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永别

科幻片日本2015

主演:伊莲娜·雅各布,新井浩文,村田牧子,村上虹郎

导演:深田晃司

播放地址

 剧照

世界,永别 剧照 NO.1世界,永别 剧照 NO.2世界,永别 剧照 NO.3世界,永别 剧照 NO.4世界,永别 剧照 NO.5世界,永别 剧照 NO.6世界,永别 剧照 NO.13世界,永别 剧照 NO.14世界,永别 剧照 NO.15世界,永别 剧照 NO.16世界,永别 剧照 NO.17世界,永别 剧照 NO.18世界,永别 剧照 NO.19世界,永别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7 23:29

详细剧情

近未来,由于核电站爆炸,日本国土大半笼罩在重度核辐射的威胁之下。危急关头,日本政府被迫作出“弃国宣言”。与之相对,国际社会迅速制定了联合避难计划,日本国民按照名单的先后次序相继逃亡海外。作为难民的谭雅名次比较靠后,可她的身体情况有十分糟糕。在她的身边,童年时代的知心好友列欧娜也被留在这片绝望的土地上。人们一个一个地减少,而两位好友也迎来了说再见的时刻……

 长篇影评

 1 ) 世界,永别:电影版,清心普善咒

金庸《笑傲江湖》里的令狐冲,宁愿醉死在酒里,也不想老死在床上。

任盈盈为了救他,弹了一曲“清心普善咒”。

用的是古琴。

白居易《琵笆行》里的商人妇,千呼万唤始出来。

成就千古名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弹的是琵琶。

读书、读诗,想象过那个场景,也想象过那些余音,

但自己明白,没那个想象力,体味其中玄妙,也就只能读书、读诗。

80后,深田晃司,2015年,自编、自导了一部影片《さようなら》(再见)《世界,永别》

用画面填满了我的想象。

这就是,“清心普善咒”的境界。

这就是,“枫叶荻花秋瑟瑟,浔阳江头夜送客”的余音。

塔尼娅,死在窗前。

她真的是等死,慢慢等死,死在窗前。

她不想死在床上,宁愿死在窗前。

窗前有光,光下有花,花下有土,土上有她爱的人,背着她同行的脚印。

那天,她累了,他蹲下身。

那天,她说,我们结婚吧,他说,好啊。

目睹,塔尼娅,在窗前变成枯骨的是,Geminoid F。

她是塔尼娅的终生好友,她是一个需要坐轮椅的,机器人。

Geminoid F,最后选择了,殉情。

死在一片竹林前,深情地凝视,开满的竹花。

那是,塔尼娅,对这个世界最后的眷恋,看到一幅感动到哭的画面。

备注:

《世界,永别》さようなら 《再见》(2015)

//www.iqiyi.com/v_19rr795xhc.html

Geminoid F,

是由日本机器人专家石黑浩制作的一个女机器人,出生于2010年。

 2 ) 再见 永不见

整个片子取景都是一个小镇,像秋冬季一样萧瑟的小镇。空旷中偶尔有寥寥几人,房间里不断播报核辐射后举国逃难进展的电视机。没有血腥恐怖的灾难场面,和别的核辐射题材比更加内敛吧。每个人都慢慢的,了无生气的。就像监狱里被叛无期徒刑的犯人一样,处处是人们知道自己死期,全无希望,提不起精神,孤独,悲伤 绝望的压抑气息。。

 3 ) 人类之脆弱,众人皆孤独

#电影《再见》深田晃司(编剧导演) 整部电影干净纯粹,引发人类深度思考:

影片背景是核辐射后的日本……

有钱人有资本的家庭、夫妻、个人都离开了日本,留下的人们越来越少,逐批开放遣送其他国家避难的穷困难民,和一些有案底的罪犯……

女主童年拥有爱自己的父母,温暖的家,陪伴自己的智能机器人。有关系很好的同性友人,有相爱的男友。

首先是父母的离开;接着是承诺结婚一起离开,相爱的男人,他却背信弃义,跟自己的家人先行离开,只托机器人留下了虚无缥缈的口信“未来在某个地方相见”;最后是好友的去世,得知好友很多年杀过人,眼睁睁看着好友,大叫着扑向大火……

人类之脆弱,众人皆孤独。 亲情、爱情、友情,逐渐离场…… 陪伴主人直到女主变成枯骨的是智能机器人Geminoid F

 4 ) 从末世的荒凉感之中,寻找幸福的意义

本片的故事改编自福岛核泄漏事件。只不过,在电影里它的脑洞开得更大。一开始,就是日本各地13所核电站相继爆炸的新闻。事件之后,日本全国都笼罩在重度核辐射的威胁之下。与之相对,国际社会迅速制定了联合避难计划,日本国民必须按照名单上的先后次序相继逃亡海外避难。

女主角谭雅是一位从南非逃亡到日本的难民。她的避难次序比较靠后,并且她的身体情况也一直很糟糕。陪伴在她身边的是童年时代的知心好友蕾欧娜,她是一名机器人。蕾欧娜作为谭雅的护理人员,悉心照顾主人,忠心不二。一天,谭雅的好友佐野来找谭雅,相约一起去看政府避难名单上有没有自己的号码。两人骑着自行车出发了,路上经过一片竹林。谭雅看到竹子上的一片红色,以为看到了竹子开花。他的父亲曾告诉她,竹子开花是世上罕见的美丽景象。谭雅和佐野终于来到了避难名单前,却没有找到自己的名字。一位男子突然声嘶力竭地大喊,之后被警卫们及时拦下。

末世的情绪在感染着每一个人,无数人选择纷纷赶路,准备逃离。谭雅的男朋友敏志来找谭雅,告诉他自己的老家也遭遇了辐射。他一个人骑车穿过空无一人的街道,像个傻瓜一样。

剧情发展到这里,电影的主要角色已全部出场。谭雅,她的男友敏志,日本友人佐野,以及机器人蕾欧娜。接下来,这些人物一个又一个地离开,死去。直至全部消失,末日降临。谭雅和佐野在路上遇到了一对情侣。他们正准备去市政府办理结婚,这样避难的号码才能连在一起。

全片忧伤的基调,在这一段才有了些许的好转。当男孩得知谭雅来自南非之后,如同发现新大陆一般欣喜。他在草坪上手舞足蹈,飞奔了起来。而他的女友也闻声赶来,两人像疯子一样又跑又叫。佐野一直对自己曾经堕过胎这件事耿耿于怀,感慨地说自己可能无法排上避难的号码了。她去看望自己的另一个儿子,他和爸爸生活在一起,即将前往印度尼西亚避难。但儿子并不喜欢妈妈,跟着爸爸离开了。

影片的高潮戏份,是原本中止,却又再次召开的盂兰盆舞会。人们有的手中拿着乐器,有的两手空空。他们都围成圈,踩着节奏,一起跳着舞。佐野在人群举行篝火仪式的时候,选择了赴死。她冲向火焰,发出了最后的呐喊。两个月后,敏志寄信过来,告诉谭雅他们全家的避难许可已经定下来了,希望以后有缘再见。之后,漫长的时间里,便是蕾欧娜陪伴着谭雅,直到谭雅病重死去。在谭雅死后,蕾欧娜一个人坐着轮椅消失在荒野之中。她来到山坡上,从高处滑向低处,摔断双腿,从轮椅中挣脱出来。最后,她来到竹林前,看到谭雅爸爸曾说过的竹子开花的场景终于出现了。

电影的片名さようなら,正是徐志摩所翻译的沙扬娜拉。直译为《再见》,另一版的译名《世界,永别》也很有味道。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和世界告别的意思。

本片由日本新锐导演深田晃司执导,他的前作《临渊而立》获得了第69届戛纳电影节的评审团大奖。《临渊而立》讲述的是平静家庭中的意外闯入者,而本片的主题则颇为宏大,涉及死亡、末日和人类的幸福

影片的节奏始终缓慢,而镜头则始终悠长。女孩骑着车穿过山野,一个人自由自在,却也透着极致的孤独。同样,汽车行驶在荒无人烟的路上,唯美而寂寞的境况也大抵相似。另外,影片的光影处理十分用心。曾跟随黑泽清、广木隆等著名导演合作过的摄影师芦泽明子,这几年一直在尝试运用光影变化来呈现真实时间的流逝感。最开始,谭雅窗前的光线是明媚的,柔和的。而在影片的结尾,光线越来越暗。尤其是谭雅即将离世前的光线变化,细腻到令人感动。窗外的光线,一点一点,十分缓慢地被黑暗掩盖。直到最后全部变成黑暗,而谭雅也在黑暗中离开人世。

从一开始的四位主角,到最后的一人不剩;从开篇时的优美风光,到最后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导演对末世氛围的营造虽然缓慢,却十分精准。末世的荒凉感,人心的变化,都描摹地淋漓尽致。谭雅观看了自己儿时的家庭影像,温馨的场景让人留恋。但影像却突然消失,蕾欧娜告诉谭雅家中的蓄电池没有电了。于是,谭雅那颗刚刚燃起的喜悦之心,又再次回归孤寂。

之后,谭雅还和蕾欧娜探讨了孤独与幸福的终极问题。

是消除孤独,还是得到幸福?
人工智能不知道怎么选,只要不孤独了,就会幸福了,不是吗?

对于终极问题的寻找往往很难得到答案,而死亡总是来得特别突然。

影片中有一个令人印象十分深刻的片段,它用一个机器人的视角纪录下了人类的死亡,客观而残忍。谭雅死后,肉体在沙发上慢慢腐烂,直到最后变成一具骷髅。生命的绝望也好,喜悦也罢,在机器人的眼中,全都不值一提。

作为首部机器人“亲自”出演所有场景的电影,机器人Geminold F可谓是立下了汗马功劳。你没有看错,饰演机器人蕾欧娜的正是由石黑浩团队设计的仿真机器人。Geminold F外形是20多岁的日俄混血女性,会做出眨眼、微笑、皱眉等65种不同表情。更能像真人一样发声、交谈、唱歌,全部动作都可以由团队远程操作。在片中她精湛的演技,更是获得了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而Geminold F也因为出演《再见》而成为了第一个拥有IMDb条目的机器人演员

从某种程度来说,这部电影和Geminold F都将在未来载入电影史册。而关于人类孤独与幸福的探讨,影片虽然没有给出答案。但那些从蕾欧娜口中念出的诗句,曾给谭雅在长久的时间里带来心灵的充盈和慰藉。或许,这就是幸福最真实的意义吧。

那就出发吧,去看你尚未见过的山,可你是否能忍受这寂寞。——若山牧水
一个人向前,向前出发,虽不知为了什么。——谷川俊太郎
当纤夫们的哭叫和喧闹消散,河水让我随意漂流,无牵无挂。——兰波

 5 ) 这部电影会被载入机器人电影史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movie432,文末有二维码噢~

(Spoiler Alert!!以下内容有小部分的剧情泄露,可能影响观看) 今年参加西宁FIRST影展,朋友看我这个不喜欢那个不喜欢,不免毛了:那你到底喜欢哪个? 其实啊。我哪一个都够不上喜欢。 真正令我惊诧的,并不是中国电影,而是一部昏昏沉沉,黯淡无光,半死不活还气氛压抑的日本软科幻片:《再见》。影展上翻译成了《世界,永别》。 日文原名是:さようなら,就是徐志摩写的,沙扬娜拉。 拟一条宣传语,大概就是这是由机器人出演机器人的FIRST电影。 《再见》导演是深田晃司。他2016年新片《临渊而立》刚入围了戛纳国际电影节的一种关注单元。这部《再见》是2015年底的,也算很新的一个片子了。

这名导演,我最早是见于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展映单元,有一部叫做《欢待》的电影。后来,《河畔的朔子》,别有情调,我给五星好评。 《再见》显然比这两部电影更加超现实,也更深入去探讨:人为何物,心归何处。 用一句话描述来这部电影就是:软科幻的黑泽清绑上了是枝裕和的空气人形。 2016年,黑泽清的《岸边之旅》和《毛骨悚然》都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做了展映,无数走出电影院的影迷观众大骂坑爹。因为闷,拖拉,不好看,电影装神弄鬼。

《岸边之旅》的弹琴段落,《毛骨悚然》的问讯段落,好多处地方,都用到了光线由亮到暗再变亮的渐变演示。这种阴暗的骤然变化,自然是超现实的设计,也是一般电影特别忌讳出现的,会被认为是光没测好,穿帮暴露,技术不达标。但黑泽清用它来反映人物的心理状态,试图达到一种神不知鬼不觉的压抑效果和心理压迫。

如此说来,《再见》也属于“不好看”的行列。因为它的摄影师是黑泽组的芦泽明子,最近几年,感觉她一心在研究探讨这种光线变化带来的真实时间力量。 《再见》看得人很累。它讲的是死,是毁灭,还有无处可去的孤独。 电影的节奏,像人机对话一样冰冷绝望,自我告慰中,饱含了痛苦抑郁。核末日的世界背景,导致画面故意灰蒙蒙,正如核辐射的雾霾不散。以难民为题的故事,多少有点主题先行,女主的情感状态始终机械、刻意,有一种被遗弃的无可奈何。 像我这样自认为很吃日本电影的,也被女主和机器人的低速、慢频交流搞得很崩溃。机器人说的话,冷冰冰,一字一句,不带感情色彩。电影让她背了一首又一首的诗,从日本本土的谷川俊太郎,到法国的兰波,到德国的谁谁谁。结果她在不自觉的模拟人类情感中,变成了女主角的情感模式翻版——她就是另一个女主角。 极端荒谬的是,看电影的过程中,我对机器人的表演产生了疑问,它,应该是真人演员去演出的吧(我事先没有看过任何宣传资料)。

结果没有想到,女二号,居然真就是一个类人(仿人)机器人。我还暗自在想,这个女演员好辛苦啊,表情要绷么久。结尾在草地上,好歹爬了有几十米。结果在Q&A环节,有个观众对机器人的演出表示赞赏,我才恍然大悟。

是枝裕和的《空气人偶》,相似的场景,见上图——对人类身体、美感与生命力的讴歌。这是一部格调满分的文艺(艺术)片子,里面还出现了碟片租赁店,卖的都是安哲、维克多·艾里斯等人的片子。 《空气人偶》引用了谷川俊太郎的《生命》,讲的是一个有了人类意识和情感的充气娃娃,最后发现逃不过是一具宣泄工具的命运,生无可恋,变成了不可燃的垃圾。黑暗,冰冷,绝望。 从充气娃娃到高仿机器人,好像只是材质和高精尖科技的不同。但他们会引发的人类情感体验,有时候却是共通的。 《再见》的女机器人,来自大阪大学教授石黑浩的产品。他设计生产的类人机器人,在这些年的展出后,颇为轰动。 这些机器人,第一眼看上去,你会觉得,它们好像人类啊。但是,如果你全神贯注去跟它们对视,你又觉得异常恐怖。 这就是很多人应该有听说过的恐怖谷理论。

森政弘指出:由于机器人与人类在外表﹑动作上都相当相似,所以人类亦会对机器人产生正面的情感;直至到了一个特定程度,他们的反应便会突然变得极之反感。哪怕机器人与人类有一点点的差别,都会显得非常显眼刺目,让整个机器人显得非常僵硬恐怖,让人有面对行尸走肉的感觉。可是,当机器人的外表和动作和人类的相似度继续上升的时候,人类对他们的情感反应亦会变回正面,贴近人类与人类之间的移情作用。 与那些投放在工业或者人所不能企及环境工作的机器人相比,石黑浩的理念是把机器人往人的真实外形方向不断靠近,模拟人的一切行为表情和情感模式,让你难辨真伪,甚至会让你产生害怕的心理。 它们不是人,却像人一样真实,会说话,也许,还有思想。 这听起来像花拳绣腿,但却与电影的本质,有不谋而合之处。

我也突然想起来,之前确实有看到过这个机器人 Geminoid F 的新闻报道,并且被列进了2015年度机器人世界十大新闻。 Geminoid F因为出演了《再见》,成为了第一个拥有IMDB条目的机器人演员。当然,你在多数时候,还会觉得她假。但这种假,带来的电影观赏体验却是(当你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你会觉得“真人演员”演得好辛苦啊。 不过,你肯定还是觉得,它更像从蜡像馆跑出来的——就像田亮突然受到了几万点的暴击伤害。 关于机器人能否代替演员的畅想,阿里·福尔曼的《人类学大会》则讲了另外一个故事: 罗宾·怀特在片中饰演自己,她经过一番思考,接受了形象被扫描和数字化存储的合同。那意味着她作为一名演员的个人生涯被终结,同时却意味着她作为数字化演员的生涯得到了永生。 不过,《再见》使用机器人扮演机器人更像一个乱花迷眼的噱头,它既成就了电影的一部分,也拖累了电影。 现阶段,类人机器人的存在,始终还是表情缺少五官表情的正常变化——更不用说细微变化的、需要被特写镜头注视的肌肉控制力,如何让一个真人演员不是觉得在凭空做戏,也不是用过于丰富的表演秒杀机器人,那么,让一个生无可恋的演员,去表现那种无限走进死亡状态的麻木状态,她就会跟机器人,成为一个完美的组合。 《再见》真正产生电影魅力的画面,其实正是来自两个表现时间流逝的电影长镜头——奇妙的是它们都是出自机器人的主观视角。我认为,这两个镜头构成了整部电影的美学诉求基础。 一个镜头是女主人公在沙发上,在机器人吟诵的长诗中,沉沉睡去。天色变暗,黑暗从窗台闯入,慢慢侵袭了整个房间。我们看到,女人的身体慢慢模糊,变成了层次分明的身体轮廓,然后是一些阴影中的线条,最后,它跟着微微的光亮,完全消失了。

一个镜头是女主人公死去以后,还是在机器人(没)有感情的注视中,她在自然风干和漫长时间的作用力下,身体失去了水分,皮肤萎缩,骨头凸顶,变成了一具干尸。 因为这两个镜头,我容忍了整部电影的荒诞绝望。 与机器人在一起,一个人类会更加感受到孤独,更能明白生命是哪一种东西。 电影背了那么多诗。虽说往电影里加入精美诗篇,未必能给电影带来真正诗意。它会变成旁白,变成镜头语言乏力的体现,转而需要另外一种强大的支撑力来托举电影本身。

但科幻电影以诗来做结,最成功的例子,就是雷德利·斯科特的《银翼杀手》了。 荒山野岭,遗弃小屋,绝症主人公,损坏机器人…… 《再见》充分利用了这个1/7200000000孤独的主题,把陷入困境的南非白人难民,放在了核子末日的未来背景。她没有了父母关爱,朋友陪伴,还遭遇爱人抛弃。她只有一个无法走路的机器人陪伴,为她读诗,陪她说话。

她在家庭录像带的投影面前,试图用手去抓住影像,留恋着时间的过往,满目疮痍。这是一颗孤独的心,这也是一颗充盈的心。她变得更需要机器人来说话与倾诉,交流诗歌——一种能够强硬地对抗和抵御时间流逝的优美文体。 竹子开花的隐喻,象征着无法逃避的死亡。当一个机器人选择看到死亡而不顾一切自杀,当它说希望通过摧毁自己的零件让人类感觉到快乐一些(它也会报销,停止运作)。那么,它离真正的人,其实已经很近很近了。 不知道,在未来机器人撰写的电影史中,Geminoid F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我大胆以为,她和这部电影,都会被机器人撰写的电影史。【MOViE木卫

截图扫码,关注:MOViE木卫(movie432)

 6 ) 短评

影片的背景设定和很多情节都是诗性的,因此是否真实就显得没那么重要——虽然我还是觉得最后尸体慢慢干瘪的镜头,其周遭应该积灰。我也不太清楚竹花是否真的长成片中那样。

整部片子静默、哀美,是一种对日本民族固有的不安全感的极唯美表达。个人觉得其中的政治插入略显生硬——虽然我同意导演观点。

不足之处是我觉得整部作品都像是导演的个人独白,人物都只是为了导演自己的表达而存在。相比其它类似的电影,本片又显得不那么浑然天成,感觉差那么一点点,略显做作。此外,女主从个性到谈吐,从内至外,完全是日本式的,其南非难民的身份设定是否真的有必要,值得商榷。

(巾城)

 7 ) 《再见》:深田晃司想“终结孤独”

日本核电站爆炸引发全国性的核灾难,日本国民将由政府的安排依次到别国避难。而在这之前,人们一边等待一边继续在这被污染的土地上生活着。

这是深田晃司2015年导演的电影《再见》(さようなら)里的背景。这个既照应现实、又有未来寓言感的设置,会让人联想到“日本沉没”式不安。但导演的“野心”不止于此,他要表现的对象是整个人类。他让一个有些违和有些特殊的在日外国人谭雅当影片的主角,在大灾难的背景之下,来突显人类的困境与救赎。

人类困境在影片中表现为一种本质又广义的孤独。人类进化,文明发展,某种意义上都是为了与之对抗。而发展又衍生出新的问题,产生着新的割裂。

谭雅尤其孤独。谭雅小时候就为无法治愈的疾病所困,后来又远渡重洋以难民的身份从南非来到了日本——一个全然不同又陌生的国度。她现在依然身体不好(核灾又新添伤害),常常待在屋子里窗前的沙发上,有些忧郁的望着窗外。

孤独与生俱来。人需要“抱团取暖”,由本能衍生出来的情感——不管是亲爱、爱情还是友情——带给彼此安慰。谭雅小时候有来自父母的爱,现在父母不在了,虽然没有跟太多人来往,但还是有一个好朋友佐野女士以及男朋友敏志。

佐野和敏志也都有自己的故事,他们的存在不只是要表现情感的力量,更要说明情感的脆弱。

佐野女士表面开朗,其实也是个孤独者。她会来约谭雅外出,不仅是对谭雅的鼓励,其实也是为自己找一种陪伴。佐野曾因某个原因害死了自己的一个小孩,这让她和原来的家庭分离了。而现在在灾难之下,她的另一个孩子将离国避难,分离变成永别。灾难加剧了佐野的情感危机,以致让她无法承受,彻底崩溃了。在之后的盂兰盆节庆典上,佐野冲入了火堆。

而敏志原本答应要和谭雅结婚了,后来却抛下她,自己和家人一起离开了,是什么让爱情蒙羞了呢?敏志的身份也比较特殊,灾难使问题暴露、特性显现,原本单纯的爱情被卷进更加复杂局面之中。

谭雅是南非的白人。当年种族隔离结束之后,一些黑人开始报复袭击白人。谭雅一家虽然之前和黑人相处和睦,但也受到波及。所以父母就带着谭雅离开南非,以难民的身份来到了日本。谭雅一开始没有把这个告诉敏志,而如果他们结婚的话,谭雅的难民身份也会波及敏志(一家人要一起安排),外来的难民显然不会是日本政府优先考虑的对象。而敏志是未归化入籍的在日韩国人,这样的身份这时反而成了优势。

两人的身份差异还有另一个冲突,而这甚至让敏志生气了。在日韩国人在日本境遇,跟种族歧视之下的有色人种类似,属于被歧视欺负的弱势群体。对于南非黑人白人之间的矛盾,他显然是站在处境相似有共鸣的黑人这一边的。于是黑人伤害白人的事实在他看来不可能的,他会觉得这是白人的谎言。这一根深蒂固的立场差异,对两人情感的伤害恐怕更加难以弥补。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就这样,很容易地被外在的干扰破坏割裂了。或者说,情感本身就具有双面性,有爱就会有恨。而人与人之间身份的差异、属性的对立,也是人类自身发展的产物,几乎贯穿了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对抗孤独,任重而道远。

在佐野约谭雅陪她见儿子的途中,突然出现了一对搭车准备去登记结婚的情侣。这样的安排不是为了简单的煽情,而是一个很巧妙的对照。情侣中的男生有盗窃的前科,但女生还是义无反顾坚持要结婚,对他们来说生存危机无法动摇他们的爱情。导演借情侣说明一些基本事实(结婚、前科与避难的关联性等),并对谭雅等人产生影响,进而突显其的处境(谭雅勇敢提议结婚并说出自己的身世;佐野则意识到她没有离开的希望了,之后和儿子的见面成为真正的最后一面)。

另外,影片表现末世风情是一种沉静流淌的风格,人物故事在日常对话中不经意的透露,情绪也没有太大的起伏,有了这样一个参照组,对观众来说就容易抓重点,影片要表现的矛盾冲突也更容易理解。

一下子,友情、爱情都没有了。或许是因为习惯孤独而变得很淡然,但最重要的还是列欧娜的存在,让谭雅在失落之余不至于崩溃。列欧娜是谭雅小时候父母买来陪伴照顾她的机器人,现在她还会为谭雅读诗。

列欧娜为谭雅读了谷川俊太郎、若山牧水以及兰波和卡尔•布瑟的诗。那些诗大多表现流浪的肆意和孤独的难解,是人类孤独本质的写照。“那就出发吧/去看你尚未见过的山/可你是否能忍受这寂寞”——或许无法让人积极、振作,但因其真实与美丽而让人感动,成为心灵的慰藉,排遣孤独。

在影片中,诗是人类的文明一种体现。除此之外,文明还有另外一大内容——科技。科技让人类的生存变得容易,解放体力与脑力。机器人列欧娜就是科技的体现。对生病的谭雅来说,列欧娜在生活上的照顾不可缺少;同时列欧娜也充当一种载体,通过记录、分析、输出,满足谭雅的精神需求。

文明,超越了个人情感记忆,超越了时间距离,汇聚了整个人类历史的精华,可以共享、可以传世,是对抗孤独的强大武器。

但谭雅后来还是死了。死亡无法避免不可抗拒,是“终极的孤独”。列欧娜一直待在谭雅身边。忽然有一天,列欧娜动了,她出门上路,不顾一切要去竹林看看竹子有没有开花。

没有了外在命令的列欧娜为什么又动了(谭雅生前最后的要求的为她读诗,谭雅死后,列欧娜就停止了),是她“活”了吗?

列欧娜是智慧型的机器人,她不止有强大的数据库,她还会学习。她原本只有“天空”、“美丽”这些词语单独的概念,通过谭雅她理解了“天空是美丽的”,学会了审美。见证了谭雅的死亡后,列欧娜轻抚谭雅的遗骸,表现出了情感。之后到她再行动,影片提示是经过了非常长的一段时间(自然界万物生死循环,列欧娜的外表也变得非常破败),在这段时间内,列欧娜恐怕并非是“死机”了,而是在“思考”。结合数据与经验,最终产生了“自我意识”,没有命令没有任务,而是为了自我的需求行动。

为什么要去看竹子开花。因为竹子开花罕见又美丽,看了会让人感动。列欧娜要去体验美丽与感动,就像孤独的人类一样去寻求慰藉。

“进化”的刘欧娜,是情感、审美、科技的结合,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列欧娜不仅“活”了,还不会“死”,是一种新的存在。这就是导演为“终结孤独”而给出的答案吧!

只是这“希望”依然显得有些悲观。在导演看来,人类创造了文明,但受制于情感与肉体,无法绝对理性做出最优化选择,又面对恶化的环境显得非常脆弱。所以人类有一天终将灭绝,取而代之的是由人工智能为基础发展出来的“新生命”。


喜欢的话欢迎关注影评公号“星期三噪音”(noiwed)

 8 ) 机器人竟然演电影?这部科幻片里日本灭国了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流量君],ID:dotammm

关于机器人的电影,我们都看过不少——

《机器管家》、《剪刀手爱德华》、《人工智能》……

每一部都能让我们爱上机器人,每一部都让我们热泪盈眶。

不过,这些机器人,都是真人拍摄+电脑制作而成的,

你有看过真正的机器人“本色出演”的电影吗?

比如说这部:

《再见》 | 2015

又名:世界,永别

电影虚构了未来日本遭到核辐射、民众举国逃难这一背景

讲述了留在日本的难民坦尼娅,和陪伴其长大的智能机器人的故事。

而片中的机器人,就是由日本制作的一个女机器人——Geminoid F

她“出生于”2010年,因为皮肤是由柔软的硅胶研制而成的,还能像真人一样对话、唱歌;

所以从远处看,她肤白貌美,几乎与真美女无异

在这部《再见》中,她本色出演机器人,与女主相依为命——

女主10岁就离开了南非,作为难民来到了日本;

她在机器人的陪伴之下长大。

然而,由于核电站的爆炸,日本大半国土都被笼罩在重度核辐射的威胁之下。

危急关头,日本政府被迫作出“弃国宣言”

随之而来的是撤离计划——

国民按照政府排列的名单先后次序,相继逃往海外……

女主的身体情况很差——

但作为难民,她的名字,迟迟不出现在那些被疏散群众的名单中。

虚弱的她,预感自己就快死了,每天就是睡睡觉,

跟机器人聊聊天,读读诗;

偶尔到门外吹一下风,机器人也会因为辐射问题,劝她进屋。

因此她的生活,基本都在这个小屋子内度过。

昏暗、低沉,没有一丝明亮的色彩。

或许人生就是这样漫长而苍白无力的吧。

哪怕她偶尔会等来男朋友——

他们坐在沙发上,聊天,接吻,大概还做了爱

男朋友答应会与她结婚。

只是最后,男朋友一家得到了政府的疏散名单,去了国外

而她,还是在这个小屋子里,度日如年。

有时候,朋友佐野会来找她出去散散心,兜个风。

只是佐野曾杀死了自己的儿子——

作为一个杀人犯,她被疏散的名次一定在很后面。

于是在一个篝火晚会上,佐野义无反顾地扎进了熊熊燃烧的火堆……

女主身边的人,离开的离开,死去的死去;

就连邮局,也要关门走人了。

最终,还是只剩下了她和机器人……

影片到这里,展现了一直极致的孤独——

好比夜幕降临,一旦天黑下来,这个世界上,就真的只剩下自己一个生命了……

这样绝望的死亡气息,也终究对应了女主的逝世;

她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

等到镜头再转向她时,她已经成了一具尸体,而机器人,一直陪伴着她……

在这部电影里,导演成功地营造了一个“末日情怀”的世界;

这个世界上,还有男人的自私背离和机器人的至死相随。

但片中的每个人物,都不够饱满鲜明——

我们只能从冗长的对话中,从只言片语中,猜测这个人物的性格。

还有这冗长拖沓的拍摄手法,给人带来的无聊感——

如果你不太喜欢安静文艺的片子,那么这部电影,大概会让你看着看着就睡着了……

影片最大的亮点,无疑是机器人的本色出演

这也是导演引以为傲的。

出演的机器人,会眨眼、微笑、皱眉等65种不同面部表情——

要知道我们如今一个表情包,就传达N种复杂情感了。

因此这个机器人,掩盖了影片中其他人物的光彩。

不过冲着这个机器人,也可以看看这部电影——

毕竟这是首部“机器人亲自全程参演”的片子

而制作这个机器人的石黑教授表示:

将来会出现“机器人演员”这个职业。

这或许才是本片最具革命性的地方。

连人工智能都拍戏了,那些鲜肉演员们,你们感到恐惧吗?

 短评

今天你用替身轻蔑演技,明天由机器人抢你饭碗

5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3.5 两天连看两本深田晃司,一紧一驰,各有所长。核末日的设定,索科洛夫混搭黑泽清,有一堆槽点,但看起来又嗲又带感...

10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你一点一滴地死去 像孤独一点一滴侵蚀我 两个震撼的长镜头可以看出 我的爱看似轻描淡写 你却在一点一滴死去中慢慢举足轻重。

15分钟前
  • 黄悦_
  • 较差

说一声再见,就是死去一点,世界尽头,人类毁灭,天荒地老,只剩孤独的类人机器人,主人腐朽成尘埃,只有她,终于看见百年一遇的竹子开花,似乎开始知道什么是悲伤。

17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怎么会有这么可我心意的电影(放在post-covid也很合适,虽然女主演技实在有点弱。我也想有一个这样的机器人,可以给我念诗,回应我说的每一句话,陪着我死去。但其实她只能是我自己,为了让我确认我对自己有多么陌生,以及我终究只能拥有我自己。PS. 新井浩文突然站起来,说了句,抱歉,我得回家了,都给我整哑然失笑了(苦笑),他俩(导演和新井)可真厉害。

18分钟前
  • 力荐

拍得很“好看”

22分钟前
  • 圣墟
  • 还行

我走进了陌生人群,回来,却满脸泪痕。这是一片没有孤独的土地,这是一片处处都是孤独的土地。

25分钟前
  • 野有蔓草
  • 力荐

中段可以不用突然学索科洛夫。但还是挺惊喜,特别是最后几场戏,够拍案叫绝的了。末日来临,人其实比自己以为的还要孤独。

30分钟前
  • zitsunari
  • 推荐

前面剧情沉重又有些乏味,最后部分较好

34分钟前
  • 牵不到的爱
  • 还行

前面看着比较压抑。

37分钟前
  • 天地一沙鸥
  • 力荐

末日题材,摄影挺美的。

42分钟前
  • 慕詩
  • 还行

#FIRST10#虽然多次感觉电影可以结束了,但是最后20分钟让心理的好感度增加。摄影很美,女主也很美,末世,恐慌,孤寂,不知道最后机器人就是为了看竹子开花,还是准备自杀,这世界到底还能糟糕成什么样?人工智能都会演戏了,演员们不着急么?!

45分钟前
  • kakakarl
  • 推荐

伊莲娜留给世界的“红”。机器人守护到最后。看完这个电影对世界真是心灰意冷。唉

49分钟前
  • vivi
  • 还行

节奏很慢

51分钟前
  • 一颗栗子
  • 还行

灰绿末世色调以及倾斜变异的镜头,像极索科洛夫之《沉寂的往事》与《母与子》;多元文化背景的女主,出现在核爆炸后的日本,再次印证生存危机意识的深入骨髓;对光线的处理很到位,高潮部分有沧海桑田、白云苍狗之味,在时间的万古亘流面前,无论人类或机器的孤独,都会被吞噬得一干二净。

55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只有死亡和人类的寂寞是永恒的。

58分钟前
  • Lilith
  • 力荐

又一个看得生无可恋的电影。对白透着灰暗绝望的死亡气息,只等那竹子开出花。难民题材扣上了核末日,软科幻的黑泽清绑上了是枝裕和的空气人形,机器人出演机器人的设定成就了电影也拖垮了电影——就正如最近一段评注:不是往电影里加入了诗,片子就会变得有诗意。真正传达思想的还是来自两个长镜头啊

1小时前
  • 木卫二
  • 推荐

深田晃司在记者招待会上说了很多,提到怎么去营造“走向死亡”的世界,但整个故事依旧存在缺憾,部分人物不够饱满,这也或许是为了突出机器人后,无法平衡整个故事的缘故吧,而机器人无疑是本片的最大看点,见面会上石黑教授也提到了将来会出现“机器人演员”这个职业,这或许才是本片最具革命性的地方

1小时前
  • xxhhcc
  • 推荐

在她的身边,童年时代的知心好友列欧娜也被留在这片绝望的土地上。人们一个一个地减少,而两位好友也迎来了说再见的时刻……

1小时前
  • (๑⁼̴̀д⁼̴́๑)
  • 还行

机器人演员???感觉不会太完美

1小时前
  • 你不喜欢文渊吗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