中矩罢了。

6、秦妙斋和佟小姐的爱情戏是非常失败的。我猜导演是想拍出《围城》里面方鸿渐和苏小姐的那种感觉,但是太失败了。秦妙斋批评佟小姐的画,就和方鸿渐批评苏小姐的诗如出一辙,但在处理上只有小学生水平。方鸿渐怎么圆的场,秦妙斋又是怎么圆的?一如疯子般的闹剧一般,肤浅,可笑。

7、借用电影的台词。这幅画光有大师的框架,却连绘画的基本功都不会,真是可笑之极。

 短评

感觉还是可以剪得短一点,而且这种比较静的电影在电影院看太煎熬了,开不起房的傻逼情侣的调情声、睡觉的中年人巨大的鼾声、手机消息提示音等等全都被放大到了普通电影的十倍以上,这个真的很成问题!

7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金马53#账目不对工资不够,不成问题,有小聪明就行;非亲非故一事无成,不成问题,有嘴皮子就行;农场经营不善,不成问题,秉公任直即可。官僚腐败,政治立场,片中小事不成问题,综合的大问题毫不显山露水,却渗出无穷内涵。低饱和的黑白画面融合配乐加之人物表演站位,韵律富含其中。精彩至极。

10分钟前
  • KitajimaJunko
  • 力荐

三星半,所谓文人电影,片子故意的压和忍,范伟演这种角色实在游刃有余,其他角色就略差点火候。其实相比老舍的原书,讽刺味是略弱了些。加多了女性角色,也加多了些愁的东西。与预想略有距离,却仍是一部值得关注的片子。

1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1,大户人家的小姐都这么好骗的吗?请给我介绍一打。2,秦妙斋这个角色放到现在,就是网上带节奏的那种人,打着正义的旗帜,目的却是各种占便宜。3、丁主任这个人八面玲珑,可悲也可恨。4,屁民永远都是屁民,乌合之众。

17分钟前
  • 艾晨
  • 推荐

要维系是非黑白不分的一团和稀泥人情社会,首先要好好团结不事生产不事艺术却车大炮了得的文艺青年,利用文艺青年解决掉能真正处理问题的理性能人,最后少不了“百花齐放”过河拆桥~云烟水墨腔调足,中式黑色幽默最大化,估计是年度华语最佳了

22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要叫范伟老师了 分寸真的是个迷人的东西

26分钟前
  • 蹦迪村六公子
  • 推荐

要说“丧”,这种电影才是最“丧”的。那些不成问题的问题,能杀人于无形,能消解所有意义于无形。让满足于沉睡的人永远沉睡,让试图醒来的人无力前行。

29分钟前
  • 丁小云
  • 推荐

同学们,这是职场教科书啊!!

32分钟前
  • Viola
  • 推荐

四两拨千斤,螺狮壳里做道场,小成本,不小气,留白,剪影,音画极佳,冷冷小幽默,富含了职场政治学,中国问题大缩影,厚黑学的另一种演绎,会做事不如会“做人”,高情商土鳖主任联合流氓学生赶走夺权的海归改革派,取得胜利果实,顺便借刀杀人把流氓学生打入了大牢,清君侧,继续大腹便便衣食无忧。

33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拿奖不是问题(哈哈/梅峰多年编剧的能力真是毋庸置疑,故事非常好,对小说的改编也非常到位,年度喜爱华语电影/摄影厉害,固定机位+长镜头,一点也不腻/三段式剧情,写意的水墨画面流畅展开/以小见大,简单的农场也是一个社会,错综复杂的关系,各自的小九九,戏谑的方式呈现,惊喜/

35分钟前
  • hendo
  • 推荐

老练,强势,文如其人。换句话说,你有多少城府,是会在电影里露出马脚的

36分钟前
  • 撕撕撕
  • 推荐

回归国产老片腔调和文人气质,范伟老师不显山不漏水的把中国式人情社会展现出来——保全面子和给足面子。三幕循序渐进,直至看到规矩在人情社会中的瓦解,方才醒悟,因为它早已变得习以为常。

41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丁主任:不是我针对谁,在座的各位都是辣鸡!

44分钟前
  • 朝暮雪
  • 力荐

秦妙斋戏太足,整个第二段都笑死了……不是喜剧的喜剧,不成方圆的方圆,不算世故的事故,不成问题的问题……特定环境下的生活哲学,年度华语佳片Top3.

47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秦妙斋可能投胎成了靳东

49分钟前
  • Steamed Punk
  • 推荐

这电影还需要过多解读吗?鲁迅先生和老舍先生都看透了国人,只不过鲁迅先生是火,想点燃,想烧毁,想重生。老舍先生是水,想冰释,想消融,想蒸腾。结果,先生们,对不起,我们还是这逼样。

53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58/100 小说中园丁面对不同领导下的心理变化是串联整个故事的最核心的一条线,而这条线在片中表现几乎为零。却增加画蛇添足的情节,比如两股东的猜忌,把一个具有普世价值的故事直接降格,弱化了作者比喻社会的理念。电影语言贫乏、调度灾难,最大的败笔是黑白片,世外桃源般的树华农场在哪里。

58分钟前
  • SELVEN
  • 较差

清淡至简、烟云雾霭的水墨风,远望冷冽清明,近观暗流奔涌,克制之下戏剧性依然强劲,三幕剧相辅相成,人物牵绊情节勾连,细处草蛇灰线;民国韵味的舞台腔,方圆门框里的玲珑诡谲,以一农场映鉴世事格局,照射千秋人心不古,终章照明度愈低,风雨悲兮,时代的车轮终究没有碾压过他们,永恒的醒世寓言。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看似改編老舍,實則拿老舍、錢鍾書、《小城之春》三者混搭自己要的民國風情。民國電影必須珍惜,因為在民國題材等同票房毒藥的現況下還執意拍的,只有深被民國中西古今堆壘的混沌吸引,並體現這渾沌的本質即當代華人的終極困惑「中國是甚麼?」的才子癡人。王家衛是、徐浩峰是、梅峰亦是。

1小时前
  • 焚紙樓
  • 还行

【台北金马影展展映】老舍小说改编。农场成为中国社会缩影。丁务源无能无才却能左右逢源上下贯通,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秦妙斋身无分文却能口吐莲花侃侃而谈,吃住全靠骗嘴耍赖。尤大兴正义有才,却不懂人情世故,被憎恨污蔑,排挤打压。很好,这很中国。范伟表演很棒。女性角色弱。后面稍显拖沓。四星半

1小时前
  • 汪金卫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